随文练笔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加速器”
2015-07-13杨云彬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365000
杨云彬(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365000)
随文练笔
——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加速器”
杨云彬(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36500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仅靠每个学期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未必能有长足的进步。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每课必练,盲目地相信练必有用,那就会陷入“为练笔而练笔”的形式主义泥淖。因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文本,善于准确把握时机,巧妙地进行课堂练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恰当切入随文练笔
教材中都有哪些读写结合点呢?阅读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随文练笔?笔者做了大胆尝试,谈谈个人几点做法。
一、借鉴精彩处,仿写迁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学习了课文,只是储存了语言,了解了一些表达方法、篇章结构等。只有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加以模仿、运用,学到的东西才能得以迁移并内化。
(一)句段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语言典范,不乏精彩句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捕捉练笔点,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地模仿、运用。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让学生在积累叠词“灰灰”“大大”“瘦瘦”的基础上,先用“他的毛()的,嘴巴()的,身子()的,大家都叫他()”。来说一种小动物,直接用两三个叠词介绍一种小动物。学生在训练之中有所凭借,思维顿开,各种不同形态的小动物跃然纸上,有的写:他的眼睛红红的,耳朵长长的、毛灰灰的,大家都叫他“兔八哥”。有的写:他的嘴扁扁的,脖子长长的,翅膀大大的,大家都叫他“鹅公主”。……这样一来,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加强了运用叠词描写小动物的能力。
(二)写法
教材中的课文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多是极具匠心的。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绝不能放过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如第六册的《赶海》,是一篇回忆式课文,作者以自已熟悉喜爱的歌词“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的故乡……”作为开头与结尾,不仅做到首尾呼应,而且又紧扣全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课文学习后,我布置学生模仿作者这种歌词开头、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自主拟题,写一篇小作文。其中有的学生写《我的妈妈》,引用了家喻户晓的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有的写《难忘的一次生日》,开头这样写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这熟悉、温馨载满祝福的歌声中我的生日派对拉开了序幕……
二、巧抓空白点,想象补白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每篇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种空白。这些“空白点”正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有效落脚点,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巧妙捕捉,引导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适时进行补白训练。
(一)情节,引导想象
文章中简略的,甚至于一笔带过的情节,或者是容易引发争议的地方,往往是引导学生想象的绝好笔点。如《女娲补天》,课文讲女娲为了帮助人们向雨神求助时,“求雨”的情节只一笔带过,未及细述。课堂上,我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写写女娲为了人类的生命安危,是如何向雨神求雨的。由于这“点”选得好,多数学生写得不错。
课文中类似的情节并不少见,教师要抓住火侯,创设情境,引领不生与课文中人物同悲喜,共哀乐,只有一引发情感共鸣之际展开练笔,方能于无痕中水到渠成。
(二)关键词,引导想象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也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练笔点。如《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练笔的空白点。课堂上,我抓住“流连”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小女孩会做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孩子们眼前的画面是生动的,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融入她的每一根血管;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聆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儿凌空扑翅的声音,听虫子叫,听青蛙鸣……
此外,课文中的省略号也是引导学生想象的又一个练笔点。诸如此类拓展想象式的随文练笔,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新义的发现与构建,而且提升了学生对生活及至人生价值的认识,唤醒了想象与创造的潜能。
三、针对文本特点,改写创新
对原文的表达方式、结构体裁、主题思想等加以改变异化并有所创新,这也是随文练笔的又一途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有创意地改写。
(一)诗文改写
古诗文语言凝练,内涵深刻,富有无限的跳跃性与节奏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改写。如张籍的《秋思》,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在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的瞬间,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把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精巧的构思,使改写的古诗内容丰富,情趣盎然,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二)说明文改写
除了古诗文,说明文改写在小学课文中也偶有出现。入选教材中的说明文并不多,但在这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大都安排了改写童话的练习。如教学《鲸》之后,我根据课后小练笔要求,出示了如下作业:以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钱、蓝鲸……)的口吻做一次自我介绍;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不知不觉巩固了课文知识,培养了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改写。我曾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让学生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任选一人)的口吻改写课文,学生情动辞发,写得情真意切。
总而言之,文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拓展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练笔中学会倾吐,学会习作,爱上写作,为他们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长此以往,定会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每一篇习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1]张国军.小学生在习作中如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2]南吉乐.课堂小练笔,夯实阅读课堂的基石[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
[3]陈月霞.寻找课堂练笔的有效落点[J].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
(责编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