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钢琴组曲《童年情景》演奏分析初探

2015-07-13关烨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舒曼曲式作曲家

关烨

舒曼钢琴组曲《童年情景》演奏分析初探

关烨

本文以舒曼创作于 1838年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为具体分析实例,选取了两首较为有特点的分曲《捉迷藏》、《惊吓》,试图从作曲技法入手,剖析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整部作品的整体特征、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观念以及技法运用等方面的前提下,从背景、作曲技法、演奏手法方面论述标题性音乐作品的演奏心得与体会。

舒曼 钢琴组曲《童年情景》 创作思维 演奏心得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 o b e r t A l e x a n d e r S c h u m a n 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幻想的音乐风格所著称。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 i n d e r s z e n e n,O p.15)大约创作于 1838年 2月期间,是其音乐创作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全曲共由十三个短小的乐曲所组成,分别是:《异国和异国 人 民》(A b o u t S t r a n g e L a n da n dP e o p l e)、《奇 异 的 故 事》(C u r i o u s S t o r y)、《捉迷藏》(B l i n d m a n's B u f f)、《孩子的请求》(P l e s d i n g C h i l d)、《无比的幸福》(P e r f e c t l y)、《重要事件》(I m p o r t a n t E v e n t)、《梦幻曲》(R e v e r i e)、《火 炉 旁》(A t t h e F i r e s i d e)、《木 马 游 戏》(T h e K n i g h t o f t h eR o c k i n gH o r s e)、《过 分 认 真 》(A l m o s t T o oS e r i o u s)、《惊 吓 》(F r i g h t e n i n g)、《入 睡》(C h i l d F a l l i n g A s l e e p)、《诗 人 的 话》(T h e P o e t S p e a k s)。这部作品作曲家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对恋人克拉拉·舒曼(C l a r a S c h u m a n n,1819-1896)的思念,而作曲家在其信件中有这样的话语:“不知是否应于你曾经说过的话,对你来说,我有时像个小孩,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作而成大约三十首精巧的小曲子,我选出十二首(原文如此),将它们起名为《童年情景》,没有任何作品像 《童年情景》 一样,是真正从我心里流出来的。你会感到有兴趣的,不过你必须暂时忘记你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奏家……①。”全曲的整体结构见下表 1所示。

表1.《童年情景》整体结构布局

笔者认为,标题性音乐作品具有它独特的指向性,在帮助听众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同时还能传达出作曲家的情境化、形象化、感情化的指导思想。在本部音乐作品之中舒曼试图角色转化,体验儿童的心灵和心理活动,创作出形象诙谐、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的儿童化钢琴语言。因此,本文选取本作品中两首乐曲作为具体分析对象,主要探讨两方面内容。第一,从作曲技术入手,剖析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便于更好的理解本部作品。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谈一谈我自身的演奏心得。

一、《童年情景》创作思维剖析

《捉迷藏》

本分曲冠以“捉迷藏”为标题,音乐本体是如何诠释标题的内容呢?整曲是采用何种技法,使得音乐展示出“捉迷藏”的画面呢?在这部作品中主要采用了双动机贯穿创作技法。下例1分别是本分曲的两个动机。

例 1.《捉迷藏》中所使用的两个动机

上例是本分曲的两个动机,从这两个音乐原始元素的写作方式就可以看出与标题的密切关系。主要以等分节奏构成的音乐片段采用上行与下行级进的音型,模仿了小朋友在做捉迷藏游戏过程中,躲藏的音乐画面感。同时第三、第四小节是前两小节的模进重复。前两小节为一乐汇,后两小节为一个乐汇,这两个乐汇构成了第一乐句(1-4小节)。第二个乐句(5-8小节)是在第一个乐句的重复。总体上看是呈现出波浪式旋律线。与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规整的曲式结构相比,次乐段最大的特点在于规模比较短小,自身反复一次,但能够完整的陈述了相对完整的主题乐思,起到了乐段的功能性。

在此 1-9小节的第一个乐段中,高音声部体现出波浪形的上旋律线,体现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跳音,是逃跑和藏匿的形象。中声部采取填充的音型,主要体现在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分解和弦,体现了躲藏的形象。低音采取短跳音,柱式和铉的伴奏音型,节奏规整,体现出运动的蹦蹦跳跳的形象。此乐段主要使用了Ⅰ、Ⅳ、Ⅴ7这几个和弦,采用 b 小调,音响上体现出小调忧郁、暗淡的效果,正是通过和声体现了这些因素。第一句是用了Ⅰ-Ⅳ-Ⅰ-Ⅳ-Ⅴ7-Ⅰ,主要使用Ⅴ功能组和铉确定调性,第二句重复了第一句的和声进行。

对比乐段是从第 9-16小节,为八小节的一个规整、转调乐句,规模上可以第一部分相抗衡。开始是 G 大调后转入 C 大调有转入 b 小调,并在Ⅴ7和铉上做开放,为属准备。此部分仍采取动机、模进的创作手法,运用其主题动机。第 13、14小节是对动机一的模进,其中是低三度的模进。第 9、10是第一个乐汇,第 11、12是第二个乐汇,第 13-16是第三个乐汇。这三个乐汇构成了此对比句。主要特点在于第二乐汇第一乐汇低大三度的模进,第三乐汇是采用分裂的作曲手法,采取原始动机的作曲手法。

从乐曲织体上看,高声部体现出波浪形的上旋律线,其中的变化是开始的小七度跳进。中声部采取填充的音型,主要体现在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分解和铉,体现了躲藏的形象。低音采取短跳音,柱式和铉的伴奏音型,节奏规整,体现出运动的蹦蹦跳跳的形象。主要特点在于C大调主持续音上的Ⅴ7和铉。本曲采用再现单二部曲式构架全曲,其曲式图示见下例2所示。

例 2.《捉迷藏》曲式结构图示

《惊吓》

本套曲的十三首乐曲整体规模较为短小,整体结构思维也大体采用简单的二部和三部曲式结构。然而,第十一分曲《惊吓》在整体构思方面却显示出作曲家的别具匠心。为此,对于本首乐曲的剖析主要从曲式结构方面,做一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曲结构可有两种分析结果,第一种为为七部回旋曲式,其曲式结构图示如下例3所示。

例 3.《惊吓》七部回旋曲式

从上例3的曲式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本曲在曲式结构上对于回旋性的弱化主要是指本该出现 D(插部Ⅲ)的第三插部却意外的被 B(插部Ⅰ)所代替,使得主部插部之间的直接并置的对比性弱化,之前出现过的音乐素材,再次出现,即使是力度上有所对比,但也没有新意了,再现性突出,主部与插部之间的对比性削弱,突破了传统的典型回旋曲式的框架布局,这点也正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风格的特点。如果这样来观察的话本曲的话,其曲式结构也可以划分为集中对称曲式结构,其曲式结构图示见下例4。

例 4.《惊吓》集中对称曲式

从曲式结构图可以看出,本曲又是以第二插部C为轴中心的集中对称曲式(也就是拱形结构),由于上面分析的本该出现的 D(插部Ⅲ)意外的被 B(插部Ⅰ)所代替,使得主部插部之间的直接并置的对比性弱化,导致其又具有了这种集中对称的结构形态。无论是本人所分析的那一种曲式结构,回旋原则则是本曲的主要特点所在,调性单一,和声素材的对比性通过离调和铉的使用,现将 B(插部Ⅰ)和 C(插部Ⅱ)和声运用做一简要分析,见例 5、6。

例 5.B(插部Ⅰ)和声使用情况例

例 6.C(插部Ⅱ)和声使用情况例

如上两例所示,在插部Ⅰ、Ⅱ的音乐片段中,作曲家整体的调性安排为平行关系。在例 5中,主要使用了复对位手法,将旋律安排与钢琴左手演奏,突出了与主部A 的对比性因素。右手以八分音符的断奏为主,突出了左手的旋律声部。在例 6中,调性在平行关系的两调间转化,与插部Ⅰ相比较,此部分音乐片段的较多的使用了离调和弦,其使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在和声色彩上与插部Ⅰ想成对比,即突出了插部间的差异性,还增加了音乐的发展性动力。

二、演奏分析

标题性音乐的特点一致,就是其标题的指向性。例如本部标题性作品中的《火炉旁》、《木马游戏》等等,不仅使得读者一下就进入到音乐当中,而且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自然而然的与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构思出属于自我的音乐画面感。因此在演奏这种题材类型的音乐作品时,常常需要演奏者在演奏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所演奏乐曲的相关背景做一充分的了解。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都有其背后所蕴含的各种因素,例如作曲家的兴趣、爱好、生长背景、受教育程度等等方面。在演奏前,需要对这些背景行资料做一全面的了解。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完整的诠释作品的意义。例如本部作品《童年情景》是舒曼成熟期对儿时各种游戏场景的回顾,属于音乐“日记”性作品。同时,这部作品是在其爱情甜蜜期的作品,献于克拉拉,是同成人的眼光描述儿童活动场景的一部作品。因此,演奏者就能理解为何作品规模、织体、和声等方面就略显得简短。在演奏中也就能更好的把握住活泼、生动的演奏氛围和心理活动。

其次,从作曲技术上对作品的分析。音乐作品分析的主要特征不仅仅表面上列举出乐谱中的各种音乐参数,例如音高、节奏、速度、演奏法、曲式结构等,而是要通过这些音乐参数剖析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例如请看下例7。

例 7.《木马游戏》音乐片段

上例是《木马游戏》中的一个音乐片段,从中可以发现以 0X X X 的切分节奏贯穿全曲作为全曲的控制力,典型 3∕4的舞曲型的节奏律动被切分节奏打破,节奏重音发生了转移,这种转移使得弱拍变成了强拍,作曲家为什么回如此来安排呢?也许不看标题,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步履艰难的老人、一片在空中飘落的树叶等,当你再看标题时你便豁然开朗,给你眼前展现一幅儿童坐在木马上嬉戏的场面,正是这种节奏音型赋予了鲜明的描绘力和刻画力,也是“绘词法”的体现,这样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描述性格,表现了舒曼丰富的想象力、内心细腻情感和幻想的特征,同时舒曼是在清晰地调性语汇、功能性和声上来完成的。此外,在演奏上面的音乐片段时,还需要注意双手的协调、与音响的平衡。此时的主题旋律出现在钢琴左手声部,因此右手声部在演奏切分节奏时,注意右手的音响效果不能盖过左手的主题旋律。在演奏右手的主题旋律时,注意 g 音的持续音声部,既不能过响也不能无音,还需要注意连奏与断奏的结合。右手的切分节奏,不可打破作曲家的重音安排,需要短促音响的集中。这就需要手指尖对所演奏音的“抓”的感觉,请再看下例 8。

例 8.《捉迷藏》音乐片段

上例 8是《捉迷藏》A 部分的第一个乐句,作曲家对音乐材料的使用可以发现,右手钢琴声部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上行旋律线条的写作思维方式,主要是为了使得音乐主题与标题一致,进而鲜明的刻画儿童在捉迷藏游戏中你躲我藏、互相追逐游戏的情景,顿音的运用恰到好处描绘了儿童奔跑的脚步声,勾起了听者对自己童年美好时光时回忆。因此,通过上两例可以看出做好对谱面中的这些音乐元素的分析,就可以很好的把握住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能够更为准确的达标音乐作品的情感。

最后,演奏技术上的持之以恒。所有的情感表达都是建立在技术的支持上,没有技术的支撑,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同时,在平常的练习过程中,特别要培养自己耳朵的听觉以及内心听觉培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在演奏中的自我二度创作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结语

舒曼创作于 1838年 2月期间钢琴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儿童题材的音乐作品。作曲家在本部作品主要创作思维就是用音乐描绘一个个儿童活动的场景。其技术手段,大都采用了动机、单一主题的创作原则,属于“日记”性音乐作品,各分曲短小、精悍彰显出了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和敏锐的音乐洞察力。本文试图从这部作品中观察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观念与技法的运用的前提下,以两首乐曲为实例,在作曲技法的分析基础之上,论述了如何更好的诠释这部作品的演奏方面的思考。也算是以点代面,希望对方大音乐爱好者在演奏上有所提示作用。

注释:

①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音乐的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1]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音乐的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姜娜.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O p.15》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3]许凤.舒曼标题性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分析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4]郑红,张瑞蓉.解读罗伯特·舒曼的《童年情景》[J].乐府新声,2011(3).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舒曼曲式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作曲家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