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爵士乐中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体现
——以韦恩·萧特(Wayne Shorter)《Vonetta》为例

2015-07-13房秀卿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韦恩爵士乐爵士

房秀卿

爵士乐中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体现
——以韦恩·萧特(Wayne Shorter)《Vonetta》为例

房秀卿

爵士乐和印象派音乐都兴起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爵士乐起源于美国,而印象派音乐起源于法国。同一时期的两种音乐形式呈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但在韦恩·萧特的《Vonetta》这首爵士乐作品中,却有印象乐派风格的影子。本文将通过对曲式、旋律以及和声的分析来阐述韦恩·萧特《Vonetta》的这首音乐作品中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体现,从而说明印象派音乐元素的融入可以为爵士乐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爵士乐 印象派音乐

一、爵士乐的风格特征

爵士乐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源于美国,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来自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也是别具一格,主要分类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爵士乐主要的音乐特征有:即兴演奏或是演唱,布鲁斯音阶的运用,极其复杂的节奏性,独有的爵士和弦,独特的音色运用等等。

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

印象派音乐是 19世纪末在法国萌生的一种新音乐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是新时代音乐初步变化迹象的反映,是新世纪音乐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开端。它的主要音乐特征为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擅长运用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阿拉伯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重视和声的色彩性,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要比旋律重要;多用丰富而复杂的织体;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型;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等等。

三、韦恩·萧特

韦恩·萧特(Wayne Shorter)是现代爵士音乐的领军人物,被认为是 Miles Davis60年代传奇五重奏中“最有主张的人”,这位次中音和高音萨克斯手将其创造性带入 Hancock-Shorter 的四重奏。韦恩·萧特从早期音乐生涯开始,已经不断证实自己是当代爵士音乐圈中最重要的木管乐手。《Rolling Stone》 杂志的 Bob Blumenthol对他评价道“过去这么多年来一直自我隐藏的最伟大音乐家,一位令人震惊的作曲家兼萨克斯演奏家”。

韦恩·萧特 1933年出生于新泽西,1956年至 1958年在军中服役。随后他开始与钢琴家 Horace Silver 合作,并通过在 Maynard Ferguson 的乐队中演奏,初步确立他在纽约爵士乐圈的地位。韦恩·萧特于 1959年至 1963年间加入 Art Blake 的乐队,成为一位备受关注的萨克斯演奏新星。他最先的录音是在“Vee Jay”厂牌下的,共有三张专辑:《Second Genesis》、《Blues A La Carte》和《Wayning Moments》。后又为 Blue Note 公司录了《Night Dreamer》、《Juju》、《Adam’s Apple》及《Schizophrenia》等 专 辑 ,与其合作的都是同时期的顶尖乐手。

1964年 韦 恩·萧 特 为 Blue Note 公司 录 音 的同 时 被 Miles Davis 吸收进入自己的乐团。在那骚乱的十年间,他与 Herbie Hancock、Ron Carter、Tonny Williams 在 Davis 领导下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声音,改变了爵士乐的形象。这个组合一直持续到 1970年,他和 Joe Zawinul一起创建了乐队 Weather Report。

经过自己的独奏生涯以及和 Weather Report的一系列合作,他重新确定了音乐上的融合观念,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包括爵士、摇滚、古典和电子音乐等音乐元素完善自己的爵士乐创作。自 1969年以后他几乎每年都在《Downbeat》年终投票中获提名。

1974年 他 为 Columbia 公 司 录 制 了 独 奏 专 辑《Native Dancer》,是他音乐创作中里程碑式的标志。这次录音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家共同参与,如巴西歌手 Milton Nascimento、Airto 和 Herbie Hancock。这时期除了爵士乐界,他的才华还被摇滚乐及民谣界所赏识,他参与了 Joni Mitchell和 Steely Dan 专辑的制作。当 Herbie Hancock 想组建其 VSOP 五重奏再现 60年代Miles Davis 时期的经典声音时,又邀请他和 Ron Carter、Tonny Williams、Freddie Hubbard 共襄盛举。在电影“Round Midnight”中,韦恩·萧特也出演了一个演奏高音和次中音萨克斯乐手的角色。同时期,他还与钢琴手 Michel Petrucciani 和吉他手 Jim Hall录制了一张名为《Power of Three》的专辑。

从 1986年录制的专辑 《Phantom Navigator》 中可以看出 80年代他的音乐正朝着新的方向稳步前进。这张专辑中的乐器包括四个键盘,一组鼓机,是他在 Weather Report 时期风格的进一步拓展。像 60年代早期 Miles Davis 提携他一样,他在乐团中以同样的方式帮助杰出的新乐手。近年来,如键盘手 Jim Beard、鼓手 Terry Lyne Carrington,打击乐手 Marilyn Mazur 都是被他极力扶持的一些新人。

纵观韦恩·萧特的音乐生涯,这些音乐家对他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促使他的创作和演奏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从 John Coltrane开始至 Eric Dolphy 結束,他尝试着像印象派画家一样用音乐来讲故事。

四、韦恩·萧特《Vonetta》的分析

1.曲式

全曲不断重复一个音乐动机,伴奏采用非典型的民谣伴奏,旋律共 14小节,1-11小节采用 4/4拍,而 12小节采用了 5/4拍,是主题动机的缩短重复,13-14小节扩展时值恢复 4/4拍。仅一小节的节拍变化,增加了音乐的紧迫感,而后音乐恢复平缓,使乐手能够更自然的进入即兴的演奏。曲式采用 AABA 的形式,4+ 4+3+3的非方整性结构(如下谱例)。B 材料的出现可以看做是个桥梁,搭接了整首乐曲,而像 AABA 这样的曲式结构在古典音乐中已是较为常见的曲式结构。

2.旋律

第一、二小节只运用了四个音符:C#,F#,D#和 E 作为音乐的衍生,与德彪西《意象集》Ⅰ中《向拉莫致敬》的主题动机(#D,#G,#F)结构基本一致,体现出明显的印象派音乐五声调性的特点。第二小节最后的八分音符 E 半音下行到 D#进入第三小节;随后,D#又作全音下行再次回到了 C#并将之延长为全音符完成第四小节,短短的四小节成为全曲的主题动机。

第五小节到第八小节重复了旋律的主题动机,但第七小节的 D#并没有完全模仿主题动机进行到 C#,而是作了延长音的处理,使音乐有了发展的空间,出现了由主题动机引申而来的变化材料。

第八小节最后一个八分音符作为弱起小节进入B段,起始三个音是 A 段主题动机最后三个音(E,D#,C#)的高八度再现;C#-F#跨越九、十小节,以节奏的错位进行再现了第一小节,之后 F#作减三度上行到 Ab 再次回到 C#(F#-Ab-C#)。

最后三小节是主题动机的变化重复,第十二小节变换节拍,紧缩节奏,打破音乐稳定感;第十三小节恢复 4/4拍,运用了半音进行(Eb-D),延长持续到第十四小节,与第三小节的 D#-C#形成对比,使音乐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为之后的即兴创造了发挥的空间。

3.和声

和声进行在爵士乐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典型爵士乐的和声以七和弦为基础,广泛使用替代和弦,在各种七和弦里大量使用延伸音,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序进。而在韦恩·萧特的《Vonetta》中,连续的九、十一、十三和弦的使用,不仅符合爵士和声的进行规则,更突出了和声色彩性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为即兴旋律提供调性游离的可能性。通过对和声横向进行与纵向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韦恩·萧特的《Vonetta》中融入了大量的色彩和声,这也与印象乐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和声创作手法有一定的相似度。

从和声的横向进行来分析:开始运用了 E△7(b5)替代 Cmin9。早在 1960年,大量的爵士乐作曲家广泛的开始使用 Maj7#5来替代 min9。例如用 DMaj7#5替代 Bmin9(#7)进行到 E13(#11),省略Bmin9(#7)的根音,省略根音的 Bmin9(#7)和 DMaj7#5的性质是一样的,可以替换使用。而韦恩·萧特却使用了 E△7(b5)来替代 EMaj7#5,简单的一个五音变化使和声性质发生改变,更加丰富了和声的色彩性。最后第 13小节使用了邻近和弦,bass 走向 C,而上部结构是从 B major 到 Bb major(B/C 到 Bb/C)。这也符合印象乐派的和声进行,在德彪西的《意象集》Ⅰ《向拉莫致敬》中,也大量的运用了邻近和弦使音乐织体更为丰富。从和声的横向进行整体来看,整首歌谣并没有遵循爵士乐相关Ⅱ-7—Ⅴ7—Ⅰ的和弦进行,而是加重了和弦的色彩性,相关Ⅱ-7—Ⅴ7—Ⅰ也不再占据首要地位。

从和声的纵向进行来分析:全曲九、十一、十三和弦大量的运用,如 E△7(b5),Ab+9+,A△11,Eb○9,A△7,Ebo7,E-11,F+△7,C+9(b5),C-9都属于加变化音的高叠和弦,这些变音减弱了原本和弦中的功能性使色彩性占据了首要地位,已区分于传统爵士乐中的功能和声,丰富了音响效果使色彩复杂多变,然而这一特点与印象派音乐和声运用手法是相似的。如德彪西的《意象集》Ⅰ中《向拉莫致敬》的结束部分,主织体是以高叠和弦的性质呈现的。

通过以上分析,韦恩·萧特《Vonetta》这首歌谣中明确体现了印象派音乐的特征(如下表)。

结语

19世纪末,黑人音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形成了爵士乐,它是一种“混血”产物。进入 20世纪后,爵士乐更是有了多元化的发展。其中,韦恩·萧特在爵士乐中融入印象派音乐的创作手法,将爵士乐与印象派音乐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在爵士乐界中又是一种创新。音乐发展到今天,爵士乐并不孤立存在,它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呈现出纷繁多变的形态,使音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新的音响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给我们美的享受,并且现在活跃在舞台的一些爵士乐手,也尝试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流行元素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呈现在流行的今天。

[1]Keith Waters, The Studio Recordings of the Miles Davis Quintet,1965.

[2]Steven Strunk, Notes on Harmony in Wayne Shorter’s Compositions,1964.

[3]Liebman,David.AChromatic Approach to Jazz Harmony andMelody. New York: Advance Music,2006.

作者单位:庆熙大学一般大学院

猜你喜欢

韦恩爵士乐爵士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听音乐也能如此简单 Rogers乐爵士|LA502网络音箱
谈爵士萨克斯基础练习中的若干问题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拜伦·韦恩 华尔街预言家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
一个价值高出350亿美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