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价值的若干思考

2015-07-13王晶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遗产策划物质

王晶晶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100000)

关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价值的若干思考

王晶晶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100000)

近年来,我国公布了不同级别的非遗文化目录,给一系列濒临灭绝的民间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驱动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本文详细阐述了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相关概念,并针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的具体类型进行分析,总结了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的重要价值。

非遗文化艺术;展演策划;文艺演出;艺术价值

自联合国颁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起,对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社会各界人士争相关注的重要课题。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多样化展演突破了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猎奇心态,旨在完整地传承人类的精神记忆,使其从静态档案逐步走向动态展示,从少数转向大众化,从由封闭式迈进开放化,结合专业的策划方式,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尽可能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文化优势,进而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学习,以实现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最大作用。因此,深入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概述

(一)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与“精神文化”异曲同工,具体是指不具适用性的典籍、无法外化的文化精神的一系列文化品种。非遗文化艺术虽拥有物质载体,但通过外化物质展现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并不是其存在的重心,其以“非物质”为核心内涵。譬如民间工艺(面雕、泥塑)、传统戏曲(昆曲)、民族特技(杂技、口技、中国功夫)等均具备特有的表现形式,但是,其核心内涵在于制作、表演过程中,艺术家呈现出来的完美技艺和特殊内涵,尤其体现在表演艺术中,其将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博大精深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为大众带来视觉享受。

(二)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特点

1.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形成不同的流派和特色,其与创造者、传承者、创新者相互关联。非遗文化艺术形式的载体是人类,其生命力与艺术家的创造力息息相关,而非其他物质载体。

2.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积累和传承不是大规模的,具有一定的经验性。我国文化史上,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分为群体自发式传承和师徒、父子的传承。

3.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经历了不同时代的过滤,持续不断的完善,形成精品,浓缩了各民族的特色,沉淀了各时代的精粹,使其成为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的具体类型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不仅能将非遗文化艺术广泛传播,还能将其作为一种表演形式,通过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与听觉感官,促使人们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

(一)非遗文化艺术展演

由于目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性质具有较大差别,因此其演出形式有所不同。根据其不同演出形式,可将非遗文化艺术展演分为专项展演与整合性展演。

1.单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专项展演

单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专项展演主要指通过不断发展,外在形式与内容都较为成熟的非遗文艺遗产种类,如乐器演奏、戏曲、舞蹈等,这些都是独立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可在特定的主题之下围绕相关文化艺术教育进行开展。例如在进行昆曲专项演出时,群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能对昆曲的舞蹈、武术、唱念、曲词和行腔等进行了解,并且结合自己对其他戏曲种类的了解,进行分析与对比,达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的目的。

2.多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整合性展演

多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整合性展演是按照规定程序,将多种非遗文艺遗产进行整合,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表演性。例如按照特定的主题,将广东粤剧、朝鲜舞蹈、侗族大歌、皮影戏与剪纸等进行合理地编排,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对群众全面展开非遗文化艺术传播。

(二)大众性推广非遗文化艺术遗产

一般来说,常态性的展演是大众化推广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基本方法。在实际的展演策划中,主要有旅游对接与传媒制作两种常见形式。

1.非遗文化艺术旅游对接

将各地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进行综合,并且与各地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通过常态性演出活动实现某种旅游产品的循环展演。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欣赏接受当地非遗文化艺术的教育,并在与其它地区非遗文化艺术的对比中进一步获取相关知识。例如,贵州旅游业可将其侗族大歌作为旅游展品。

2.非遗文化艺术传媒制作

非遗文化艺术传媒制作是指将各地不同的非遗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整合,并且在合理的编排后进行创作或录制电视节目,或建立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好自由选择学习或欣赏的方式。通过这些人们喜爱的展演形式,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策划,使非遗文化艺术遗产能以更多的形式出现,加大其传播作用与教育作用。

三、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的重要价值

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入手,着重强调以“保护原生态本质特征”为中心,锲而不舍的进行“善本改造”,使其充分融入到社会洪流中,更加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一)蕴含深厚的艺术魅力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作为文化艺术展演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完整呈现艺术魅力的基础上,使其与群众的实际生活有效衔接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文化艺术魅力与策划感召相结合。即充分采用现代化编排方法,整合非遗文化艺术遗产项目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特色,赋予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时尚气息,吸引受众的关注,引起受众的共鸣,号召广大群众主动尝试和探索,进而丰富周围区域的文化艺术生活。以内蒙古长调民歌为例,艺术家可最大限度发挥长调在歌曲中的优势,倡导群众进行模仿、创新和学习,让受众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结合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文化艺术魅力,拓展策划感召力。针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形式的某一具体的艺术元素和魅力要点,感召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创新,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展演策划,实现展演策划的创新性发展。以皮影戏为例,通过皮影戏道具的制作,让受众更加详细地认识到皮影的制作过程,包括选皮、画稿、镂刻等,推动群众深入到皮影道具的制作过程中。

(二)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来源于特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智慧的不断积累和创新,其以形成和发展为重点,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在具体的展演策划过程中,可立足于两点要素:一是群众健身性功能。结合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的表演性,充分运用实际表演中的魅力与美,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该项技能,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譬如结合井陉拉花的展演,引导广大群众将井陉拉花转化为全民健身活动,具有文化传承、保护、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功能。二是群众娱乐性功能。在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展演过程中,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中所存在的娱乐元素,让群众的学习、欣赏和创新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放松。以凤阳花鼓展演为例,可结合凤阳花鼓的动感特征,多加入一些搞笑元素,使群众在欣赏过程中心情愉悦。

(三)对群众的引导与教育

文化艺术展演服务具有对象性特点,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的策划则需要确保其文化适应性,能满足对群众的引导与教育作用。在实际策划的过程中,一般包含地域文化特色与群众文化心理两种适应性策划。其中,地域文化特色的适应性策划是指在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的过程中,建立将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元素、特点与当地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利用非遗文化艺术遗产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吸引更多群众的注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加以创新,激发更多群众参与其中。例如,在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故乡展演黄梅戏时,可在黄梅戏戏曲中加入马头琴元素,实现不同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激发新的创作灵感;群众文化心理的适应性策划,是指在对展演进行策划之前,首先调查并分析群众对于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的兴趣、需求等,以及从不同角度的心理需要着手,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作出具有针对性的策划方案,全方位满足群众对非遗文化艺术学习的需求。

(四)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审美艺术息息相关,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一样需要反复的表演与传播,才可将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审美价值通过群众欣赏转化为审美功能。非遗文化艺术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体现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或各领域文化艺术历程,通过展演的形式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讲述或对生活的不满等生活状态反映出来。例如,在旧社会中,人们娱乐的方式不多,戏曲类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人们通过戏曲了解审美。并且,在许多非遗文化艺术遗产中,许多服饰、表演动作、曲词等都与其发源地的生活紧密相关,人们通过有效地展演策划,能在提高审美意识的同时,丰富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知识。例如,莱芜梆子传统戏来自北方,语言发音平直豪放,其戏曲语言与地方方言完美结合,具有动作简单、语言易懂等特点。

(五)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可形象反应广大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整合了艺术学者的内心情感、知觉、理想信念等,对人类精神领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莱芜梆子传统戏为例,其经历了200多年的流变,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了深厚的地方文化艺术特色。与此同时,非遗文化艺术遗产-莱芜梆子传统戏对“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进行讴歌,无形之中带动群众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念,引用趣味性的比喻,通过通俗化、口语化的说唱,完整地反映出百姓的真实生活,而且,戏曲中爱憎分明,对人们正确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作为一项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工作,迫切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在充分尊重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珍贵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和最大作用,吸引大众的关注,让广大群众在学习、模仿、欣赏和创新的过程中,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转化成为深刻的精神记忆和内在意识,努力发挥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社会和教育价值,实现非遗文化艺术遗产的全面传播。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保护和传承我国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王贺欣.非遗文化艺术遗产展演策划对其传播的内驱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13.

[2]郭耿甫.“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建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

[4]孙霞飞.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5]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6]倪震宇.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刻不容缓[J].群文天地,2011,(9)

[7]王艳龙.在非遗保护下的胡集书会景观设计研究[D].2014.

[8]刘芙蓉.民间非遗文化市场化道路的探索—夹江年画拓展开发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2).

猜你喜欢

遗产策划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穿行城市中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考古发掘类展览策划的观察与思考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特别策划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本期策划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