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剧进入高师艺教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2015-07-13浙江音乐学院310002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声乐戏曲文化遗产

吴 明 (浙江音乐学院 310002)

杭剧进入高师艺教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吴 明 (浙江音乐学院 310002)

高师艺术教育存在着内容僵化,学生实践性不强的问题,将杭剧引入课堂,既能起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的作用

艺术教育;杭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此论文为浙江省文化厅2013-2014年度厅级文化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的科研成果。项目编号ZW2014017。

一、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特点

我校于2007年创立的艺术教育专业,其初衷是培养适合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才能的艺术教师。

从2007年开办至今,已经有四届学生走出了校园。其中有很多同学做了教师,走上了讲坛。由于他们具有多种艺术才能,非常适合中小学的教学活动。 无论是排练合唱还是舞蹈、或者是组织晚会、排演儿童剧都能胜任,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在得到认可的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引起重视,以利于艺术教育专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1.戏曲课的教学存在着以欣赏为主、参与性不强的问题

我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戏曲课教学现在以京剧和越剧的欣赏为主,学生只是以一个欣赏者,而非参与者的角度来对待戏曲课的学习。由于没有参与其间,就得不到切身的体会,一旦在教学中需要用到相关知识,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似懂非懂,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一种或多种戏曲形式进入艺术教育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欣赏者,更是一个演唱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时,杭剧就走入了大家的视线。杭剧作为杭州唯一的地方戏曲曲种和浙江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大家的重视。如果将杭剧引入艺术教育课堂,不仅能丰富戏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贡献。

2.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僵化,不能体现艺教专业特点

艺术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学生演唱的曲目也是单一、固化,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也不能适应学生未来的教学工作。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对声乐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扩大声乐教学中曲目甄选的范围,适当加入戏曲内容,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

针对我校艺术教育专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将戏曲课和声乐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丰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有效地使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更加接近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实践。

二、杭剧的历史沿革

杭剧起源于“宣卷” 。江浙一带将和尚宣讲经卷称为“宣卷”,形式多为一人领唱多人应和。由此可见,杭剧是起源于说唱艺术的。1923年,杭州大世界游艺场落成,邀来京剧、绍剧、扬剧等多种戏曲班社来杭演出。宣卷艺人裘逢春等人受扬剧艺术形式的影响,产生了将“宣卷”搬上舞台的想法。8月,杭剧历史上第一个班社-民乐社成立,在艺术形式上则吸取了扬剧和京剧的特点,采用胡琴、三弦等伴奏。这便是杭剧的雏形。1933-1934年间,杭剧迎来了其最鼎盛时期,同时有十三个班社存在,有的活跃于杭嘉湖地区,有的则流动于上海、苏南一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杭剧逐渐走向衰败,只有1973年成立的“杭剧改革组”延续至今,但已无力排演任何杭剧的剧目了。

三、杭剧进入艺术教育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为了解决我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为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在学校的安排与帮助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了杭剧进艺术教育课堂的步骤,并加以实施。

(一)课堂上引入杭剧内容

将杭剧引入课堂,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首先,由于杭剧的日渐式微,传人稀少,找到合适的老艺术家来我校传授杭剧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一问题后来也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其次,由于学生的课业繁重,将杭剧引入课堂,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最后,为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杭剧进课堂就是采用在在戏曲课时与京剧的欣赏穿插进行的模式进行的。经过一年的杭剧进课堂活动,很多学生对杭剧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杭州籍的学生,更是由于杭剧是用杭州话演唱的,令他们倍感亲切,兴趣大增。杭剧进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后续步骤的进行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鼓舞了信心。

(二) 课堂下组建兴趣小组

这一步骤的实行基本是与杭剧进课堂活动同时进行的,但时间稍晚一些。是在同学们对杭剧有了一些了解后开始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杭剧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在杭剧授课艺术家的帮助下组建了兴趣小组。这些小组是按照同学们对杭剧唱段的不同爱好来组建的,学唱同一个唱段的同学编为一个小组,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在学唱的同时,同学们将各自学唱的唱段带入声乐课堂,由各自的声乐老师针对这一唱段的发声情况加以指导,然后再由杭剧授课艺术家对学生演唱风格的把握加以纠正。经过这样反复的学习、纠正、再学习、再纠正的过程,同学们的演唱越来越具有杭剧特有的韵味了。

(三) 排演杭剧小片段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的学习,很多同学对杭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演唱起来也是一板一眼,很有杭剧的韵味了。有鉴于此,在一年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艺术教育专业决定排演几个杭剧的片段来作为杭剧进课堂活动的总结。最后,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几个片段,在授课老艺术家的指导下进行了集中排练,而且组织了小范围的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四、现存的问题

杭剧进课堂的活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过程中显现出的一些问题也同样令人深思。

(一)杭剧传人稀少,教师难寻

老艺人年事已高,今后举办类似的活动存在困难。杭剧传人都已年过七旬,身体不好。而且年轻一代基本没有人专职从事杭剧事业。杭剧作为杭州唯一的地方剧种,其生存状态实在是岌岌可危。这些都是杭剧进课堂活动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

(二)杭剧由于是杭州的地方剧种,用杭州方言演唱,造成了非杭州地区的学生学习的困难,学生有畏难情绪

由于杭剧演唱用的是杭州方言,一些非杭州籍的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杭剧的演唱就不够积极。虽然有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同时也是学业的要求,最终还是有几位同学因为不能胜任角色,没有参加杭剧片段的演出。虽然事出有因,但也是一个遗憾。

杭剧走入我校艺术教育课堂的活动,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与高等师范师教育相结合的一条探索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师的艺术教育课堂扩大了其传播对象,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次,有助于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优化改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师艺术教育的课堂,强调了教学中民族成分的地位,对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

[1]刘英.试论音乐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J].音乐探索,2007.1.

[2]陈建一.杭剧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6.

[3]李英.侗族大歌的功能性特征浅析[J].艺术评论,2007.10.

[4]赵丽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研究 [J].文史知识,2007.9.

吴明, 生于1971年4月,讲师,声乐硕士,浙江音乐学院(筹)声乐教师。

猜你喜欢

声乐戏曲文化遗产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