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冠服制度下的官服补子
2015-07-13张晓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10046
张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10046)
清代冠服制度下的官服补子
张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10046)
晚明时补子名称确立,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补服制度,清代补服大多沿袭明制,官员所穿礼褂皆有方形补子,补子的图案文武官相区分,图案为禽和兽的动物纹样,且根据职位等级图案也是相应的,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特色,鲜明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服饰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以及华丽的工艺。
冠服制度;补子;服饰与政治;工艺美
服饰在我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就已经出现,那时原始社会的人类就已经懂得用骨针缝制衣服1。在我国古代服饰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更是伴随着明确的服制,是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反映着服饰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周礼》中记载了大量的服饰之礼,人们不可逾越规定和擅用颜色,可见服饰成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在《帝鉴图说》中记载着唐太宗納箴赐帛的故事“上嘉之,赐以布帛,除大理丞”2,由此可了解布帛等服装材料在古代也已不是简单的功用,而是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冠服制度下的补子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出现,除了反映服饰和政治的关系之外,也有着独特的工艺美。补子有着精巧的工艺和完整的图案,它的存在,让我们充满好奇,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也让我们深深的被其吸引。
一、清代冠服制度
我国古代服饰作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在历代都会制定服饰制度,中国古代帝皇通过对服饰的控制,颁布法令来达到权利的控制,在阎步克的《服周之冕》中也说道:“历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往往都会在舆服领域里面留下印迹。”3清代作为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更是将服饰作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加以控制,如康熙皇帝所言:“本朝冠服,上下有章,等威有辩,自国初定制,迄今遵守。”4冠服制度规定了不同对象所穿服装以及不同场合所穿服装,服装的颜色禁忌,图案等。
二、补子与冠服制度
补子为在衣服上单独绣有纹样的一块绸料,有方形和圆形,官员用方形,皇帝等王公、帝后用圆形。补子的样式被追溯到唐代,但由于唐代该纹样没有延续及考证不足而不可确切得知,元代时有类似补子形式的胸背出现,但此时只是作为装饰,并未作为辨明等级的工具,在明代时才正式将其作为补服制度的一部分,加以推广,并明确规定文官及武官补子的纹样。
补子的图案文官和武官是不同的,但都是动物的图案,“补子用动物界的强弱来映射官场上尊卑贵贱的伦理关系”5。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清延续明代,补子较明代小一些,一般为30厘米左右,有前补和后补,由于清代的礼服多为褂,所以前补的补子正中分为两片。清代的图案和明代基本相同,但文官八品更换成了鹌鹑,武官一品更换成了麒麟。
补子被确定应用到官服并表示一定的等级是在明代,明洪武二十四年,定补子制度,其后补服制度一直在完善。明代补子基本和衣服为一体,多缝制在常服上,因此常服又被称为“补服”。清代的官服有吉服,常服,朝服,蟒袍等几种,补服作为其中重要的官服,在宾礼、吉礼、军礼、嘉礼中都需穿着。补子由于缝到了衣服胸前和胸后,能够鲜明的显示官员的等级,在清代被大力采用。而从其中我们也了解到在古代乃至现代,服饰与人们的关系,除审美之外,还有地位,阶级的显现。
三、补子的纹样及工艺
1.补子的纹样
补子的纹样除了绣上禽鸟,兽之外,还有其他的花纹来补充,一块补子的图案即一个完整的画面般,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补子的纹样分为主题纹样和非主题纹样,清代的补子除了绣补禽、兽等主题纹样,还在周边绣有花纹以及背景纹样。在大量的清代保留下来的补子纹样中可以看到清代的主题纹样多为单只动物,而明代基本是承双呈现的。禽、兽的主题纹样除了作为辨别等级的作用外,还具有吉祥寓意,进入清代,纹样更是有鲜明的吉祥含义,基本上“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的表现都具有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如为一品武官绣补的麒麟补子,《说文解字》中就记载:“麒麟,仁兽也。糜身,牛尾一角。”6在一副完整的麒麟补子中,除了主题麒麟纹,还绣有如意云纹、五幅纹,在补子的四边还绣有几何纹来装饰并让补子图案更精致完整,并且这些辅助的纹样也皆有吉祥寓意。
补子的图案除了单纯的审美外,还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其所表现出的夸张、变形,反应了古代生活对于它的影响,如图案上的狮子纹样,眼睛夸张,传神。又如云锦所织绣的补子,更是用其华丽的颜色及纹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幸福、权利等的追求与向往。
2.补子的工艺
清代时织绣工艺已经发展的非常纯熟,补子有织制,也有刺绣和缂丝等。著名的有京绣,苏绣,南京云锦等。皇家的补服,是由皇家制定的制造局织造并进贡,而官员的补服和补子,可以由本人按典章制度自备,清代有专卖补子的店铺,但补子的颜色和图案不可乱改,制度严格。清代的补子多以青、黑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
清朝的补子根据南京博物院整理的《历代织绣》中收录的多为刺绣,分为彩绣和平金绣。线外包金银的叫做平金绣,只用彩线而线外不包金银的叫彩绣。线外全包金银的会导致补子较硬,普通的刺绣线,质地较柔软,但不易保存。清代的补子多为空补,即补子的主题纹样先不织绣,主要是由于官员调整等原因,致先将方块背景补好,待确定品级再缝制。
总之,严密的冠服制度不仅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服饰文化,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多方面的生活形态,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等。补子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其独特的形状,完整的图案和明确的含义透露出很多丰富的内容。透过补子,我们看到了明清政治生活中不可逾越的等级,也看到了反映在其中的祝福和思想,而补子透出的文化和工艺美也让我们在叹为观止之中,更好的审视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
注释:
1.黄能馥,陈娟娟编.《中国服装史》[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
2.张居正编撰,陈生玺等译注.《帝鉴图说》[M].学林出版社,2010.
3.阎步克著.《服周之冕》[M].中华书局出版,2009.11.
4.康熙朝[M].《大清会典》卷四八.
5.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M].文物出版社,2005.6.
6.许慎.《说文解字》东汉.
[1]黄能馥,陈娟娟编.《中国服装史》[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
[2]张居正编撰,陈生玺等译注.《帝鉴图说》[M].学林出版社,2010.
[3]王熹著.《明代服饰研究》[M].中国书店出版,2013.8.
[4]《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五冠服,[M].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影印电子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阎步克著.《服周之冕》[M]中华书局出版,2009.11.
[6]赵丰著.《中国丝绸艺术史》[M]文物出版社,2005.6.
[7]王渊.《补服形制研究》[J].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
[8]王渊.《补子纹样解析》[J].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