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海中的澄明探寻
——论莫言小说中的消费时代生存救赎

2015-07-13王雪颖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杭州10027

名作欣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物欲珍珠异化

⊙王雪颖[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杭州 10027]

新时期文学研究(七)

欲海中的澄明探寻
——论莫言小说中的消费时代生存救赎

⊙王雪颖[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杭州 10027]

莫言以前瞻性的敏锐对“欲望的禁锢到释放”的现代性进程中所出现的“二律背反”生存困境予以思索,深入地反思消费文化中产生的负面生存异化。莫言在作品里不仅形象地反思了物欲法则给人的精神信念带来的价值异化症候,而且对当下消费语境中人们何以“诗意栖居”的生存探寻融入了制衡滥觞之欲的文化伦理导向。

莫言小说 消费语境 生存异化 欲海澄明

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转型化的商品经济时代,在社会学家郑也夫的表述中其被称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在消费文化的欲望释放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人倾向于认为,欲望的满足就是幸福,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则进而告诉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赚钱,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我们的欲望才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只有多赚钱、多消费,我们才能生活得幸福”①。在消费文化的物欲刺激中人们反倒找到了归属感,“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②。对此,西哲马尔库塞曾犀利地指出,满足人们欲望的消费文化成为意识形态之后,使人对其施加的新一轮“异化”变得难以觉察。因为“抑制性的社会管理愈是合理、愈是有效、愈是技术性强、愈是全面,受管理的个人用以打破奴隶状态并获得自由的手段与方法就愈是不可想像”③。人们在这种貌似自主的自我追求、满足个人林林总总欲望的商品消费文化下,感到不受任何束缚与干预的巨大快乐。但是,有学者敏锐犀利地指出,这种非干预化的、隐形不自知的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④

正是在这种现实的语境下,莫言以其前瞻性的敏锐对当下时代“欲望禁锢到释放”的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二律背反”的生存困境予以思索,深入反思消费文化产生的负面生存异化。在京都大学的演讲中,莫言表达了自己对消费文化的欲望化生存的深切关注。⑤莫言在一次对话中曾一语中的地指出:“我认为当今社会许多欲望值已经超出了延续人类的要求,已经变成一种病态的发展。”⑥在作品中,莫言一则通过《红树林》《酒国》《良心作证》等作品对消费文化语境中放纵化的欲望所带来的生存价值症候予以深入反思,二则在《沈园》《四十一炮》等作品中对当下消费语境中何以“诗意栖居”的生存困惑进行审美化的价值探寻。

一、欲望化生存的异化症候揭示

在《酒国》中,作家深入揭示了以“酒国”为隐喻的消费化物欲生存环境对人施加的难以避免的异化辐射。小说中的都市“酒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与法国社会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相互契合的形象。在德波看来,“景观”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使人产生猎奇化的欲望冲动与追求,“使人彻底偏离和迷失了自己本真的需要,从表层的理性认知到深层的隐性需求都跌入了五光十色的诱惑之中,而沦为言听计从的奴隶”⑦。小说中的“酒国”不啻是一座欲望景观之都,无处不在的物质与美色诱惑,使得刚踏入其中的侦查员丁钩儿就陷入强大的驯化力量中,轻易地使个体从道德自控的底线中跳脱出来。

《红树林》《良心作证》是莫言在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之初深切地觉察到欲望化生存的腐败而创作的作品。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林岚、周建设的一段堕落经历不仅道出了消费文化中的金钱、拜物对于人的控制,而且道出了其对于人的精神与信念的异化。《良心作证》中的周建设因为一次人生挫折、身心颓废而投向物质资源的猎求中。社会学家郑也夫曾指出,物质有着疗慰精神创伤的功效。“精神结构的脆弱性,有一种走向无序化的‘熵’的趋向,而‘物质有着排精神熵的作用’,正可以借助物质来框定它,固化它。”⑧然而,以物欲的无尽占有来排遣挫折无异于饮鸩止渴,周建设也由此滑向自毁的深渊。《红树林》中的林岚在消费文化的欲望法则裹挟下,明明爱慕马叔却无奈地与金大川沆瀣一气,进行权色交换。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结尾部分,画龙点睛地以电影《布拉格的大学生》来透彻地阐明了堕落到商品交换结构中的异化对人的毁灭性。一旦堕入到物我交换的商品逻辑中就会遵循着严峻的逻辑,人在自我分裂中成为与真实自我相敌对的人;而自我异化的阀门一旦打开,生存的深渊之门也便訇然中开。⑨在林岚这里,她无法面对时代强大的欲望法则横扫一切美好价值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因而放逐了内心对马叔的情感信念。林岚的经历正体现了消费文化的物欲法则挤兑下的深层精神创伤。

二、探寻澄明的文化导向:欲海沦陷中的诗意拯救

莫言的作品中更是蕴含了对抵御消费时代的生存异化所植入的价值建构探寻。正如莫言在演讲中所言,消费文化处境下的人们应该试着学习“‘放下’的智慧”⑩。在小说《沈园》中,作家保留了一片世外桃源“沈园”,以此抵御异化的欲望生存。小说的标题鲜明地透露出作家化用宋代诗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典故的意蕴,作家显然是希冀回溯古典爱情神话的永恒意义来建构欲望放纵下的价值异化。“沈园”作为一个承载着意义诉求的永恒空间,永远安放着美好的情愫,小说的女主人公不断地寻找着“沈园”这座凝固着美好价值的希望空间。在《红树林》中,作家则以“珍珠”的核心意象来启明人们在欲海生存中找寻内心灵明,进行自我拯救。我们知道成语“蚌病成珠”,珍珠是源自于蚌对挤进身体的沙土一次次艰辛的磨砺之后的奇妙转换,因而“珍珠”在其本然的寓意中就蕴含着穿越磨难凝结成美好的寓意。小说中,作者试图通过“林岚”与“陈珍珠”两个主人公与核心意象“珍珠”之间复杂交错的意蕴,来凸显欲望生存中人对自身失落的灵明的拯救。来自红树林珍珠养殖场的姑娘陈珍珠对物欲化生存语境有着天然的抗衡质素,在金钱、权势的摧残下内心依然不失清明,象征着欲海中内心灵明的“珍珠”化身。而林岚是个爱珠如命的女人,在物欲化的生存语境中,对珍珠的爱好成为了下级以各种珍珠名目为由的变相行贿的理由。林岚在欲海的沉浮中幡然醒悟,在自惩中吞下大量的珍珠。小说的结尾富含象征意味:林岚在恋人马叔到来之际呕吐出了满腹的珍珠。在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看来,物欲化的社会就是以占有和保存为目标、以谋划的理念为主导的世俗贪婪社会。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塔耶对“呕吐”赋予了象征深意,“呕吐”作为吞吃与占有的对立面,要打破和拒绝的正是物化社会的谋划与贪婪。⑫林岚对珍珠的呕吐正是象征着贪欲的涤净,此时滚落在地、熠熠发光的“珍珠”象征了林岚在欲海浮沉中内心灵明的寻回。

应该说,在《沈园》《红树林》中侧重体现了消费文化生存中主人公们对欲望淹没下的失落灵明的自我找寻。而在《四十一炮》中导入的欲海生存价值探寻中,作家一方面以一种魔幻式想象制衡这种时代的弊病;另一方面,又有着融入民间道文化的因子抗衡时代欲望症候的价值建构化思考。《四十一炮》中,主人公罗小通的母亲杨玉珍与村长老兰的致富史折射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下追逐欲望的疯狂与罪恶。由于老兰恣睢纵欲,直接导致了罗小通的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罗小通以神奇的“四十一炮”追击老兰,象征着对整个时代欲望化身的老兰进行反叛与制裁;而在另一方面,看破欲望红尘的罗小通选择了一座民间道教的庙宇栖身。在某种意义上,道文化资源对平息当下物欲横流的时弊有着某种价值参照。我们知道,道家老子倡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讲求“心斋”,强调心的空灵和对贪欲、私欲的超越。⑬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⑭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指明了放纵化的欲望猎取令人迷失与发狂的古朴真理。

而饶有意味的是,在《四十一炮》中,对生存价值的探寻并没有呈现为简单援引道文化资源对时代物欲横流的现状进行价值引导。于是,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制裁老兰罪恶的罗小通,最后安身的庙宇竟然是“五通神庙”。正如小说中建造该庙宇的工人所说的,庙宇中的神“不是正经的神,专门搞漂亮女人”。“五通神庙”是一种民间道教中淫仙的庙宇,这便使得罗小通对欲望时代的生存拯救的意义变得聚讼不定。但是,“五通神庙”的这一设置正是莫言从深层的道文化审视出发,对“崇尚自然的道家与崇尚乐生的道教”⑮杂糅融合后所体现的驳杂的道文化中某些幽微因素保持了一种警醒。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作为道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顺应和迎合了国人要求‘及时行乐’的欲望:你要缺钱花,方士或道士可以点石成金;你要想找女人,方士或道士亦可以教你房中御女合气之术”⑯。

而这种貌似矛盾的地方,正体现了莫言在《四十一炮》中对欲望生存所入的文化价值探寻的殊俗之处。尽管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导入了对欲望泛滥制衡有着价值参照的道文化因素,但是同时更对道文化因素抗衡欲望流弊的单向度、简单化的价值植入保有审慎。⑰《四十一炮》中诸种反思时代欲望症候的虚虚实实、魔幻而又延宕的价值建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反而导向了对生存价值的深化探寻。

而在《生死疲劳》里,总体上体现为导入佛教尺度的价值观照对欲望时代的僭越化欲求进行了一种伦理制衡;小说首先凸显了以佛性荡涤金钱贪欲的价值尺度的制衡。年轻时酷虐成性的西门金龙在改革开放的商机中投机钻营,成为巨富之后继续贪得无厌,最后葬身火海;与金龙沆瀣一气、以权谋私、贪污巨款的庞抗美也以入狱自杀而告终。而值得注意的是,蓝开放与庞凤凰在欲望时代坚守着情感信念,与他们上一代人西门金龙与庞抗美以物质利益为纽带的权色交易相比,尤其显出珍贵的品质。但庞凤凰却在意外的难产中丧生,这对终成眷属的有情人最终阴阳相隔的情节设置正是隐匿化地表现了作家溯汲佛教的明慧之思体现出的伦理判断。正如有学者曾指出的,西门欢、庞凤凰一代的流落街头、不得善终,这是对西门闹、西门金龙等父辈一代聚敛财富,贪求无度的后果的承担。⑱而惨遭不幸的庞凤凰的父母金龙与庞抗美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密东北乡里最为贪婪的欲望挥霍者。作家这种追溯贪欲原罪的尺度ffffe9入,正是基于现代性进程的反思视野下,针对消费时代欲望扩张的伦理症候的一种矫正。但是,这与其说是瓦解,毋宁说是一种荡涤、一种升华。莫言这种重溯佛教的明慧对放纵之欲进行有意为之的解构在当下欲望泛滥的严峻生存境遇中凸显了积极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莫言洞悉当代社会欲望解放的二律背反,深切地反思了消费时代物欲膨胀的生存症候,并且溯汲民间的宗教智慧来制衡时代症候、澄净滥觞之欲,这正是一种生存价值的积极探索,同时也为当下社会消费文化中的生存提供了文学审美化的价值建构参照。

① 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6期,第34—36页。

②③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第7页。

④⑦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的文本解读》(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第80—92页。

⑤ 莫言:《小说与社会生活》,《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⑥ 莫言:《阅读与人生》,《中国德育》2008年第10期,第8—12页。

⑧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⑨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志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222页。

⑩ 莫言:《人要有放下的智慧》,《新湘评论》2011年第22期,第44—45页。

⑪ 汪民安:《巴塔耶的神圣世界》,《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⑫ 张生:《献祭,花费,呕吐与艺术——论巴塔耶对梵高绘画批评中的艺术思想》,《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第63—68页。

⑬ 王中江编:《新哲学》(第八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⑭ 老子:《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7—28页。

⑮ 刘同涛:《三教文化与莫言小说创作》,《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⑯ 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⑰ 该观点受到张清华:《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及美学研究》一书启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谨致感谢!

⑱ 陈思和:《人畜混杂,阴阳并存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第102—111页。

作 者:王雪颖,浙江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物欲珍珠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去彼取此
“种”珍珠真神奇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雨珍珠
取珍珠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