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源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研究

2015-07-13孙俊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003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特色

孙俊桥 郭 莉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0030)

回归本源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研究

孙俊桥 郭 莉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0030)

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昭示出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乡土性”的迷失、人文景观现象的趋同、生态环境的退化等现象日益凸显。基于此,应站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系统构建一套以人为本、“回归本源”、极具本土特色的景观建设机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本土文化;自然之道;机制建设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对农村景观建设的迫切性要求,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景观面貌的影响和改变也随之而来。一些新农村规划逐步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用地向经营型、游憩型绿地转化1,由于观念上的误区,导致不伦不类现象持续产生,致使农村景观呈现出与自身文化底蕴极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基于回归本源这一理念之上,探讨对当代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乡土性”迷失,人文景观建设现象严重趋同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研究,应凸显地域性特色文化这一主线,并纳入整个新农村景观建设体系当中。然而,绝大部分地的新农村景观建设,并未尊重当地地域性、本土性这一原则,对于文化的继承性、排他性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其一,程式化的建设模式。当下在城镇化进程的大浪潮中仿照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突出,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处处视为城市景观建设的缩影。其二,效仿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目前我国的很多新农村景观建设,未从实际出发,脱离了本国的国情和农村当地的特色,导致新农村的一些景观建设出现“不中不洋”的现象。

2.绿色生态退化,自然景观“碳成本”递增

合理科学的规划理念是制约绿地面积不断萎缩、自然生态严重破坏及植被“碳汇”功能持续下降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建筑为主绿地给景为辅,“碳汇”功能持续递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新建筑不断地屹立,农村生产性空间与商业空间等生态性空间被持续吞噬。另一方面,原生景观人工化推进,“碳成本”大幅上升。在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高耗能景观建设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及后期维护运行、拆除、更新等现象突出,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团提高。

3.农村自身特色文化的衰退

历史文化与农村的建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乡土景观文化的保护、延续、断裂与再造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景观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探索乡土景观文化发展变迁的历程中深层次特质的重要表现。正是因区域环境的异同之处,才孕育了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态,如若此种原本的乡土人文资源在建设过程中被遗忘或者断裂,这无疑是对乡土资源的持续浪费。当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进程中,全盘接受,摈弃我们原本的乡村文化遗产,从而使得使极具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日益渐失,使我国乡土特色景观建设趋向谁退态势发展。

二、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

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是坚守乡土景观文化的重要前提,故应遵循如下的原则:①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的构建;②自然景观体系完整性与多样性的坚守;③传统文化继承的持续;④合理性与可达性景观的规划;⑤资源开发的合理;⑥人居环境的改善;⑦发展原则的持续性2。其他学者则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综合性、景观多样性、场合最吻合和生态美学原则3。此外,还有学者总结出一些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

1.景观理念生态化

“生态学”(Ecology)的这一理念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最早提出,并对当下景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的作者德国的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曾说:“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4。新农村景观建设态化其实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化、生态化,这才是新农村建设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新农村以遵循、回归自然之道为本源的最终目的。

2.景观风貌自然化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一种安然闲适的农村生活状态,使新农村生态景观系统趋于平衡状态。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自然化景观的营造,一方面应坚守因时制宜地的原则,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坚守“天人合一”的原则,减缓城镇化向农村蔓延的步伐。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景观建设与生态化,遵循景观风貌自然化是新农村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法则,也是保留好农村环境的原生态,不盲目跟风步城市化发展之路后尘的限制原则。

三、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策略思考

基于我国新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我国经济建设和长期规划中的普遍现象,鉴于此种意义,应站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系统构建一套以人为本的、“回归本源”的、极具本土特色的景观建设规划机制。

1.基于历史为源、乡土为基的景观建设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特色建设的源泉与根基,人类生存与发展应体现与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和谐机制。因此,这一动态体系应基于对当地丰厚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并针对个性化的历史文化悠久的村落,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针对村落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并非简单地保持原样不变,而是保护当下人文环境、古建筑群及文化瑰宝的前提下,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探寻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的契合点,形成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村”。

2.坚守生态为核、经济为媒的环保适用型景观建设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是推动生态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和低碳保护的生态之路。两者取长补短,彼此兼顾,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动态科学的生态规划规划系统。

3.遵循自然为本,政策为道的可持续性景观建设

新农村景观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它与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审美价值等领域息息相关,是政策当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所以在当地环境保护策略基础上,还应该更多地由政府出面,在尊重与合理利用自然的前提之下,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构建一个自然宜人的生态环境。以自然化作为景观构建的重要依据,体现对自然的关注与尊重,彰显生命和生存意义,蓝天、雪山、草地等如此协调神奇的生态美才会治于当今,福泽后世。并能让人透过景观认识到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注释:

1.季乐,魏萍.新农村景观设计的探索—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新农村建设综合景观规划设计[J].园林,2008(10):48-50.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3.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

4.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孙俊桥(1971~ ),男,四川眉山人,建筑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郭莉(1984~ ),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特色种植促增收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景观平面图》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