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文物摄影浅析

2015-07-13天津自然博物馆3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色温器物背景

王 平 (天津自然博物馆 300000)

博物馆文物摄影浅析

王 平 (天津自然博物馆 300000)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及遗迹,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存。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凝结着某一时期人们的科学认识和工艺技术水平,给人以美的文化艺术熏陶。

在摄影分类中,文物摄影属于静物摄影范畴。文物摄影有别于一般新闻媒体摄影,主要通过摄影师的审美观与科学态度,运用照相器材和感光材料的功能,发挥摄影艺术记实的独特优势,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简言之,文物拍摄就是要充分表现出文物的“原味”,使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得以真实的形式再现。

一、博物馆文物摄影特征

在摄影表现形式上,博物馆馆藏文物摄影属于“静物摄影”范畴。一般说来,博物馆文物摄影与一般“静物摄影”对比,最大的特殊性是在处理上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的变形。但是,在自然科学博物馆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营造特殊氛围,有时也采用其他的表现手法。自然科学博物馆文物(标本或展品)摄影根据不同拍摄主题要求其表现形式也差异很大。

1.平铺直叙的观赏式

博物馆中最常见的文物摄影方式。这种方式主要表现文物本身的造型、色彩、质感等特征,同时兼顾表现形式及构图等方面的技巧运用,财务还要注意光影的处理和色彩的控制,给欣赏者视觉上的快感,这种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常常以精巧的构图和准确的用光取胜。

2.情景交融的寓意式

这类文物摄影常常使用“借物抒情”艺术语言等手法,表达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寄托作者的理想、追求与愿望,使观赏者能够从中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由此产生联想和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发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

3.叙事情节的故事式

这种摄影主要利用生物标本自身的体态特征,再配上其他背景道具,组成一定的故事情节,以拟人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多用来借物托志,寓意深刻。这也是自然科学博物馆常常采用的拍摄方式。

二、摄影环境配置

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一般以简洁平整、对比适当、色调素雅、庄重古朴为宜。配置的选择要有利于对器物的突出、烘托、喧染和美化。文物摄影作品的审美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摄影师的审美能力。

目前,我国文物摄影的背景材料,大多采用专门的背景纸和无纹无光毛料、丝绒或平绒之类做背景,由于这类材料受光后有反射光,造成背景明暗不均,效果并不理想。背景纸、布的保存,可用木棍缠绕。以免出现皱褶。如果一件精美的文物,衬以又脏又皱的背景.会冲淡了欣赏的兴致,可见背景在文物摄影中具有重要意义。

色温是摄影环境配置中最重要的环节。色温是指不同温度的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的色感,一般温度越高,发光波长越短,感官越偏蓝色偏冷色。人眼是不具有色温校正的,所以实际是什么颜色的物体,看起来就是什么颜色。比如烛光中的白纸,人眼看起来就是橘黄色。照相机具有色温校正功能,主要作用是保证不同色温光下下的物体呈现正常日光下的颜色,比如,在蜡烛光中的白色物体人眼看起来会是橘黄色,若在相机内设置色温为烛光,拍出来就会是接近日光下的正常白色。但若要故意保留温暖的色调,就把色温设置为日光,这样拍下的照片就是暖暖的烛光氛围。

文物彩色摄影不仅存在光比反差问题,还包括色差、亮度、饱和度等问题。只有同时处理好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才能拍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好作品。文物彩色摄影的背景的选择虽然较黑白摄影复杂,但只要抓住色彩的特性,从色性的冷.暖对比入手,即可达到运用自如。人眼在光谱中可以看见400—700毫微米段的可见光,色彩高依次是紫、蓝、青、绿、黄、橙、红。色彩本身无感情,但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各种事物(包括色彩)的感觉是代有感情的,于是色彩便有了冷、暖之分。人们通常将与阳光、火相关的红、橙、黄等颜色划分为暖色;而将与月光、树阴、水相关的绿、青、蓝等划分为冷色。文物的彩色摄影要善于利用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来进行合理的配置。一般的讲,冷色调器物易用暖色调背景:暖色调器物易用冷色调背景。冷、暖搭配,可以使人感到有对比、有层次,色彩和谐。当然暖色调器物用暖色调背景.冷色调器物用冷色调背景,也可以拍出好的作品,只是对布光等要求更高些。前者光线可以布的柔和些,后者可以用侧逆光或加强隔离光、轮廓光。在彩色文物摄影时,背景的选择既要把握色彩原理的应用,又要服从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

在拍摄文物彩色摄影时.有一点要特别引起重视,既光线的反射与吸收问题。外表光洁的浅颜色器物,有易反射光,而深色物体有易吸收光的特性。在拍摄浅色器物,如玻璃器、瓷器、金、银器等时忌用色彩对比强烈的背景。拍摄白色器物如用红色背景,很容易使白色瓷器变成了红瓷器,使文物色彩严重失真。这就是由于背景颜色选择不当,而导致得失败。有摄影专家在总结文物彩色摄影的背景选择:三宜三不宜:(1)宜暖不宜冷;(2)宜靠不宜跳;(3)宜雅不宜艳。就很有道理。

三、光的运用

文物按质地划分,一般要有二十多个种类,主要有石器(包括石碑、石塔、石雕)、玉器、陶瓷器(包括彩陶、素陶、瓷器、唐三彩)、铜器、铁器、金银玉器、木器、泥塑、丝织品、字画简牍、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古生物标本、岩石矿物标本等。文物的质地不同,形状不同,拍摄时使用的器材不同,运用的光线不同,拍摄方式方法与技巧也不相同。

侧光:指的是从被摄物侧面投射来的光。具有明显的描绘被摄物左右两侧造型的面与线,以及凸凹明暗的作用。侧光还是一种有效的隔离光,营造摄物与背景相剥离之感,增强拍摄对象的画面立体感和纵深感。

逆光:指的是从被摄物背面投射的光。逆光对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具有特殊作用,强度被摄物轮廓线条。这种光在拍摄寺庙中雕塑的神像、佛像和有人物、动物造型的文物。

顶光:指的是从顶部垂直投射下来的光,主要用于描绘被摄物顶部的造型和饰件,并可影响被摄物正的凸凹饰件,利用顶光可以为拍摄对象营造繁杂多变的良好表现力。

底光:指的是低于被摄影的角度投射的光,作用于被摄物底部造型纹饰。如各种兽首尾、爪等底座。尤其对泥塑、木雕、石雕之类的护法神、天王、异兽肯有渲染其威严、凶猛和恐怖的感情色彩。如同舞台灯光在刻划反面人物、妖魔鬼怪之类,多用底光是同一道理。

强度:直射光强、反射光弱。聚集光刚、散射光柔,这是光的性格表现。所谓光的控制,主要是指了解和运用光的强弱刚柔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物的造型色彩和质地。一般来说,主光宜强、宜刚,多用直射光与聚集光;辅助光宜弱、宜柔。多用反射光与散射光。被摄物形体线条明显复杂、色彩深沉庄重的宜用直射光。被摄物形体线条含蓄简洁、色彩浅淡、明快的宜用反射柔光。被摄物体面多而交接面锐利的,宜用直射强光。被摄物形体面少而交接面缓变的,宜用反射柔光。被摄物质地粗糙的,宜用直接强光;被摄物质地细腻的,宜用反射柔光等等。文物摄影也贵在创新,拘泥于条条框框,很难拍出富有新意的文物摄影作品。

四、摄影构图

构图在文物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选择器物的最佳拍摄角度,是表现文物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前提。文物的拍摄角度主要应根据被拍品的造型、纹饰、色彩、质地等特征来选择。摄影师在选择拍摄角度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拍摄目的以及要表现的效果,然后再选择该文物最佳的拍摄视角。拍摄时切忌不要把双柱的拍摄成单柱,更不要把方拍摄成圆的,也不能把瘦的拍成胖的等失真现象。尤其在拍摄动物、植物等标本时更要注意。常用的拍摄角度有平视和俯视两种方法。当摄影师采用平拍的方法的时候,拍摄的画面是不容易引起变形的,而这个画面也会更加的亲切和自然,这一个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当摄影师采用俯拍的方法的时候,这个是比较多地运用在院落等等的这一些大场面进行拍摄,而这样是可以产生更好的一个空间感,摄影师应该尽量比较全面的展现这些文物的一个全貌,以及院落里面的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

总之,文物藏品摄影对于摄影师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恰如其分地正确运用各种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才能拍摄出可视效果强且能反映出藏品的真实特征的作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展览、存档、研究应用的需要。

[1]董清.数码技术闯进《现代文物摄影》[J].中国博物馆,2005(1).

[2]王长明.数码相机拍摄文物与图片处理技巧[M],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2008.

[3]陈以政.文物摄影表现形式初探[J].中国博物馆,1999(1).

[4]刘赫子.文物摄影的技术探议[J].才智,2012(23).

[5]赵广田.浅谈文物摄影[M].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论文集,1999(1).

[6]汪炳仁.浅谈静物摄影[J].科教文汇,2006(26).

[7]董宏征.浅论文物摄影[M].国际博物馆影像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8]时耀光.论博物馆藏品摄影[J].黑河学刊,2007(3).

[9]罗国荣.博物馆馆藏文物摄影初探[J].文物世界,2012(6).

猜你喜欢

色温器物背景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黑洞背景知识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颜色也有温度吗
选择合适的色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