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战时期的延安被称作“歌咏城”?
2015-07-12
新长征 2015年2期
抗战初期,唱歌在延安成为一种盛极一时的风气。学校里唱歌,部队里唱歌,工厂、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单位、各部门的队伍,总是踏着歌声走来,踏着歌声回去。开会之前唱歌,中间休息的时候也唱歌。在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会上,指挥者先伸出右手向前一指,给一首歌的第一个音节定下调子,然后便率领大家用同一种音调唱起来。开会前各路队伍的互相“拉歌”,更是一场集体唱歌竞赛,被称为“歌战”。
“歌咏城”延安的主要歌咏形式是合唱。1940年5月15日,成立了延安青年大合唱团。延安青年大合唱团演唱过《青年大合唱》、《抗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合唱歌曲。他们后来与同年9月成立的延安合唱团合并,由鲁艺音乐系第三期学生时乐蒙担任团长,继续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歌咏活动。个体的微弱声音,汇入、混合在强大的众声之中,每个人都感到了集体的力量。
对此,很多从国统区来的人,都谈到过他们到达延安以后,所获得的那种“解放感”、“自由感”。吴伯箫认为:“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唱歌呢?”李清泉也说,解放了的主体需要情感宣泄,所以那时唱歌总是那么有劲,不知疲倦。这正是延安被称为“歌咏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