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湿地公园的城市生态景观
2015-07-12刘慧烨
文·图 ◎ 刘慧烨
晋州湿地公园的城市生态景观
文·图 ◎ 刘慧烨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快速节奏,环境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加剧。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硬质铺装的增加,使城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雨季内涝严峻;城市里传统、消极的活动空间增多,市民缺乏新颖的、积极的活动场所。
图片说明
1. 原场地地形图
为了缓解城市生态问题,我们需要“城市绿肺”;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我们需要“吸水海绵”;为了市民更舒适的生活,我们需要“天然氧吧”;为了城市能朝着更环保、更生态、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地方——景观湿地公园。
2. 景观功能结构示意图
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晋州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笔者设计面临的重要考验。
项目概况
3. 功能分区图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晋州市,南临福强路,东临光明街,北靠赵塔路,为生态湿地雨水处理公共绿地,占地约7.5公顷。
原项目场地中间为雨洪调蓄池,与堤岸的高差为6米,调蓄池东南侧与北侧大部分区域填满调蓄池的泥土,整体地势与堤岸接近。西南侧为杨树林,地势较低,与调蓄池堤岸高差约3米。
功能分区
晋州湿地公园按功能分三个区域:一块是保留原有的杨树林带;一块为南水北调补充水蓄水区域(面积约1万平方米,平均水深3米),本区域仅作为整个绿地公园的水景补水,不作为生态湿地处理的一部分;第三块为生态湿地综合净化区,本区域设计最大蓄水量为12万立方米,由6个小型的功能处理水池(平均水深2米)及一个大型蓄水池(面积约1万平方米,平均水深3米)组成。
现场有一根1.5米直径的雨水管,最大流量为1.86立方米/秒(流速为1.05米/秒),将雨水汇总过来,通过6个小型的功能处理水池,按照设定的流程进行生态自净处理,处理后的水最后进入蓄水池。
4. 景观总平面
景观结构
公园从景观结构来布局,形成一轴四区多节点的景观空间。一轴为贯穿公园南北的景观主轴,四区分别为杨树林保留区、前湖观赏区、湿地净化体验区、湿地观赏区,还有增加整个湿地游园趣味的各个景观节点空间。
5. 前湖对景水榭景观
杨树林保留区 该区域保留大部分杨树,从杨树林中开辟一条木栈道,同时保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密林游戏体验区,外围开拓出一块公共大草坪,为公园的文化展示等提供多功能空间。
6. 前湖观赏区南入口
前湖观赏区 该区域位于湿地公园东南部,正对公园南入口,拥有大面积干净的水面,视域宽阔舒畅,对岸有一间景观水榭作为视觉焦点,形成公园的景观亮点。前湖观赏区作为湿地公园的亲水展示区,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湖四周通过大面积观花湿地植物营造出湿地花海气氛。同时,旱季时期该区域可以通过跌水区域为北侧湿地净化区域提供补给水。
7. 净化体验区景观亲水平台
湿地净化体验区 该部分为公园雨水净化的主要部分,按照雨水含有大量污染物的特点,设计了前池、沉水植物净化池、挺水植物净化池、浮水植物净化池等,对应雨水中所含固体废弃物、泥浆、重金属、石油烃等污染物,经过层层净化变成干净水排入观赏湖区。
每个池子的净化功能各异,相对应植物也有区别,因此该区域中,游人除了可以见证湿地净化过程外,还可以饱览丰富的湿地植物景观,如“荷塘映月”“菱池映桃”……结合生态湿地系统设计,游园的人流通过园内休闲步道的引导,将游赏路线控制在后三个净化池内,前池作为远景,增加视觉层次。
湿地观赏区 经过净化池的层层过滤,到达该区域的水为干净水,所以该区域的湿地植物种类选择面大,为水质稳定调节池,因此景观设计为品种繁多、层次丰富的植物造景。结合休闲步道、亲水平台,分阶段投放水生、亲水的鱼虾和鸟类,逐步丰富湿地内的动物群落,从而构建起理想、完善的生态食物链系统,提供给市民一个休闲惬意的游赏空间,真正的生态湿地公园。
8. 湿地净化系统示意图
生态湿地综合净化区设计
1.初期雨水需要设置弃流
因为夏季暴雨前期携带大量城市污染垃圾破坏脆弱的湿地景观,因此,在暴雨前20分钟内的雨水,通过地面径流后,COD浓度非常高,属于高污染污水,所以设置初雨弃流装置,以减轻生态系统的处理负荷。
2.A过滤池砂石过滤采用“结构式”
当雨水通过汇水管进入生态湿地,第一个A过滤池采用的是砂石过滤工艺,将雨水中的颗粒物杂质和泥沙等进行截留,而长期以往势必会造成泥沙堆积,必须考虑排污问题。
将过滤池内部做成混凝土结构式砂滤池,底部可设置排污泵,定期进行自动排泥,保证过滤池不会堵塞。
3.建立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增加循环水量
当下大雨时,整个净化区将都被雨水淹没,因此,雨水将不经处理直接进入最后一个“蓄水池”;当雨水停止,水位下降至常水位后,剩余雨水才开始按照设定的处理流程进行流动。本项目设计全部采用生态湿地的方式来处理水质,生态系统本身抗冲击能力较弱,当遭遇暴雨浸没之后,将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体系,而生态系统的重新建立需要很长一段周期,且生态自净系统本身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在短期内很难将水质处理干净,当夏季高温季节来临时,可能会出现水体腐败恶化,最终导致“水华”现象的发生。
所以在建立生态湿地自净系统的同时,还建立一套有效的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当生态自净系统无法应对水质变化或遭到较大雨水量的破坏时,可开启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使水体强制流动,在短时间内将水质处理干净,减轻生态自净系统的处理负荷,给生态自净系统的恢复留出时间,当生态自净系统恢复至平衡状态后,可停止物化循环处理系统的运行。
为满足流水不腐,同时又考虑系统设备的经济投资,可在保持水处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独增加循环水量,保证水体流动性能,在小雨或不下雨季节,水体流动性较差时,可使水体强制流动,加强生态自净处理能力,同时又能节省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成本。单循环流量可根据水体流动性要求确定。
4.每个池子内部做“隔水引流提”,顶部种植水生植物
生态湿地内的生态自净水池均为不规则形,只在特定地点设置涵管或跌水口,按顺序处理,但考虑到水体的自然流动特点,在每个水池的拐角或凹面都会形成死水区域,若不参与整体的循环流动,则很难保证此区域水质,时间一长,将会影响整体水质情况。
在每个水池内设置“隔水引流提”,提顶低于水面,并在其顶部种植水生植物,使其隐形,从而不影响水面景观效果,又能保证水体按照特定的流程行径。这种设计不但杜绝了死水区域的形成,又能延长生态自净系统的处理时间,提高处理效果。
5.排水或溢水口处做橡皮坝
本项目设计最大蓄水量12万立方米,超过的水量将直接溢流至周边地区,排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若连续暴雨水量较大,需要泄洪措施。本项目在特定位置建立橡皮坝,一方面当需要防汛排涝时,可迅速泄洪;另一方面必要时也可供周边地区用水。
补水区湖泊设计
1.建立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
补水区主要功能是补充因长期不下雨而导致生态湿地综合净化区水位下降的水。根据最新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北方地区降雨量连年增加,全国降水量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且降水资源量以6亿立方米/10年的速率增长。因此从长远考虑,今后北方地区可能会出现降雨频率明显增多,补水频率越来越少的情况,若进入汛季后,补水区内的水将需要保持较长一段时间水质不会发生恶化,以保证后续用水时节的正常使用。
在补水区内建立一套有效的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在水体停留期间,通过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保证水质长期可用。
2.建立生态自净系统
在补水区内适量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建立生态自净系统,减轻物化循环水处理系统处理负荷,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又能美化水面。
晋州湿地公园的设计,实现了湿地构建与雨水处理的完美结合,还晋州一个优雅的公园,给市民一个全新的休闲方式,让城市和城市生活回归宁静!
9. 隔水引流提位置示意图(红色线代表“隔水引流提”)
刘慧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园林系,从事景观设计工作11年。2004年在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所工作,2008年在上海同城建筑设计事务所担任主创景观设计师,现工作于上海凯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景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