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ch的礼貌原则在日常汉语会话中的运用
2015-07-12田丹丹
田丹丹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Leech的礼貌原则在日常汉语会话中的运用
田丹丹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会话的礼貌原则是人际交流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人际交流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与别人交流、交谈以获取信息,达到各种目的,所以,在与他人交谈中,使用礼貌原则是的一个重要的会话策略。
礼貌原则;人际交流;会话策略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并阐述了礼貌原则的6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损失,尽量增大对他人的利益。(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减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多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表扬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减少个人与他人的不同看法。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相同看法。(6)同情准则:减少个人与他人之间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应遵守以上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这六个准则是相辅相成的,从以上各项准则和次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时应尽量多尊重别人,尽可能多让自己吃一点亏,从而使使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好感。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就可以更好感受礼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得体准则在日常交流活动中的体现。A说:“你今天要看这本书吗?”B说:“不看哦”。A接着问:“借你这本书看一下,行不?”B说:“没问题”。以会话结构看,A与B的第一次话轮是A为了咨询他能做成这件事情有多大的可能性,等A确认完后,第二次话轮中就为A的请求行为,做了很好的礼貌铺垫作用。但A以其话语的间接性及模糊性使B在第二次话轮很难说一个“不行”,这显然表现了A提出请求时的策略性。
(2)慷慨准则在日常交流活动中的体现。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星期二中午下课,我和一路随行的同学,一起急急忙忙赶到食堂去打饭,因为怕一会儿人多,赶不上趟儿,所以我们加快步伐。我没有带饭卡,就直接给食堂阿姨10元钱,打了六块钱的饭菜,打完饭我就直接拿着餐具去找座位了,忘了让阿姨给找我零钱了。等吃完饭过后,我就突然想起这事了,想要回那四元,但我得从食堂阿姨的角度出发,兼顾她的面子,使她能把钱还我。于是我就离开座位,到阿姨那儿,,正好这时候打饭的同学也少了很多,我对她说:不好意思,我打饭的时候太匆忙了,拿了餐具,就急匆匆走了,忘了拿回零钱四元钱,你看……”。食堂阿姨马上递给我四元说:“我喊过你,可你没听见。”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在交际中运用了慷慨准则,从交际的对方出发,调整表达角度,体谅交际的对方,通过言语表达使对方明白:责任在自己,与对方关系不大。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利益,尽量增大对自己的损失。因而能促使交际的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
(3)赞扬准则在日常交流活动中的体现。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人都或多或少地喜欢别人的称赞,所以恰当的恭维、赞赏能使人们得到某些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博得别人好感和信任的方法之一。如,A无意间发现B今天做了美甲,便说:“B你今天指甲真的很好看。”我们还可以说出类似经历,在公司里,小李端起放在办公桌上的茶杯,想要喝水,但是茶杯里却是空空的,当时小李的确很忙,心想过一会儿再去茶水间弄点水来喝吧!这一幕正好被小王看见,小王就去小李办公桌边,对小李说:“我要去茶水间接点水,我顺势也帮你接点儿吧!”小李说:“那就谢谢你了,你人真好”。当然,在语言交际中,赞扬虽良方,但在赞扬别人的时候,请注意以下几点:(1)真诚,没人愿听虚假的赞美;(2)具体,到底是什么一件事,让对方觉得自己被赞扬是有一定道理的;(3)自然,这使得赞扬之辞充满了生气,使对方不会觉得太尴尬。
(1)谦虚准则在日常交流活动中的体现。中国人即使在受到赞美时,往往也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以贬低自己达到尊重别人的礼貌目的。汉语中自卑尊人这一原则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在人物的称谓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多大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称谓中的自称都带有强烈的贬低色彩,中间往往带上“鄙”、“贱”、“愚”、“敝”、“寒”、“陋”、等词。这些词往往带有浅薄、低下、粗俗之意。而在他称时则往往要带上“尊”、“令”、“您”、“贵”、“惠”等表示高贵或文雅的词语。如果把自称和他称的词语用反,则会造成语用失误,甚至交际的失败,后果很严重。
(2)一致准则在日常交流活动中的体现。汉语在回答别人问题,为人出意见时,或者反对别人的意见时,从来不会直接反驳,都是留足了对方的面子,然后再引出自己的话题,或摆出自己的观点。如,A说:“今晚的电影简直太好看了”,然后问B:“你觉得今晚这场电影怎么样呢”?B答:“这场电影的确蛮不错的,我还蛮喜欢的。”其实B的回答有点含糊起其辞,其目的在于B不想扫A的兴,维护了A的面子,从而使话题能进行下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了某种利益或某种目的,或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或为了双方能共事下去而不至于产生矛盾,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一致准则。
(3)同情准则在日常交流活动中的体现。就是在双方进行交流时,不要引起对方对自己话语的反感,而是增加对方的同情。例如:A说:“日语太难学了”。B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日语刚开始学语法的时候觉得还行”。B通过赞同A的观点,然后再说明自己对日语刚开始时还是挺容易学的看法,赞同全部而否定部分,以免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种准则在批评他人时,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使其易于接受,减少其对这种批评的反感。
总之,在语言交际中,如果交际的双方善于运用礼貌原则,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双方感到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实现某种特定目的,促进交际成功。本文列举了礼貌原则在日常汉语会话中的运用,但它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全能的、都能促进交际的成功,它还取决于地域、习俗、文化背景等诸多其他因素。
[1]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价[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
[3]顾曰国.礼貌、语言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