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集合量词“把”的发展演变
2015-07-12乔芳芳苗瑾
乔芳芳,苗瑾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浅析集合量词“把”的发展演变
乔芳芳,苗瑾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把”作为一个量词,可分为集合量词,动量词,个体量词三类。论文仅就集合量词“把”进行浅析。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索分析集合量词“把”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演变,也体现出集合量词“把”不断虚化的特点。
集合量词;“把”;发展演变
集合量词“把”作为名量词的一种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把”作为集合量词的运用比前代更加的广泛。经过各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的“把”已经有虚化的意义了。现代汉语中,集合量词“把”的虚化意义运用得更加广泛了。
一、集合量词“把”的产生
《说文解字》“把,握也。从手,巴声。”“把”用作动词,本义为“持、握持”。表示直接用手拿着,手是一个施事动作。先秦时期“把”多用动词义本义。“持、握持。”
(一)郊禘不过茧栗,尝不过把握。(《国语》卷十八《楚语下》)
由此“持、握持”的本义又引申出“掌控,掌管”的意思。它的这种引申义是动词“把”在表示握持的时候就象征着手里有权进而引申为“掌控”。
(二)公曰:“然则后世孰将把齐国?”(《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
先秦时期,“把”不仅表示与手直接有关的动作,也能用来表示能够用手来称量的食物,“把”可作为一个计量单位。
(三)十围之木,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天之道也。(《文子》卷五《道德》
“把”有表示宽度大小的意义。“把”作为基准单位继续虚化,发展到西汉时出现了:
(四)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新序杂事第一》
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把”作为量词的最早用例。这时的“把”作为集合量词都是用来修饰线状物体,并且这种物体都是可以用手握来衡量。“把”的语义重点在于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形成的包围圈中处置对象的数量。“把”在这里是集合量词,表示一把手可以握住的毛的数量。我们在刘向的作品《说苑》中还发现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的语例。“去之满把”,“益之满把”的“把”还带有名词性的意义,这时“把”处在名词向量词的过渡阶段。“把”有量词化的趋势,但还带有名词性。
二、集合量词“把”的发展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所指代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泛,“把”称量的事物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数+量+名”或“名+数+量”的结构,这两种结构现象在当时并存,说明了“把”作为集合量词被大量运用,但是所处的位置并没有固定。
(1)取乾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齐民要术》卷一)
(2)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百喻经》卷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合量词“把”运用得相当普遍。“把”不仅用于修饰线状性的物体,还可以指颗粒状、粉状的物体。除了称量“毛,艾”外,还可以称量“豆,盐,麦”等。“把”能够称量这些食物的原因是手发出的动作对这些事物具有强烈的处置义。这一类事物都可以用手握或手持,手发出的动作可以称量一定的范围。集合量词“把”作为量词是不定量词,是对指代事物估摸的大约量。
(二)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集合量词“把”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壮大,“把”称量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把”前的数词也不仅限于“一”.
(1)或蒸一升麻,或煠两把菊。(皮日休《中苦雨因或皮吴书一百韵寄鲁望》)
出现了“一把子”的新形式,“把”后面加了词缀“子”,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表示数量不多。
(2)侯景登石头城,望官军之盛,不悦,曰:“一把子人,何足可打?”
(《南史》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3)安吐根曰;“一把子贼,马上刺取掷汾河中。”帝未决。(《北史》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一把子”新形式的出现,表现了量词的构词形态变化反映的语法意义。它对量词的范围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三)宋元
宋元时期,集合量词“把”进一步虚化,称量对象范围由原来的固体扩展到液体。“把”能够称量液体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
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芦浦笔记》卷十《上元词》)
(四)明清
到明清,集合量词“把”的虚化程度加强,“把”称量液体的用法也更为常见。
(1)那平安打发西门庆进去了,望着琴童儿吐舌头儿,都替他捏两把汗。(《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七回)
“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用法出现了,而且结构形式较为固定。
(2)探春道:“刚才太太说起梦见二哥哥,还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红楼真梦》第四十七回)
“把”的意义更加虚化,表示一种程度,可以用来修饰年纪。
(3)你一把年纪的人了,诸事只能退缩算。(《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
明代也出现了“数词+形容词+把”这样的句式,数词也可省略。这样的用法已经比较接近于现代汉语里的“一大把”,“一小把”等。这样的用法一般出现在医书中,但是说明明代已经出现了我们现在仍然在用的“数词+形容词+把”这样的用法。
(4)用白毛根一大把……(《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
(5)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车前草一握。(《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卷)
(五)明清以后
明清以后,集合量词“把”的发展逐渐完善,虚化程度也大大增强。
(1)再加一大把劲儿,我们就能顺利地闯过去了。
(2)论做饭,她算得上一把手。
从历时的角度分析集合量词“把”,集合量词“把”产生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宋元时期基本稳定,明清时期已相当成熟。集合名词“把”是由动词义逐渐虚化而来的。“把”的虚化离不开本义。集合量词“把”的虚化后也携带着与手这个动作有关的身影。这种变化有“把”字自身的原因,但也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1]李春梅.汉语名量词把的发展演变[J]邵阳学院学报.2012.3.
[2]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乔芳芳(1993-),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
苗瑾(1993-),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