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浅探
2015-07-12李福涛
李福涛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散文相比于其他文学形式在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全面,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方面更细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爱读散文,也更爱教散文,散文的教学关键是在读中悟美,读,犹如在金色的海滩闲适漫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收眼底,风光无限;教,深入其中,细细体味,探求深藏的奥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乐在其中。
教学散文,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散文的灵秀之美。蕴含灵秀美得散文,无论抒情、叙事还是写风景,总是情意浓浓,语言精美,构思独特,教学时紧扣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探讨,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提高审美情趣。下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散文教学的策略。
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文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做出评价。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诗情画意,优美的写景,娓娓的叙事,言为心声,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作者的深厚的感情,披文已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散文时,要紧紧把握文中言简意赅,蕴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推敲,让文中的灵秀美迸溅出耀眼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朱自清的《春》中“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教学时抓住拟人的修辞,进行分析,把握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是像母亲一般的温暖、亲切,慈爱,说明春天给人的感觉是温暖亲切,慈爱和幸福的,深含作者的感情。还有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文中写水一连串用了五个“绿”字,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的冬天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一个“绿”字,突出老舍先生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的相似体验,抒发了对济南独特的喜爱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笔尖轻轻流淌的是丝丝缕缕的感情。
二、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一定的情境,才能用生花妙笔勾画出一幅幅鲜明的生活图景,由景入情,优秀的散文往往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教学这类散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作品的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步入作者描写的美妙境界,《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情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显得情真意切,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的赞美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之情。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一般,不是在进行招感情上的交流。
三、追根溯源,理解内涵
阅读散文的核心是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是通过词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而要理解,可以在识别、再现、探疑等方面下工夫。如《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一开始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天空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风筝》很亲切地表现着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他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无疑损害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是令人无比遗憾的。如本文篇末写到:“我倒不如躲到萧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是作者的悲愤,也是人民的悲愤。由此可见,对于“春”的渴望和对于“冬”的抗议,也正是《风筝》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捉住矛盾促使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理解散文的一种有效方法。积极思考,追根求源。教散文时,积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疑难,学生就能体会到纸的背后的内容,加强对写作意图的理解。
四、倾情铸言,言语意浓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人们常把最精炼、最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在音乐性、节奏感等方面虽不如诗强烈,但同样讲究和谐悦耳,讲究准确、生动、精炼、优美。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形象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咀嚼,推敲它怎样来表现丰富的内容,抒发浓厚的感情。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组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十六个字内容丰富,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的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确凝练。在教学时,带领学生含英咀华,学生可体会到:散文中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能更为深刻地表达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流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感情的外衣,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能给作品添翅加翼。祖国语言宝库中有无尽的宝藏,佳作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深入进去,乐趣无穷。
总之,教学散文必须把握散文的灵秀之美,通过朗读、吟诵、分析、咀嚼,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神圣的殿堂。感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陶冶,与作者的感情的细流或波涛发生碰撞,从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上学习借鉴感受散文无处不在的灵秀之美。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