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课前问题生成的因素分析
2015-07-12裴娜
裴娜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在国内已经有许多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而且也已经得出了许多既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模式。但是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高效的课堂应该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目前影响高效课堂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中忽视了问题的课前生成,以至于课上的设计无的放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课前问题的生成,我们又应该如何改进呢?
一、教师对于课前预习设计的忽视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评价中,关注点一直保持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测,忽视了对于课前预习部分的设计和评价。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成为主流呼声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然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课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实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情感共鸣,然后关注课后检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如何强化。关注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永远是正确的,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课前预习的设计同样不可缺失。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我们才能确定要给他什么,怎么给才更好接受。只有了解了学生思维的障碍在哪里,才能帮助他们突破障碍,真正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根本不布置预习作业,即使布置了,也没有给予重视,往往忽略检查和反馈,更不要说发现问题,指导教学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能就如何预习,如何高效预习,如何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结果不仅影响了高效的课堂设计,而且也使学生对于预习环节不重视,失去了一次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二、课前预习形式的单一
很多教师没有更多地关注预习、认识预习的重要,对于预习作业的布置往往是不明确的,大部分就是读读课本之类,没有给予学生明确的预习问题和思考的方向,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导学案”成为教学重要手段之后,课前预习开始成为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重要部分,但是课前预习往往是千篇一律的读课文、填空白、写答案,预习的结果也几乎全部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长期如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预习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三、课前预习缺少反馈或反馈不及时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更多是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作业和试卷要注意分层次、及时反馈、面批面改、规范量化等等不同的要求和模式层出不穷。但是,课前预习的反馈却因为时间、精力等种种原因被忽视。要么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结果根本就没有反馈,要么就是在课上简单地核对结果,要么只是简单检查是否完成等等,种种情况下,反馈的结果没有或者不能反映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更不可能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四、学生的学习习惯制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是小学、初中再到高中,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教师都在教学风格上有差异,结果造成学生在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自主预习的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一直以来学生所在学校或班级就重视课前的预习要求,那么他的自主预习和发现问题的习惯可能较好,能力也比较强。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也没有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要求,那么在课前预习的效率和效果上将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师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教师做足了课前的预习的设计,才能真正了解了学生,发现了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高效。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