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中辍学现象之分析
2015-07-12李春雷
李春雷
摘要:农村改革成败关系到祖国的兴衰,而有文化的农民是具体的实践者。作者从农村义务教育中辍学现象之分析中,探求辍学的真正原因,为寻求解决方法打下基础。
关键词:行为观 显性辍学 隐性辍学 基层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力度。建校园、增加教学设备、免学杂费,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使农村学生能上学、上得起学,但农村义务教仍存在一部分孩子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出现“显性辍学”和“隐性辍学”两种现象。根据我的调查和跟踪,有以下因素。
一、显性辍学因素
(一)因素之一,家长态度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完成学业。但随着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习成绩不好,成绩低下。基本只能完成小学学业,七、八、九年级出现辍学现象。调查家访中,家长的态度很明显,直接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巨大影响。一种是放任孩子,把责任推给孩子,说孩子不愿意上。一种是反正考不上大学,学也没用,即使考上也不分配工作。第三种是养养身板就可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溺爱孩子,孩子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观念陈旧,好像只为考大学而上学,上学不是为求知识而是为养身板。家长的修养和素质急待提高。从而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这些态度,无论是在富裕的家庭,还是贫困家庭中都存在。富裕家庭不上学也有钱,孩子将来也不会受苦。贫困家庭回家是个经济帮手。调查研究表明,八年级是辍学的最多时期。
(二)因素之二,村级基层环境
随着经济在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农村村级基层干部,村主任,村委员的选举。没知识、没文化,却用钱贿选,在选举中屡屡得手,于是上任后利用权力积累很多财富。而这种人离孩子很近,对孩子影响最大。有的辍学孩子就说:“谁谁没文化,看现在是村长,钱有的是。”很是羡慕。像榜样似的追求,与学校的正面教育恰恰相反,辍学是必然的了。
(三)因素之三,教育资源整合中催生的缀学
农村村落分散,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适龄儿童入学减少。很多地方为整合教育资源撤村并校,撤乡并校,几个村办一所小学,十几个乡办一所中学。这样一来,学生离家远,不得不寄宿学校。学生一天的吃最低十几元,一年下来三千多元,再加上住宿费,试卷费、车费,有的学校还收补课费,一个学生的花费是一个四口之家靠种地为生的全部收入。国家减免的费用被抵消并过之甚多。有的家庭难以支撑。学习不好的孩子成为缀学的对象。
(四)因素之四,缺少理想思想品德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学生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有知识没品德那是废品,有品德没什么知识最多也是个次品,有品德有知识那是精品。没品德又没知识是垃圾。虽然中小学都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但学校由于政绩观,追求学生分数,学校并不重视思品课,有的学校教师缺少,干脆就不上这门课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离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道德品质又低,在学校一旦遇到困难,没有能力去克服,心里想只要出去干活就能养活自己。于是辍学在所难免。因此,加强理想、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
(五)因素之五,留守儿童没人管
随着社会劳动结构的变化,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跟随爷爷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是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承包地完全由他们负责。他们的精力和体力有限,孩子成为了帮手,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孩子的学习一天比一天差又没办法,有的孩子开始厌学,久而久之辍学回家帮助他们干活。
二、隐性缀学因素有三
(一)因素之一,教师的行为观
教师总是安排成绩好和纪律好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差生安排在后排。按月考成绩和表现排座位,后排成为教师中的孤独群体。个别差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后排生活:后排是我的专座,我的工作就是睡觉,只要不出声,老师就不会找麻烦。老师永远望不到后排,因为他们知道,后面座的是差生,与其和他们多费口舌,不如让他们自生自灭。为升学率,教师把精力主要用在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大多数差生的教育和管理。一旦说话便被叫到办公室,一站便是一节课,这些学生与缀学没有区别。调查表明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大多一位数,而且多数是选择题蒙的,根本谈不上完成义务教育的课标要求,成为不缀学的“缀学生”。
(二)因素之二,学校政绩观
现有的教育体制,都以九年级的中考成绩为所有学校排名次。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不让差生参加中考,甚至让差生九年级下半学期回家等领毕业证。老师劝、学校劝。教育行政部门看学校的分,学校看老师的分,教师看学生的分。这样参加考试的大多数是成绩好的学生,升学率自然高,政绩自然好。而不能参加升学考试,甚至回家等领毕业证的学生,文化程度可想而知。唯升学率的教育教学体制助长了学生厌学缀学,成为只为毕业证的隐性缀学。
(三)因素之三,学校的经费观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行政部门按在校生给每个学生所在学校拨经费。学校为保证经费不损失,即使学生缀学了,学籍仍在。假报、瞒报,出现了缀生不缀籍的怪现象,从而为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决策埋下隐患。
(四)因素之四,社会不良环境
社会不良环境主要是网络游戏,有很多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家长、学校、教师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想解决迷恋隐,大多无功而返。他们晚上玩游戏,上课睡觉,一点知识学不到。管得实在受不了,就离家出走辍学。受得了的,在学校也跟辍学差不多。治理社会不良环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五)因学之五,学籍管理不规范
学籍管理在农村非常不规范,小学虽然有学籍,但随着学生辍学现象的出现,他们的学籍就不存在了。特别是初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其实坚持下来的学生就是最后的学籍。学生少升学率自然高。学校的政绩就有好的评价。往上报失学学孩子时弄虚作假,对社会的统计不真实留下了隐患。随着全国学籍终身制的制度建设,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的加强,相信统计不真实的现象会得到改变,不论是显性缀学还是隐性缀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造就的不仅是一批低能力、文化程度有限、专业技能差的廉价劳动力大军,更使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素质下降,给农村改革埋下隐患。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