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型
2015-07-10周烽
周烽
摘 要:中国经济在长期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转型的重要考验,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都需要进行重要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国际地位。“一路一带”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本文分析了“一路一带”战略出现的背景以及它的主要内容,并对如何顺利推动这个战略提出意见。
关键词:“一帶一路”;经济转型;贸易依存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发展开始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果对此不能很好地做出调整,则经济可能会遇到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比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遇到的最严重危机(如上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危机)还要难以对付。伴随着经济危机出现的还可能是一些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被隐藏起来,经济发展停滞时就会涌现出来。调整对外经济战略是调整我国总体经济战略的重要一部分,这其中“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最近两年最热门的词汇,如果设计得当,它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战略的总体转型。
1 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型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腾飞,主要是建立在引进外资(包括港、澳和台资)和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这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大于世界上其他贸易大国,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经济起步阶段问题不大,只要政策支持得当,国际贸易环境有利,就可以创造大量外汇收入。但是,过高的贸易依存度有非常明显的弊端。首先,国民经济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经济的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好,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就会利用汇率战对中国的出口施加很大压力,我国的对外贸易就会面临严重困难。其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平衡角度来看,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使部分外贸企业的收入有很大提高,但很多国内居民并没有成为消费者,收入不均的现象无法减少。此外,高额的外汇收入还潜在推动了中国物价的持续上涨,虽然外汇收入不是近年来物价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但高额的对外贸易盈余显然无助于中国政府控制通货膨胀。
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当国际贸易结构比较合理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调整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需要扩大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这是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我们不能集中与某一个国家或主要是发达国家做生意。贸易对象的集中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如中国与美国都各自是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如果美国经济形势发展不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则中国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次贷危机就是这种连锁反应的例子。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广大的市场,虽然这些市场很多时候还不成熟,不规范,但是发展总会带来很多机遇,很多时候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润率要远大于成熟市场的利润率(这符合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风险越大,利润越高),而且在发展中国家能够立足也是培养与这些国家长期关系的必要步骤。
其次,中国需要转变贸易的模式。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利润是经济起步国家的必要策略,但是一个国家想要越过发展的瓶颈期,就必须学会忍痛割爱,抛弃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越来越高(收入提高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健全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很多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以及拉美、非洲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中国只有积极思变,才能平稳地度过这必然的过渡期。对外资本输出是一种比较好的新发展方式,中国应该加大在世界各地的资本投资和知识投资,同时加强独立创新。
最后,对外经济战略转型是能源安全的前提。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很自豪地宣称实现了很多重要能源的自给,但在经济快速发展20年之后,中国开始大量依赖能源进口,从石油、天然气到粮食等其他资源,这些进口渠道的安全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经济战略的转型还要求确保中国的能源需求能够得到稳定的满足,进口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不管乐观派的经济学家们预测中国经济还可以持续高速发展20年的说法有没有依据,常识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永远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及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顺利地实现经济转型,对任何国家来说都非常必要。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型是其中主要一环,而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应需出现的。
2 “一带一路”的经济意义
“一带一路”指的是海上和路上连接中国与欧洲、非洲与西亚的交通要道(“一路一带”包括三条主要的线路:北部线路,主要是经俄罗斯和东欧到达西欧;中路主要是以前的“丝绸之路”,经过中亚国家、土耳其到达欧洲;南路,又叫做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印度到达西亚和欧洲),这是中国近两年才提出来的重要对外经济战略,它对中国而言具有多重意义,如果顺利推动这项设想无疑会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
“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减少对美欧市场的依赖,拓展贸易对象。中国的对外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而美欧又是中国产品出口的最重要目的地,这使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赤字的逐步增加,美欧已经逐渐对中国施加压力(如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降低国内的失业率提出了“将工作带回美国”的设想,还推动美国人将制造业留在美国国内,所有这些都给中国的出口施加了很大压力。中国需要扩大贸易对象,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是中国理想的商品出口目的地,这些地方距离中国都比较接近,可以减少产品的出口成本,中国的产业结构跟这些地区的很多国家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似的文化和悠久的交往传统也有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贸易。
“一带一路”将为中国提供稳定的原材料进口基地。两条线路上有很多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中亚国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东南亚国家的很多工业原料,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虽然西亚、非洲和拉美等地也有大量的资源,但是这些地方与中国距离遥远,会大大增加这些原材料的成本,路途的遥远也平添了很多变数,所以,中国应该优先稳定和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还有助于中国能源运输渠道的安全: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的能源贸易易受恐怖主义分子的破坏;经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进口则易受海盗的侵扰。所有这些都要求中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多层次的合作,确保中国能源通道的安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可以成为中国投资的主要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东南亚国家)和自然资源,但苦于资金缺乏,使得这些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西方发达国家更趋向于投资一些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向这些发展中国家投资,这有助于解决中国过多的贸易盈余问题。中国不能长期依靠出口初级工业制成品或是代工高技术产品,资本的输出将在以后的中国对外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领导人在向周边国家介绍和推荐“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诠释它的诸多优点,主张它将惠及沿线所有国家的经济。但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的意义显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3 “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义。
传统权力政治的“势力范围”(spheres of influence)概念已经逐渐在当代失去了信誉,但是大国对周边国家具有不对称的影响力这一现象在国际政治中将长期存在,那些实力增加的国家必然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这其实有助于地区和平(一战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巴尔干地区是所有大国都不愿意“管理”的地区,最后冲突的升级将很多欧洲大国都卷入其中),中国的周边国家也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在“一带一路”沿线也是如此,中国只有逐渐承担国际责任,在地区国家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才能维护地区和平,孤立主义(以前所说的“韬光养晦”)无助于地区的稳定。近年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联系(如鼓励连接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中国战略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带一路”战略也是贯彻中国近年来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中国主张“周边国家是外交的首先目标”,只有团结和巩固了周边国家,中国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力量。“一带一路”的起点上包含了一系列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有助于减少尘嚣日上的“中国威胁论”的说服力。周边国家对中国存在着诸多的疑虑和忌惮,中国只有做出认真的努力,拿出可以惠及所有周边国家的发展计划才能赢得它们的信任。
4 结论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一系列调整的首要步骤,它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对外经济战略乃至整个经济转型能否成功,重要性不可谓不大。中国政府与企业需要在实现对外经济战略的转型过程中通力合作,后者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里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学术界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熟悉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企业设计合理的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是综合考虑了中国经济战略和政治战略之后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无疑将对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形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银兴:《经济转型与发展之中国道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祁斌:《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3]胡一帆:《中国经济新格局:战略转型及全球重组》,机械出版社2014年版。
[4]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