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组曲《学生日记》的创作思维赏析

2015-07-10杨柳依

卷宗 2015年1期

杨柳依

摘 要:回顾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儿童钢琴作品的创作一直是我国作曲家关注较多的领域之一,许多作曲家创作了题材不已、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儿童钢琴曲。这些儿童钢琴曲的出现,不但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儿童钢琴作品的厚度,为钢琴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儿童的成长过程。《学生日记》正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一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儿童题材钢琴作品。本文将从《学生日记》的创作手法上进行详细的分析,赏析作曲家在创作钢琴组曲《学生日记》时表现出来的创作思维。

关键词:钢琴组曲;学生日记;创作思维赏析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儿童钢琴作曲家,创造除了许多令人欣然向往的儿童钢琴曲,这些儿童钢琴曲的创作,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钢琴作品中儿童钢琴曲作品的匮乏,丰富了中国儿童钢琴作品的厚度,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学生日记》正是在这一时间段由中国作曲家徐坚强先生创作而成,并且摘得了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作品创作的铜奖桂冠。《儿童日记》钢琴作品一共由五首标题音乐综合组成,每一首组曲都拥有者不同的钢琴技艺和演奏手法,表现了儿童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和心情,拥有着不相同的风格和气质,但这五首组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样都借鉴了简约音乐的写作手法,虽然借鉴程度不同,但正是基于这一相同点,使得观众能够充分领悟到徐坚强先生在对待钢琴作曲时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事实上,《儿童日记》钢琴组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徐坚强先生独特的个性化创作思维,本文将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多样化的调性思维特征

调性的内容包括主音高度和调试类别两个部分,在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调性的思维方式通常随着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而被多样化的运用。在徐坚强先生的《学生日记》中,对于调性思维,在五首组曲中的应用也是各不相同。

1.1 单一调性的调性扩张

调性扩张,指的是从一个特定的调中心出发,将各种复杂的和声现象,全部看成与调中心产生某一种相关的联系的和声现象。调性扩张将单一调性的和声技巧不断进行范围上的扩大,从自然音体系扩增变化音体系。在《学生日记》第四乐章《明天的梦》中,徐坚强先生将传统五声调式音阶基础上作为调性扩张的中心,并以之向和声扩张。从调式扩展的钢琴技法上来看,徐坚强先生在这一乐章中运用了混合调式扩张调性,其技法主要表现为运用五声调式中的“变音”扩张调性;从调式特征方面来看,第四乐章采用了五声调式音阶中的“变音资源”构成以宫调式为基础的九声音阶;从织体形态上来看,第四乐章采用了“分解式”的和声织体形态,下方声部采用五度音程作为整套乐曲的核心音乐素材的组成部分,在节奏形态上的突出特点是上方声部可以的将前一组的末音延长至后拍,最终显现出其具有五声调性的隐伏声部旋律。

这种单一调性的调性扩张的应用,将乐曲中五度音程的核心程度不断的表现出来,通过五度音程的构成邢台来突显钢琴作曲演奏过程中影响的特征,使得作品形成了一个有着根基和共鸣的音响层。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构成钢琴曲的音乐世界,反映儿童的心理变化,在乐章中刻画出儿童不同时期的不同历程。

1.2 双调性与多调性思维的创作思维

除了单一调性的调性扩张以外,徐坚强先生在《学生日记》组曲的创作中,还应用了双调性以及多调性的调性扩张,以此来丰富钢琴作品中的表现力。例如在《学生日记》的第二乐章《网上追踪》以及第四乐章《开心你我他》两手组曲中,徐坚强先生就采取了双调性以及多调性的调性创作思维来形成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在《网上追逐》的创作过程中,徐坚强先生通过采用调性复合的关系扩张调性最终形成不同调性的旋律声部的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线条性”的钢琴织体。这种“线条性”的双调式的创作手法,充分反映了徐坚强先生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独特构思,在《学生日记》的演奏过程中,通过“线条性”的织体形式来描述两条内容迥异的旋律,这种安排体现了徐坚强先生对于钢琴音乐要表现的意境的简单而不渺小、简洁而不空白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我们能够感受到徐坚强先生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手法简洁、大方、单纯的创作思维,通过这种创作手法来体现出不同钢琴乐曲中要表现的情景画面,复杂的内容和深刻的情感。

2 音程思维的创作特征

音程思维的创作技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序列、集合以及纯音程的写作。这三种技法的适用范围大多局限于非调性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在徐坚强先生《学生日记》第五乐章《开心你我他》的创作过程总,作品的调性思维上虽然是建立在传统的五声音阶基础上,但其纵向音程的结合方式在技法上的使用呈现了“集合技法”的思维特点。

2.1 音程思维的创作技法

在《学生日记》钢琴组曲第五章《开心你我他》的创作过程中,徐坚强先生在上方声部中所采用的音高可以抽象为一个具有五声特性风格特征的四音集合,下方声部同样可以抽象为一个具有五声特性风格特征的三音集合。这种音程思维的创作方法一方面使得钢琴旋律在演奏的过程中具有潜在调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钢琴乐音素材的选择中又包含了一种类似于“集合”的音高材料组织方式。这种巧妙的音程思维创作方式凸显了徐坚强先生在钢琴去创作过程中对于传统调性思维和音程思维的综合掌握,以及运用的畅快性。

2.2 音程思维的创作风格

在音程思维中,高音素材的基础通常由固定的音组组成,在音组材料的范围内,五音音组是最能表现我国民族调式特点的音组,而三音组和四音组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我国民族调式的创作特点。当作曲家分别将不同调性的三音组以某种音程关系作为连接的还口而组合在一起时,旋律的调性元素就会随着调性思维的扩展而扩散,这种音高思维的扩散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调性的快速迁移要求。例如在《学生日记》第三乐章《小小科学迷》的创作过程中,上方声部和下方声部的旋律外形主要由大二度和纯五度的旋律片段构成,而旋律片段的小型化特点使得这些旋律片段的调性重心能够很快的转移到另外的调性范围内,最终实现调性的多样化。由此可以欣赏到,徐坚强先生正是利用了短小旋律片段中风格已经固定的音程关系对调性进行迁移,使其在能够保持旋律的五声性的同时,属性由单一调性或者简单调性转向复杂调性。这种以调中心的快速迁移来进行调性的模糊,或者说使用多种调性的融合来破坏调中心固定不变的手法,正是徐坚强先生钢琴曲创作过程中想要表达的“多调性平衡“。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徐坚强先生在《学生日记》创作过程中的调性思维特征和音程思维特征来分别分析了《学生日记》的创作思维,事实上,《学生日记》的创作特征并不仅仅限于本文所描述的这些特点,作为广为流传的儿童钢琴曲,《学生日记》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乐曲的构造方式、乐曲的总体创造手法、乐曲组曲的特殊性等等。同时,对《学生日记》的赏析,应该从钢琴曲创造的时代要求以及受众对象、作曲技法、对钢琴音乐创作的意义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赏析。从徐坚强先生创作《学生日记》的创作手法、创作思维来看,其不仅要写出一部适合时代要求和我国现代儿童要求的钢琴音乐作品,同时也是追求一种与以往儿童钢琴作品创作不同的新思维、新技艺、新手法。

参考文献

[1]文雅.对我国当代两部儿童钢琴组曲的技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文雅.关于钢琴组曲《学生日记》技法的赏析[J].职教论坛,2012,(46):42-43.

[3]何上峰.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童真世界之声——儿童钢琴组曲《学生日记》评析[J].人民音乐,200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