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子夜》工人运动描写写实性之研究
2015-07-10梁竞男
茅盾的经典之作《子夜》,以描写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为主线,展开1930年前后,十里洋场上海五光十色的画面。茅盾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气魄,将当时社会的许多重大问题和现象纳入笔下。《子夜》承载着茅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一部力图诠释那个时代,并指示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作品。本文将对《子夜》工人运动描写的写实性做考证式的研究,以增进对《子夜》的认识和准确评价。
对30年代初缫丝业工人生存状况及劳资关系的描写极具写实性
《子夜》主要是以缫丝业工人为对象来描写上海的工人运动的。与历史资料作对读可知,小说对30年代初缫丝业工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与尖锐对立的劳资关系的描写,写实性极强。
1.缫丝业工人艰苦的生活状况
陈光在《1926—1931年上海缫丝业劳资关系述评》一文中写道:“缫丝业是上海近代工业中比较重要的传统产业,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1926—1931年工厂保持在100家左右,丝车数2万以上,工人达6万左右,仅次于棉纺业。”①
汪敬虞所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于当时上海的缫丝车间,有这样的描述:“供给沸水的汽管,常年保持着高温,在七、八月间的灼炽的热浪里,这个地方,正如一位外籍经理所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地狱。”②《子夜》虽没有直接描写丝厂的工作环境是如何恶劣,但对于工人居住的“草棚区域”的描写,却使我们强烈感觉到工人生活的无比困苦。
2.紧张的劳资关系
《子夜》中裕华丝厂老板动辄削减工钱,工人频频罢工,确实反映了1930年前后劳资矛盾激化的现实情况。陈光在《1926—1931年上海缫丝业劳资关系述评》一文中指出,当时的缫丝业生产经营“大致有3个特点:(1)大多数厂商皆租厂缫丝,租赁契约平均仅订一年期限,厂名及经理姓名频繁变更;(2)缫丝厂大多由一人发起多人凑集资本合股设立,股东中推举一人为经理或者另聘,各类职员皆由经理委派,其职务除监督工作之外,还负责招雇工人;(3)缫丝厂普遍资本不过五万元,以二三万元者为最多,丝厂商往往以资本轻微,组厂容易,视缫丝业为投机生意。由于投资者所抱是侥幸获利的心理,厂家更换频繁,厂主不尽心经营,经理和职员也只注意自身饭碗得过且过,对工人不闻不问,劳资之间非常淡漠。” ①
3.涣散的工人组织情况
1930年前后,丝业的工人分属混乱,比较难于组织,工人的经济斗争自发的多,自觉的少;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帮会、社团的控制;(2)地缘、亲缘、上级等关系的制约;(3)缺乏可信赖的工会组织。 这些在《子夜》中也都有描写。
对黄色工会及工人与黄色工会的斗争的描写极具写实性
旧中国时期的黄色工会是1928年出现的。当时的国民党内部改组派,为了笼络工人群众、抓取工会阵地作为他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和资本,收买了一批工贼、工头,同时拉拢一部分工人群众,进行组织所谓工会的活动,同时也允许工人按照国民党当局规定的工会条例组织自己的工会,并受其监督和指导。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黄色工会盛行。中国的黄色工会“宣扬阶级调和,标榜劳资合作,在破坏工人运动时,采取狡猾的隐蔽方式;在工人运动勃起时,也给工人争取某些微小的利益,藉此欺骗、蒙蔽工人群众”③。黄色工会由于并不真正为工人谋利益,不受工人欢迎。茅盾对黄色工会的状况及工人由被蒙骗到与之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1.为虎作伥的黄色工会
《子夜》中裕华丝厂的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黄色工会。裕华丝厂的工会分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一派以桂长林为首,主要笼络了姚金凤、王金贞、阿珍等人。一派以钱葆生为首,笼络了钱巧林、周二姐、薛宝珠、阿祥等人。桂长林派实力较弱小,在工会里受到钱葆生的挤压,于是投靠了新领导屠维岳,充当屠维岳整治工人罢工的马前卒。钱葆生派实力大,不把新来的屠维岳放在眼里,甚至总想取而代之,于是被屠维岳边缘化。钱葆生派通过拉拢曾家驹、马景山、吴为成等吴荪甫的亲戚以及裕华丝厂的旧领导莫干丞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根据书里面的交代,桂长林、钱葆生还属于国民党内部不同的政治派别,前者属于汪精卫派,后者属于蒋介石派。两个派系为争权夺利存在激烈的矛盾,如桂长林在屠维岳主持开会时说:“三先生骂我同钱葆生作对头,不错,钱葆生是我的死对头。工会的饭,大家都应该吃,钱葆生想一个人独吞,我一定要反对!”④不管两派内部如何斗争,但在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这一点上是相同的。黄色工会不仅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还成了资本家死心塌地的走狗。在黄色工会的拨弄和屠维岳的诡计下,工人们历次罢工都失败了,所要求的经济主张都没有实现,如给予“米贴”、工钱维持不变等。《子夜》中所描写的黄色工会的情形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很吻合。
2.工人、赤色工会与黄色工会的斗争
赤色工会是相对于黄色工会来说的,是指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组织。白区的赤色工会自1927年以来遭到国民党的疯狂镇压,力量大为缩小,并且失去合法地位,转入了地下。1931年2月在上海被杀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中,有6名就是赤色工会领导人员,如上海总工会秘书长龙大道、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林育男等。
《子夜》里,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如何秀妹、张阿新、陈月娥,以及后来加入其中的朱桂英等,是赤色工会成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工人同黄色工会和资本家进行斗争。细读《子夜》可知,对于黄色工会,工人们在斗争的过程中先是被其迷惑、利用,后来慢慢认清了其真相,开始发出了自己的诉求和声音,并与黄色工会进行斗争和决裂。
第三次工人罢工发动前,姚金凤召集工人在自己家里开罢工会,何秀妹发言道:“叫钱葆生也滚出去!我们不要那骗人的工会!我们要自己的工会!”④这标志着工人们开始要扭转在黄色工会的两派之间东倒西摇的局面,提出要建立自己的组织。并且,当晚就在姚金凤家里成立了罢工委员会。罢工委员会有5个成员,赤色工会的何秀妹、张阿新占了两席,另外三个是工贼姚金凤及和她一伙的徐阿姨、陆小宝。虽然赤色工会不占多数,但却有力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如在罢工委员会成立的第二天,屠维岳对他那一伙人说:“早半天我们找工人代表谈话,没有找到。她们不承认本来的工会,她们现在组织了一个罢工委员会。刚才我派长林和她们的罢工委员会办交涉,她们又说要听丝厂总同盟罢工委员会的命令。”④由此可见,罢工委员会的两个真正的工人利益代表,在努力把工人引向赤色工会领导的方向。当工人罢工并向丝厂的管理部冲击时,桂长林高声叫道:“屠先生的话句句是好话!大家回去罢!工会来办交涉,一定不叫大家吃亏!”④这当即就在女工群里引起一片叫骂,工人们说:“不要你们的狗工会,我们要自己的工会!”④可见,很多工人已经认清了黄色工会的反动本质,对其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
当屠维岳到棚户区捉人被工人们击退后,工人们自发地开起了大会。这次大会没有了黄色工会及其工贼的拨弄和操控,工人们的真正代言人登上了舞台。先是张阿新站在一个垃圾堆上舞着臂膊狂呼,戳穿了工会和屠维岳他们此前的阴谋,并号召大家罢工。接着是陈月娥用了更响的声音喊道:“我们要改组罢工委员会!赶出姚金凤,徐阿姨,陆小宝!想要明天上工的,统统赶出去呀!”④最后,共产党员玛金代表丝厂总同盟罢工委员会展开了对工人群众的领导,号召大家“打倒工贼!打倒走狗!组织你们自己的工会!没有总罢委的命令,不上工!”④至此,裕华丝厂的工人们基本摆脱了黄色工会的控制,开始了在共产党员和工人运动积极分子领导下的斗争。
通观全书可以看出,当时赤色工会的势力在工人群众中基础薄弱、非常弱小。《子夜》中裕华丝厂3次罢工的发起主要是工人自发或因黄色工会的挑拨,每次罢工后面的领导者都是黄色工会的人,赤色工会仅有的几个人夹杂其中,虽然竭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一方面拥护者不多,另一方面也早被资方的人所盯防,难有大的动作。这与作者写作《子夜》时上海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沈以行、姜沛男等在所编的《上海工人运动史》中写道:“据统计,1929年上海赤色工会会员为2102人,1930年为2653人,能到会参加活动的约1000人。”⑤赤色工会这么少的力量,与80万左右的上海工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外,也与共产党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路线有很大关系。
对共产党“左倾”工作路线的描写极具写实性
就艺术形象塑造而言,茅盾在描写与批判工人运动中的“左倾”路线时,是有令人遗憾之处的,但小说在当时能指出共产党工作中的“左倾”路线,也已难能可贵。中国共产党的“左倾”路线大致是从1928年开始的,成为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主要路线。1930年9月底,共产党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了李立三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党内的“左倾”路线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彻底的清算,1931年以后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领导党内各项工作的主要思潮。茅盾写作《子夜》之时,正是共产党的“左倾”路线盛行之时。《子夜》对工人运动中“左倾”路线的批评,虽然着墨不多,但应该说是非常准确和逼真的。
按照“左倾”的工运路线,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冒险盲动 ,公开反对黄色工会,搞“飞行集会”
“飞行集会”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和赤色工会内部秘密约定某月某日某时在某地举行集会,届时,由一人或数人以燃放爆竹或甩酒瓶为号,事先装扮成行人在附近等候的人员立即集会,有人演讲、喊口号、发传单等,然后再迅速解散。关于“飞行集会”,茅盾在《追求》《路》等小说中是有过表现的。1929年以来,飞行集会频繁举行,集会时间很短,一般是几个小时,加上规模不大很难造成大的影响,但却给了国民党军警无数的抓捕机会,使党员和赤色工会会员损失极大。
2.强制罢工,搞“红色恐怖”
强制罢工就是在不深入了解工人需求,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的情况下,从上而下地下达罢工的命令。由于担心工贼的破坏和为了保证罢工的效果,赤色工会一般还组织“红色恐怖”队,暗杀工贼的同时强迫工人罢工。翻开工人运动史,强制罢工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27年的沪东纱厂大罢工和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罢工。这两次大罢工均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原因就是这两次罢工以命令和红色恐怖的方式发动起来,没有顺从工人的经济要求,缺乏群众基础。《子夜》第15章有一段话很明显地表现了这个特点,当玛金向克佐甫说总罢工的时机还没有成熟时,“克佐甫的脸色立刻就变了,两手在桌子上拍一记,坚决地下命令道:‘玛金!你批评到总路线,你这右倾的错误是很严重的!党要坚决地肃清这些右倾的观点!裕华厂明天不罢下来,就是破坏了总罢工,就是不执行总路线!党要严格地制裁!”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党的领导是不管裕华丝厂工人运动具体情况的,只是一味下命令。如果不执行,等待玛金的可能就是红色恐怖措施。
对于“左倾”路线,党内进行反对的不乏其人。《子夜》中茅盾是通过塑造玛金这个工人运动的中层领导干部的形象来反映当时广大干部对“左倾”路线的斗争情绪和精神的。玛金不像蔡真完全是克佐甫的代言人,只会运用教条和公式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她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非常沉着冷静地分析现实。如当陈月娥向她们报告工人在姚金凤家里开会的情况时,玛金“目不转睛地尖锐地看着那陈月娥,似乎要看出她那些‘报告有没有夸大”,“她常想以实际问题多研究,所以对于目前那陈月娥的报告就沉吟又沉吟了”。经过分析,她敏锐地感觉姚金凤的“左倾”是有背景的,事后证明她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考虑到何秀妹等进步分子已经损失过半,厂方控制又比较紧,玛金建议群众先停下来进行整理,因为“即使勉强干了起来,立刻就要被压迫,那就是连我们现在剩下来这一点点基础都要完全消灭!”④已经头脑发热的克佐甫、蔡真当然不会同意她这个意见,什么“右倾”、“卑怯地退缩”、“尾巴主义”等帽子一古脑地向她抛来。幸亏并不是所有的同志都站在她的对立面,苏伦同情着玛金的意见,他认为“蔡真说的是理论,玛金说的是事实。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事实”。结果他也遭到了克佐甫的批评。可贵的是,面对严厉的指责甚至威胁,玛金并没有退缩,而是据理力争。在最后无法改变领导决定的情况下,玛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决地执行了命令,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右倾主义者。散会后,玛金“慢慢地在房里踱着,脸上是苦思的紧张。忽然她自个儿点着头,自言自语地轻声说:‘当然要进攻呀!可是也不能没有后方。我总得想法子保全裕华厂里的一点基础!”她为革命忧思的真诚跃然纸上。当苏伦露出“托派”的真面目后,玛金立即就跳了起来:“你敢,你和取消派一鼻孔出气,你是我的敌人了。”这表明玛金有着多么坚定的革命立场!但就是这么优秀的同志,在克佐甫推行的“左倾”路线下,在开完会的当天晚上就和陈月娥、朱桂英等先进分子一起走进了敌人设好的圈套,全部被捕。
其实,茅盾所描写的丝厂大罢工,所塑造的共产党员、工人先进分子形象,在现实中都有真实的原型。1930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组织一次上海丝厂大罢工。党员金维映(工友和同事都称呼其为“阿金”)被任命为上海丝织业党团工会联合行动委员会书记,直接领导全上海104家丝厂工人罢工斗争。为了领导罢工斗争,金维映组织成立了丝厂罢工委员会。徐朱琴在《金维映:一个迟来的故事(二)》一文中写道:“当时丝委的成员有5个人,金维映是书记,委员有留学生娄曼云、女工朱秀英等。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 阿金在虹口区租了两间厢房作为机关,每天在这里开会接头,研究工作。为了安全起见,阿金又特意在闹市区找了一个旅馆,开了一个房间作为委员们更换衣服化装的地方。女工徐大妹是总工会和女工部负责人。她是丝厂女工出身,熟悉丝厂情况,阿金经常和她混在一群群丝厂女工中间,到一家家丝厂去,在工人积极分子的掩护下考察女工的劳动情况。” ⑥由于她日夜奔走于各丝厂之间,鼓动和组织工人罢工,不幸被特务盯上,一天,她和几个积极分子正在试图进入工厂时被散布在周围的暗探盯上,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捕,丝厂大罢工也归于失败。《子夜》中写到的玛金、朱桂英、何秀妹三人与上述史料中的阿金、朱秀英、徐大妹的名字何其相似,所担任的职业角色和所从事的活动也大同小异!将《子夜》中所写的罢工与上述史料对照,还可看出:时间上,两者都是发生在1930年7月间;地点上,同是上海闸北和虹口区;工厂,同是丝厂;罢工规模,同是上海丝业的总同盟罢工;结局,同是领导者被捕,罢工归于失败。此外,罢工委员会的人数、工会领导碰头开会的旅馆都是一致的。
《子夜》中的这部分情节素材实际上来自于同志们对当时罢工运动的详细转述,茅盾将其作为第二手材料,写进了小说。转述人极可能是茅盾的弟媳沈泽民之妻张琴秋。据茅盾《我走过的道路》记载,沈泽民与张琴秋是1930年9月从苏联回到上海的。在1931年4月张琴秋与沈泽民一起前往鄂豫皖苏区之前,张琴秋在上海从事她以前所做的女工运动。张琴秋与金维映同从事女工运动,两人在工作上一定会有接触。张琴秋应该很了解金维映的详细情况。张琴秋夫妇当时和茅盾又来往密切,很可能就是张琴秋向茅盾讲述了当时的工人运动情况及金维映的事迹。
金维映(1904—1941)是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之一,是舟山籍杰出女革命家。1931年夏,金维映与邓小平同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并结婚,成为邓小平的第二任妻子。1933年,邓小平遭王明“左倾”派批判,金维映离开了邓小平,后来嫁给李维汉,是国家领导人李铁映之生母。1938年春,她与蔡畅等一起赴苏联学习并治病。苏德战争时期,这位勇敢且经受了太多磨难的女战士牺牲于莫斯科。⑦
张琴秋(1904—1968)同样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1968年,因受残酷迫害,这位杰出的女性毅然以死抗争;1979年平反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她的追悼会。”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0XZW024)。
注释:
①陈光:《1926—1931年上海缫丝业劳资关系述评》,《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
②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06—1027页。
③王建初、孙茂生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④茅盾:《子夜》,《茅盾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192、375、395、386、387、405、406、450、449页。
⑤沈以行、姜沛男等编:《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⑥参见徐朱琴:《金维映:一个迟来的故事(二)》,《党史文汇》,2004年第2期。
⑦参见百度百科——金维映.http://baike.baidu.com/view/471263.htm.
⑧参见百度百科——张琴秋.http://baike.baidu.com/view/131195.htm.
作者简介:
梁竞男(1979— ),女,河南漯河人,文学博士,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