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速铁路圆端形实体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015-07-10

四川水泥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震性桥墩抗震

洪 涛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007)

关于高速铁路圆端形实体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洪 涛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007)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高铁已经成为日常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如何提升高铁的安全性、舒适性一直是工程师们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地势多变,很多高铁线路横跨河流、峡谷,需要依靠修建桥梁来实现线路贯通,桥墩是桥梁的基础,所以修建过程中对桥墩提出了极高的质量要求,在这之中,圆端形实体桥墩最符合施工标准,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也最为广泛,近年来地震事故频发,桥墩的抗震性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简要介绍了高速铁路圆端实体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的基本流程,分析了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高速铁路 圆端形实体桥墩 抗震性能

我国桥梁建造中桥墩的类型主要有矩形墩、方形墩、圆形墩等等,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师对各种墩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圆端形实体墩的优势日益明显。检测圆端形实体桥墩的抗震性能的工作有很多,主要包括检测桥墩的强度、轴压比、纵筋率、配箍率、剪跨比;建立实验室,模拟地震场景,根据实验结果,寻找可能影响桥墩抗震性的因素;[1]通过化学检测,寻找抗震性最好的建筑原材料,应用到实际建设中。桥墩抗震性试验能在真正建设之前及时的发掘出潜在的影响因素,为桥梁建设提供了参考意义。

1、桥墩抗震性试验中遇到的瓶颈

1.1试验条件固定,试验结果可行度不高

高铁线路跨越地域广,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而我国的多条线路位于地震多发区,实验结果就要应用于不同地域,这样便造成了实验的偶然性。地形决定了选择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铁路桥梁的技术标准。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的地质地貌的特殊性,使得修建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的桥梁比比皆是,并且西部地区是我国一个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应做重点实验地点。再比如受不规则地形影响,地震波在平坦场地中的传播与河谷地形相比就有很大不同。因此,河谷地形地震动分布在小尺度空间上并非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必要评估这种差异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现阶段,虽然铁路桥梁与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规范有一些不同,但铁路桥梁和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是相同的。

当桥墩建在不同地点,前期主要工作是进行各构件的结构计算和测画结构设计详图,那么,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较大的地区,对结构的设计要求就更精细。所以高速铁路圆端形实体桥墩抗震性能试验要经过计算和设计,在不同地点进行试验,精准测绘考察。

1.2桥墩构造模式相对落后,抗震性不高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桥墩构造模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部分地区仍然沿用着九柱型和一字型墩修建模式,没有充分利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无法在大型地震支撑起桥梁主体,起不到保护高铁的作用,如果遇到水流湍急的河流,还要考虑水流长期冲击对桥面主体的影响,一字型的建设模式只能在纵向上提高桥面坚固程度,适应于轻型高铁,对于运送重型物资的高铁,运行时如果车厢左右重量差距过大,容易造成桥体左右受力不均,长期积累,会造成桥墩倾斜,并且倾斜角度肉眼难以观察,定期检查中也不易发现,然而地震中威力较大的是横波,轻微的横波震动加上桥墩本身的倾斜,可能导致桥墩扭曲,再加上纵波造成二次损坏,对桥墩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2]针对单个桥墩来说,桥墩的里层构件以钢筋为支撑骨架,钢筋的穿插模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桥墩的抗震性,钢筋之间的构造形式越牢固,贴合度越好,桥墩的抗震性越高,但纵观我国建筑行业,无论是楼房建筑还是桥梁建筑中,钢筋捆绑方式不合格导致房屋倒塌和桥梁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钢筋构建中存在的技术落后问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和运输需求,桥墩的抗震性能不言而喻。

1.3桥墩原料配比单一,无法承受高强度地震

我国现行体制中,桥墩的原料一般以钢筋水泥为主,辅助配以适当的混合剂,而生产钢筋和水泥的原材料质量和配比率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在生产原料方面,没有相应法规应保证原料的质量。在原料配比方面,一直沿用着传统的配比方法,无法适应环境改变,例如在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水泥变脆变硬,极易开裂,防震性能降低,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突破试验瓶颈的相关解决办法

2.1广泛建立试验基地,提高试验结果可行度

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至地表,而地表各点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经由不同的路径、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到达的,因而反映到地表的震动必然存在差异。对圆端形实体桥墩抗震性的实验结果不能以偏概全,亟需进行大量专门的圆端形实体桥墩抗震性能研究,选取各种不同地形地貌,地震带与非地震带,选取高铁线路易经之地,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气候和条件、城镇、工矿和居民点的分布。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物的数量和大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了含水层的厚度和位置、地基或路基岩层滑坍的可能性。地质构造,决定地基及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性,确定有无滑坍、碎落和崩坍的可能。桥位场地的选择,应依据桥址处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应避免地震时次生灾害对桥梁的破坏,基础应建在岩石或坚硬的冲积土层上。要广泛建立试验基地,结合实地考察和实际情况对桥梁进行预测和评估,实际修改高速铁路圆端形实体桥墩的设计方案,必须全面分析研究各种可能的比较方案,作出合理的选择。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地理条件下可以借鉴同样方案,但试验进行既要多地点选取,又要在一次试验中多次试验测量与修改,提高试验结果的可行性。

2.2大力引进先进模式,提升桥墩抗震性

相对于我国的一字型构造模式,国外普遍采用“I”字型建造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看似在桥墩放置位置间的差异不大,但实际上,桥梁的“I”字型构建需要更高的施工水平和更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我国应向日本等处于地震带的国家多多学习,在日本的大型桥梁建设中,工程师会根据桥梁实际位置和周边海域的环境来选择建筑模式,在提升桥墩坚固程度的同时,减少海底鱼群对桥墩水下部分的冲击积极学习,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3]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构建方法,更是要总结经验,学习构造思想。只有掌握思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在整体上把控桥墩建造进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环境、气候差异,适当调整桥墩间距和构建类型,以保证桥墩达到各方面标准,最大程度的减少桥梁损耗度,增强抗震性。

2.3积极开发新型材料,优化原料配置比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争相问世,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传统的钢筋水泥材料,应该组织专业人员,根据新型材料的特点,选取合适原料试验,找出更坚固,抗压性高,抗震性好的材料,应用到实际建设中。针对目前局面,应发扬创新精神,利用现有材料,调整原料比例,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并且针对地区环境特点,选用不同的原料比例,适合气候特点,延长桥墩使用寿命和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桥墩抗震能力。

3、结语

高铁线路中桥墩建设是贯通高铁线路、保障列车顺利运行的基础,提高桥墩抗震性,保证地震时高铁中人员与物资安全,对高铁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测试桥墩抗震性的试验必不可少,本研究提出了试验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列举了相应的对策,为今后的圆端形实体桥墩抗震性试验提供参考。

[1]徐勇,金福海,杨福泰,等.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四院范围桥梁总体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0(1):94-99.

[2]王占飞,隋伟宁,吴权,等.地震作用下部分填充钢管混凝土桥墩非线性时程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价[J].工程力学,2011,28(6):189-194.

[3]陈慧.铁路桥梁圆端空心墩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0(4):77-79.

U445

B

1007-6344(2015)03-0173-01

猜你喜欢

抗震性桥墩抗震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桥墩加固方案分析研究
古建抗震有绝招
轨道交通预制拼装桥墩设计和施工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思考
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运用TRIZ理论改善高层楼房的布局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抗震性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