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2015-07-10周仁爱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奶奶妈妈

《文心雕龙·物色》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是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随着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的确,写作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活动。我们读情感苍白的作文,一定会感到它干瘪无趣、味同嚼蜡;读情感不真挚的文章,必定会觉得其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一旦读到表达真诚、情感真挚的文字,我们会感动至深,或回味深思,或击节称叹,或拍案叫绝,或泪如泉涌。凡此种种,都反映着作者的文字击中我们心灵的柔软之地,显示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产生高度共鸣。白居易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情感的魅力。

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求真,求趣、求深

真实是写作的生命,真诚也是写作的必需。巴金在《随想录·探索之三》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由此可见,他首先强调了作品内容的真实,强调了作品的生活真实与感情真诚要统一;其次才是超越于技巧之上的直抒胸臆以及表达的真切自然。这是创作大家的经验之谈,也给予我们很多的写作触发。我们在童年、少年时期的平凡生活中,有很多值得书写的情感故事,比如一次野营,一次与好友放风筝,一次为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了他童年时期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以及捕鸟等有趣的小事,以及少年时期在三味书屋里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在指甲上做戏的活动。就是这样,鲁迅既写出了百草园这个“乐园”里的“无限趣味”,也写出了看似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也有其读书之余的乐趣,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

还有莫怀戚的《散步》,作者叙述了他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但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小事中写出了趣味:“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当然,真实有趣的生活仅仅为作者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而立意的深度才能使其作品成为名篇佳作,并经受住时间的持久考验。这就需要作者不断在情感和思想上求深。

所以,鲁迅在写离开百草园不得不去三味书屋求学时,发出“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用拟人手法写自己依恋百草园的深情;又在把用荆川纸描成的一大本《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卖给有钱的同窗后,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表达自己的无限怅惘。由此,鲁迅写出了这个作品的情感深度。

而莫怀戚在《散步》中间安排一个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然后,他写自己在做出选择而感到责任重大时,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最后写他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就是作者切入“生命”这个角度后,不断铺垫,最终写出了生命的本质:“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由此,作者写出了中年一代肩负承前启后、养老抚幼的艰巨责任,从而写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二、有裁,有法,有度

我们如果写这类情感故事只是对真实有趣的经历如实记录,那么笔下的文字就会枝枝蔓蔓、旁逸斜出。要想自己写的文章能感人至深,给予读者持久的思索回味,则必须在材料的剪裁、组材的方法和表达的含蓄方面下大功夫。

请看鲁迅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作者在第一部分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对儿时保姆阿长生活琐事的回忆,写其害死自己心爱的隐鼠,写其“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写其夏日晚上睡觉摆出的“大”字姿势挤得自己没余地翻身,写其极繁琐的规矩和大道理,尤其详写了所谓长毛攻城时叫她们脱裤子阻止外面的大炮的笑话。凡此种种,似乎无一不在写阿长的愚蠢愚昧、无知可笑。但是,文章的高明之处却在第二部分自己渴慕和终于得到《山海经》上,他写这位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的阿长竟在别人不肯相助时,为他买来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的《山海经》。鲁迅回忆了自己当时的震悚,表达自己对长妈妈的真正敬意和刮目相看。

由此,我们明白《阿长与(山海经)》的整体构思是先抑后扬,同时发现了作者在材料组合中安排的感情线索: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再由敬意“完全消失”直到“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最后是深情的祝愿。另一方面,对这套“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长妈妈怎样买来的全过程却一字不提,这是作者对材料的剪裁。这样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如此。作者在开头只字不提自己和父亲两年来不相见的原因,还舍去了对父亲的正面描写而截取在火车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并将它放在冬天这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和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的落魄环境中刻画,穿插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渲染,读来特别感人。这是作者大胆取舍材料的结果,也是父子深情给予读者感动的结果。实际上,“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的原因是: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包办儿子朱自清的婚姻,从此父子产生矛盾;1916年,朱自清读北大时私自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亲为此很生气。但是对于这些矛盾,文章一概不写,只含蓄地表述:“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由此可见,作者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而采取了有节制、有分寸的表达。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还写年老的父亲在来信中流露自己不久于人世以竭力维护自尊,又想与儿子和好的想法。这封感人至深的信,终于打动初为人父、渐渐理解父亲角色的作者。

因此,作者极力写他“在晶莹的泪光中”看见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歉疚、理解、感激等复杂的情感。这时父亲的背影无疑是虚写,是作者想象中再现的背影,但是透过他晶莹的泪光,我们发现这虚写的背影比那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更加感人。这正是文章巧妙运用艺术手法和含蓄表达的结果。所以,文章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予读者深沉感人的艺术魅力。

学生习作

窗外流年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三 胡慧怡

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充斥了整个车厢。车窗外,远山、田野、树木、民居如流星般向后飞快地退去;车厢里,大家各怀心事,沉默不语。

也许是累了,也许是感怀初中生活的最后一次出游,我们或闭目养神,或凝望车窗上的道道雨痕。远处,深秋时节少有的浓云遮蔽了天空,似乎欲哭无泪,无处倾诉。我忽然回想起两年前的第一次集体秋游,留恋那时的欢快与惬意。那时,我们在莫干山上一路欢声笑语,穿过落叶纷飞的山路,眺望高远澄明的蓝天,在下渚湖的游船上放声高歌,拨开密密匝匝的芦苇,只为触碰清凉的湖水……我们期待着,期待来年的春游。可惜升入初三的我们无法期待下一次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就像爱丽丝梦境中的兔子先生,我们的时间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向远方,带走了我们的懵懂,带走了我们的无忧无虑,带走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带走了我们的小小伤感……

但是,如流水的时光还是留下了痕迹,留下了被磨得光滑细腻如绸缎的岩石,留给我们斑斓的记忆,留给我们对前路、对未来、对人生的憧憬与希望。在文澜的八百多个日日夜夜,恰是我们最青涩的豆蔻年华,恰是薄雾将散的清晨,金色的阳光穿过氤氲的雾气,轻轻唤醒沉睡的大地,恰是仲春时节的繁花似锦。我们感伤曾经的无忧无虑,也渐渐培养了成熟稳重的品格。田野最美的时候,是所有麦子都沉甸甸地弯下腰,眼前一片金黄。感伤或迷茫如此短暂,薄雾散去即是朝阳。

汽车的车窗玻璃外是移动的世界,如同从教室窗户向外观察校园,此时,秋的色调铺满整块画布,银杏树的叶子渐渐泛黄,四下飘舞;那几棵不显眼的果树上,或红或橙的果实若隐若现,沉沉地坠在枝头;连廊上几只懒懒的鸟儿,也晒着太阳发着呆,偶尔摆弄一下尾羽。光与影就那样悠悠变幻着,变幻着,初夏深冬,阴晴雨雪,都映在这几扇窗里。我最喜欢文澜的秋,喜欢尚未落叶的金黄的银杏,喜欢难得一见的高远的蓝天,也喜欢三三两两走在校园小径上的老师和同学……感受着时光飞快的我们,尤其珍惜这窗内与窗外熟悉亲切的文澜。剩下不到一年的时光,早已被我们用“奋斗”“加油”“憧憬”“祝福”塞得满满当当。也许因为初三的学业更加紧张,也许因为下雨的秋天格外清冷,此时,我的心中只留下满满当当的回忆与感慨。

汽车仍在向南北湖方向飞驰,窗上滑落的雨珠包裹着水的世界,也折射着我们的目光,仿佛窗外流过的不是飘着雨的天空,而是披着光的年华。

教师点评

胡慧怡同学选择了初三上学期最后一次集体秋游这个特定的时间,完全割舍掉那次秋游南北湖的经历,集中笔墨写自己在车上对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她对集体生活的珍惜,对同学友情的难忘,对母校风景的留恋,对毕业在即的伤感。于是,我们在她富有节奏和韵味的语言中,感受她心灵的纯真,欣喜于她对母校的热爱。所以,本文情感的表达极真挚,描写也颇细腻,是一篇佳作。

(周仁爱)

跟课文学写作

兰亭翰墨淡,曲水何处觞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二 姜涵莼

当我穿越回晋朝的时候,我的角色并不重要。我愿意自己是一个端茶送酒的小丫头,或是一个持砚磨墨的小奚奴,午后出现在被历史光阴格外钟爱的地方——绍兴兰亭。

那个春日下午,天气好得出奇,空气中充满潮湿温暖的阳光味儿。芳树花落,春山鸟啼,暮春的气息和着黄酒的甜香扑面而来。这里正悄悄酝酿着一场笔墨的盛宴。那些被樟树的绿叶剪碎的阳光,恣意洒在清凉的溪水里,几只青瓷酒盅在水流中徘徊流转。那是一群文人骚客集于溪旁,以书会友,曲水流觞。

我站在溪边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低着头等待着,等待着桌案上铺开宣纸,等待磨好的墨汁倾入砚间。酒杯一轮轮地在溪水中徘徊,互相碰撞着,发出叮当的脆响。酒杯一次次停留在同一个蒲团前,我终于看到蒲团上的人站起身,我随着书友们走进亭子,在书案的一角站稳,抑制着心中的期待,看着桌上的纸与桌前的人。我看着他蘸墨后提笔写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笔走龙蛇,四座皆惊。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啊!”

“真正是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啊。”挤在身后的人们不住地轻声赞叹。

我盯着一道道墨迹在纸上游走,渗透,一个个饱满灵秀的黛字在纸上绽放。笔端蕴秀,腕底生风。墨香似停驻了时光,唯一游走的是饱蘸墨汁的气韵,流淌出千古绝唱。当书写者戛然而止的时候,兰亭顿时沉寂了,只有书法作品的韵味在空中弥漫。

那一刻,墨染兰亭!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是垂暮之年的老者,唐太宗用《兰亭集序》陪葬的事市井皆知。当邻人把这些逸闻趣事告知我时,没人看出我内心的波澜。那一年,我真是有幸目睹了惊世杰作的诞生,而今却不幸听闻它的消逝。之后,我见过别人临摹的作品,但我知道那些仿写的书法作品中少了什么。临摹者们没有亲临那个春日的下午,也就永远不会知道那个午后空气中墨韵的气息,以及当时喷涌而出的最潇洒的心绪。

又是一年春日,我拄着拐杖进了兰亭,见那霏霏春雨落在空空的溪流里,也湿润了满径的落花。兰亭里空无一人,那丝丝缕缕的墨香已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

这真是:曲水空流流何处,雨打兰亭墨无痕。

教师点评

姜涵莼同学用穿越历史回到晋朝的奇特方法,先极力渲染永和九年那个春日下午的美好景色,接着写文人骚客集于溪旁、曲水流觞的雅趣,再用旁观者不住的赞叹,来衬托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杰出才华,以表达自己参与兰亭聚会的欢乐之情。之后,作者又叙述《兰亭集序》消逝于世的事,也表达自己对临摹者的《兰亭序》的惋惜。最后,作者又想象自己在垂暮之年回到兰亭,表达对墨香韵味消失的无限怅惘。这篇作文真是天马行空,想象瑰丽,语言清新雅致,情感真挚饱满,是难得一见的新颖之作。

(周仁爱)

想要握住你的手

浙江衢州市菁才中学初二 郑婧

从小到大,都是你握住我的手。

作为一个学步晚的孩子,我走路时总找不到支撑。那时,你会将我的手捏在你温和的大手掌中,搀扶着我向前走。当我对美食露出渴望的神情时,你总会笑眯眯地拿着钱,握住我的手走进超市。似乎,记忆中总是你牵着我走。

渐渐地,我长大了。有了朋友,有了成长的烦恼,甚至不喜欢待在家。我不愿你握住我的手。你拉着我时,我很快就挣脱开。你觉察到我的抗拒,默默地松开,走在我的身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日益成熟、强壮;而你却因为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虚弱。

那天你到学校看我,当穿着朴素的衣服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时,我没有一点被亲人探望的欣喜,只有厌烦:我怎么会有这样的爷爷?穿着这样的衣服,真给我丢脸。我忙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极不耐烦地看着你。你呢?毫不在意,开心地望着我,不厌其烦地说:“长高了!又长高了!”我这才发现原来你又瘦了,不禁想起爸爸说你最近还在生病的事。

当时正在上课,我不想耽搁太久,只跟你匆匆说了几句话便要回到教室。那一刻,你的眼里满是失落,你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你只让我等一等,随后从身上那件旧外衣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包得很整齐的纸包,从中取出几百元,交到我的手上。那是你养老的钱,我坚持不要,可固执的你竭力要我收下,见我收好钱后,你跟我说声爷爷走了,然后转身拄着拐杖蹒跚离开了。

我不知道那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当我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看到阳光下的你满头银丝,看到你踉踉跄跄地走下楼时,愧疚之感油然而生。那一刻,我好想冲上去握住你的手,搀着你走。

亲爱的爷爷,你用人生最后的时间呵护我成长,为我筑起温暖的港湾。从小到大,都是你握住我的手。从今天起,让我来握住你的手,用你传承给我的爱,陪你坐上人生的列车。我想握住你的手!人生路上不管经历几番风雨,你我同行,就是最美的风景。

教师的点评

作者回忆了自己幼年时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情景,又详写爷爷来校看望自己的情形,让幼时的天真与长大后的不懂事形成鲜明对比,真实地写出青春期爱面子的心理。本文更可贵的是后面看到爷爷下楼的背影时,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与醒悟。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希望作者以后能仔细观察和感受亲情、友情、师生情,写出新的感悟。

(周仁爱)

跟课文学写作

雪天

浙江杭州市第十中学初一 蔡润青

透过窗外,我看到腊月里刺骨的寒风卷起无数雪花,如锋利的刀片扑向路边行人的脸。天阴沉沉的,行人似乎被冻住了,行动很迟缓。

屋内的暖气驱散了外面的寒冷,如温泉般充满整个房间。空调吹出的干热的风使人有些睡意。

我一边看着窗外的雪景,一边央求着:“妈妈,求求你,让我和你一起去吧?”

“不行。”妈妈简短坚定的语气透露出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那么,我把帽子、耳套、口罩、手套、围巾统统戴上,可以和你一起去吗?”

“不行!”她铿锵有力的声音和严肃的态度再次否定了我的请求。

“求你了,奶奶也高兴看到我啊,奶奶看到我,她身体也会好的……”我不死心地进行最后的尝试。

妈妈犹豫了,说:“那……好吧,我们快去快回!”

于是,我和妈妈出了门,径直走向公交站,坐上了一辆开往鼓楼方向的公交车。平日里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今天宽敞多了,车外,雪花飞舞;车内,妈妈眉头紧锁。

我们在鼓楼站下了车,走进一家小吃店,因为那里有奶奶最爱吃的菜包子。这也是妈妈带着我不辞辛苦、舍近求远先来到这里的原因。

往日人声鼎沸的小吃店,在这个雪天里显得非常冷清。平时忙得团团转的店员今天显得有些无精打采。

“来两个菜包子!”妈妈一边说,一边掏钱。大大的蒸笼里,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正在酣睡。妈妈小心翼翼地用毛巾把包子包好,我们再次坐上公交车。这次,我们直奔目的地——奶奶就诊的医院。

下了公交车,我们往医院方向走去,妈妈的雪地靴踩在雪地上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终于,目的地近了,近了,更近了……

在医院的输液室里,我看到满头银发的奶奶在打吊针,望着窗外风雪交加的天气正叹息。妈妈捂着包子走进去,我紧紧地跟在后面。

“妈,你饿了吧,给你带了两个菜包子,赶紧趁热吃了吧……”

奶奶的眼睛湿润了,随后又看到跟在妈妈后面的我,责怪道:“大雪天的,你带孩子跑出来干什么……”我马上开口说:“奶奶,我也来看看你呀,看你的身体好点儿没有!”奶奶一听,脸上露出一圈圈笑容。这时,输液室里的老人们也向奶奶投来羡慕的目光。

屋外,依然风雪交加;室内,温暖如春。

教师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情感真挚。作者先写妈妈不同意自己在大雪天看望奶奶,接着表达自己希望看望奶奶让奶奶身体好一些的愿望,终于打动了妈妈。这是一个波折。接着,作者不直接写母子俩去医院,而选择去鼓楼包子店买奶奶最喜欢吃的菜包。这又宕开一笔,写出了妈妈对奶奶的体贴。然后,他写母子俩去医院送菜包子感动了奶奶,写出了细节的珍贵,也突出了良好的婆媳关系。最后,写奶奶埋怨妈妈不该在雪天带孩子来,从而引出了我跟奶奶的对话,巧妙照应了开头的对话,也写出晚辈对长辈的爱。因此,结尾处温暖的亲情充满病房,也感染了输液室里其他的老人们。这也启示我们:好作文源于生活。(周仁爱)

吾乡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三 李倚霞

年关将近,妈妈念叨着要回老家过年。

她的老家衢州离我们现居地不远,一般情况只需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但城市里生活繁忙,每年只能到老家探望一次。于是,妈妈心中对于故乡的想念就如埋在地下的陈酒一般渐渐发酵,时间越久越无法抑制。

我和妈妈回过几次老家,回到那个不算贫穷也不算富裕的乡村。说实话,我不大喜欢这个我不算熟悉的地方,尽管它是我妈孩提时代的生活记忆,但这改变不了它简陋破旧的现状,特别是对我这个从小在大城市中养尊处优的“90后”来说,住在这里简直就是受难。没有电脑、没有空调……缺少了城市中必备的生活条件,我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恨不能立即插上翅膀飞回城市。每次来老家前,我都要和妈妈将回城的日期谈妥,不然我是坚决不回她的老家的。每当此时,她总是无奈地看着我,眼中竟是我读不懂的感情。

然而妈妈每次都不把我们的谈判放在心上。说好的只住三天,她总是拖到第七天;说好的星期天上午走,她总磨蹭到星期天下午。我自然不乐意,于是冷战便爆发了:我妈忙着和老家的亲戚谈天,我则闷闷不乐地蹲在我们的汽车旁抠着土,暗示她已到了出发的时间,她竞视若无睹,依然和她的小姐妹聊得不亦乐乎。我气不打一处来,又是跺脚,又是哭喊。终于,几位阿姨看不下去了,只好劝我妈答应我的要求早些启程。我胜利了,车开出了乡村,无奈地驶向城市。

“你妈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后来有一次,我爸与我谈及老家时这样说,“她一个人在外奔波了那么多年,总该去寻寻根……”我仍是不服气,不明白那个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的穷乡僻壤有什么值得妈妈怀念的。在我记忆中,这个被别人称作天堂的城市就是我的家。我的家是美丽的,绝不能那样简陋破旧。

“你妈也不容易。”爸轻轻叹息,不再说什么。

我知道妈妈的经历。她出生时生活艰难,外婆又喜欢儿子,自然顾不得她这个二女儿。于是,生性倔强的她毅然决定自己外出谋生,发誓要永远逃离这个给予她苦难的冷酷乡村。开往广州的拥挤的火车上,才16岁的她孤身蜷缩在阴冷的座位旁做着未来的梦。二十年的行走漂泊磨去了她性格中的棱角,留下的只有坚强和执着。

既然怨恨那个故乡,那为什么还要思念呢?我多次想问妈妈,但这些话终于如骨鲠在喉。年龄尚小的我渐渐体会到一种叫“乡愁”的情绪如田野中的野花般在心中蔓延。

几年后,我跟着妈妈又回了一次老家。田野依旧广阔,从车窗向外看去只能找到伫立在苍白天幕下的信号塔和几棵孤零零的树。村中修了水泥路,路的尽头是舅舅家新装的铁门。舅妈刚从田里回来,坐在院里,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们手中的东西,见只是些糕点,便不再理会,转身进屋。年逾八十的外婆在厨房里忙碌,也没什么闲工夫搭理我们。妈妈对舅妈使唤外婆做事感到很愤恨,扶外婆坐下休息后,不想过多停留,便带着我离开了。

我和妈妈都有些迷茫,这片熟悉的土地已彻底陌生了。我问妈妈我们为何不多待一会儿,我妈只是摇摇头欲言又止,我却清楚地看到她眼中那团眷恋失望交杂的乱麻。

自那次归乡之后,妈妈便很少再提及故乡,只是每当电视里播出与衢州有关的新闻时,她才会特别留意,似乎能从只言片语中拼出一个完整的、不曾改变的故乡。

“人行走了这一辈子,千万不能忘了根。”她这样说,“即使……”妈妈没再说下去,平淡的语气中夹杂着沉重的叹息,就这样戛然而止。我却懂得了这一言难尽的乡愁。故乡固然会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中摇曳飘零,但记忆中那一方梅下月色永远无法从心中割舍。我和母亲拥有的不是同一个故乡,却终能读懂同一段乡愁。

行走是每个人一生的使命,我们总是不经意地逃离,他乡当吾乡。可是,根就是根,即使故乡已物是人非,但生命的根扎在那里,不动不摇。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告别故乡,踏上行走的征程,唯愿勿忘吾乡,那么未来的前路自然也会在家乡的月色中变得清晰和坚定。

教师点评

李倚霞同学用极曲折的笔法写了对母亲家乡的复杂情感。她写它的简陋破旧,写妈妈和老家亲戚的聊天,写自己和妈妈的冷战,写听了爸爸的话之后对母亲乡愁渐渐理解。但是,文章突然进入了一个转折:真实地刻画了舅舅、舅妈的势利和带给妈妈的伤害和失望。之后,写妈妈带着自己快速离开家乡的失落和迷茫,写妈妈很少再提及故乡的变化,以及她思念故乡时的沉重叹息。这一切如鲁迅笔下的故乡,给自己和妈妈带来一种扑朔迷离的情状,但是她们对故乡的乡愁情结却一直不变。结尾抒发自己不忘故乡的真挚情感便是证明。总之,本文情感极为复杂,但真实真挚,有一定深度。若有不足,即在表达的分寸上要适度。

(周仁爱)

猜你喜欢

奶奶妈妈
给奶奶按摩
探望奶奶
奶奶今天不接你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不会看钟的妈妈
淘气
我家也有奶奶等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