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哥隆人家族文化浅析
2015-07-10谢素云
谢素云
(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海南哥隆人家族文化浅析
谢素云
(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在海南岛的西部昌化江下游南北沿岸的昌江、东方两地,生活着这样一个族群,本文称之为哥隆人,他们的来由、其使用的语言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透过对其家族文化的分析,向世人展示这一族群哥隆人的特质。
海南哥隆人;家族文化;特质
在海南岛的西部昌化江下游南北两岸的昌江、东方两地,活跃着一个族群约10万人,他们自称为村人,说的是村话也称村语。据《昌化县志》记载西汉汉武帝年间,当地的骆越人与前来征服的匈奴士兵、汉族士兵和睦相处,渐渐融合,这一群“混血儿”就是村人即哥隆人。其实他们并不认同哥隆人这个说法,但因村人逢见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便称呼“哥隆”,即大哥之意,久而久之,旁人便把村人称做哥隆人,并把其使用的语言称为哥隆语。
这一群“混血儿”有近30个氏族,其中最大的氏族有:文、符、赵、吉,这四大氏族约占讲哥隆语人口的60%。最早迁徙到本地的先民符氏、赵氏有900多年,文氏有700多年,吉氏有500多年,其他氏族都在500年以内(海南东方昌江文氏族谱p160)。这些氏族同在一块小地方,虽然他们的先民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各自的语言也不同,其风俗习惯,文化素养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同在一个地方后,就相互影响,逐渐渗透、融合直至同化,有了自己的民系的性格或是特质,其特质主要有:
一、重视教育,喜爱读书
哥隆人的先民大多从中原或大陆沿海一带来,有的是贬官的后裔,有的是失意的商人,他们比原当地人有较好的文化根基,深懂文化的重要,他们遵从了苏东坡的文化教育理念。民国以前,哥隆人除了送弟子到县城办的学校去读书外,有的村庄,还开设私塾,自编教材,自聘教师,或自当教师;他们重视培养人才,到了1957年,哥隆人就有了本科大学生。用哥隆人的口头语来说:“勒紧裤带也要送仔上学”。哥隆人培养孩子舍得下本钱,村民愿吃稀的、穿补钉衣服,竭尽全力也要培养子女上学,为了筹备学费,不惜把自家准备盖房子的木料全部卖掉,愿住破房,用钱供给子女上学读书,一个家族最风光的事不是有钱,而是读书人多。因此,从古到今哥隆村有文化的名人也比较多,如海南的第一进士符确。现今,有的村庄设立了“助学基金会”奖励学习用功而考取大学的学子们。
二、尊老爱幼,讲究礼仪
天性善良豪爽的哥隆人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吸纳性。他们不轻易喊别人的姓名,否则就被误认为是对人没礼貌、没教养;他们有着良好的民风民俗,村民质朴、善良、勤劳,素来以邻为伴、以邻为友、以邻为亲,互敬、互爱、互帮、和睦相处;他们敞开胸怀,善待每一个客人,不像其他村庄人一样,对外来人存有戒心。历史上曾经流行着“围捕锁鱼”的传统,即使你根本没有参加此次围捕锁鱼的行动,但正好赶上现场,不管你是外乡人,还是不认识的过路人,都可以分享到一份成果的“见者有份”猎俗。正因如此,他们让那些饱受冷眼的失意者在蛮荒的海南岛西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不知不觉融入这个群体,上到朝廷官员后裔,下到越南渔民、日本海盗,渐渐被哥隆人同化。哥隆人的官运和商运特别通达,成名成家的不在少数。哥隆人人数并不多,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活跃着哥隆人的影子;在单位里,哥隆人往往成为骨干,撑起一方天地。
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
昌化江下游这个地方,浮沙薄土,干旱少雨,生产条件差,老百姓靠三瓜(做菜的小西瓜、南瓜及地瓜)过日子,但这里的百姓并不因此逃荒、迁徙,而是既来之、则安之,落叶生根,创家立业。哥隆人以农业为主,以饲养禽畜、河海捕捞、编制竹器为副业。他们开挖水塘,利用风能和水利造水车吸水灌溉田地,种萝卜、南瓜、西瓜、高粱等农作物,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远近闻名;百姓自酿高粱酒、番薯酒,酒醇香清澈、芳香独特。哥隆人世世代代生活、繁衍在这块乐土上,古时候的鱼米之乡--东方县旦场乡就是例证。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渐趋恶化,农渔业严重受损,经济发展滞后,如今“鱼米之乡”的光环已渐褪色。
四、不畏强势,敢于抗争
哥隆人讲理,不怕权势,不畏强权。在反封建压迫、反抗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站在战斗的最前列,做出过重大贡献,付出过沉重的牺牲。1939年11月3日,日本人对东方旦场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日本人虽然烧毁了家园,但哥隆人坚信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村民不幸被日本鬼子抓住,鬼子如何严刑拷打,吊在树干上,用大火从脚下烧、熏,村民也不向鬼子透露军情。
哥隆人性格是倔强的,思想是开放的。民国年间,他们带头破除封建迷信;为了生存,他们祖祖辈辈与天斗、与地斗、与帝国主义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为了参加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卖掉自己的祖业,带钱投奔革命,甚至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五、前仆后继,投身革命
在那兵马战乱的抗日战争时期,哥隆人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组建共产党支部,发展党员;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如抗日独立队、锄奸队;还建立抗日的地方乡保建制,依靠这些乡保长组织群众捐款、捐粮,把捐来的粮款送到前线支援抗日;有的村庄还组织儿童团,并依靠儿童团员放哨送情报。许多哥隆村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共产党和哥隆人鱼水一家亲。解放后政府把这些哥隆村庄命名为“革命老区”。
六、好强任性,团结互助
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哥隆村庄被讲其他方言的村庄紧紧包围着,加之有“马来血缘亲”的关系,给哥隆人生存和发展制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在夹缝中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不得不紧紧抱成一团,互帮互助,一致对外。也许正因为哥隆人人数少的缘故,哥隆人自觉、自强、自立和自我认同的意识非常明显,骨子里好强任性和抱团。哥隆人轻易不动怒,他们不太计较小节、贪小便宜,但是哥隆人不能容忍别人随意践踏自己和族群的尊严。当着哥隆人,你千万不能骂他的祖宗,也不能说哥隆人的坏话,更不能损害哥隆人的集体利益,把哥隆人不当回事。哥隆人是万万不能惹的,一旦你惹毛了哥隆人,他不是招来一伙哥隆人和你论理干架,就是倾家荡产,走遍天涯海角哥隆人都要把你告倒。
七、喜事有请必来,丧事不请自来
在哥隆村庄里,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大家都会主动帮助弱势家庭。一遇喜事,全村人都会忙活起来同享欢乐,帮主人操办一应大小事情,分享主人喜悦;村里若有人去世,哥隆人不请自来,即使远在外乡的哥隆人也一定会赶回来奔丧,相抚相慰,偶有消息不灵通赶不回来的,还会懊悔不已。对哥隆人来说,热闹体面地送走死者,是对生者的安慰,也是对死者的敬重,这与海南东部一些村庄里,村里人不与死者家庭来往的习俗形成鲜明的对比。哥隆人的感情就这么在频繁的迎来送往中越来越浓厚,逢年过节还有男女歌手分坐排凳荡秋千,自编自演对村歌的欢乐情景。
结语
哥隆族群是以汉族人为主多民族融合的混合体,过去曾经有过较为繁荣的历史阶段,但由于昌化江主河道历史上发生多次水患,改变了主河道,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哥隆村民失去了以农为主的优势,当年的风光不再。人口锐减、河道加宽、耕地沙化,年复一年,江河日下,哥隆村民居住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村民只好靠副业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历史上曾享誉“青云坊”的文化名村东方旦场,也陷入文化教育恶性循环的困境……不论困境怎样,哥隆人家族文化在奔小康,建设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中,都将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哥隆家族文化精神就像当地的野菠萝那样倔强、顽强健康地生长。
[1]《昌化县志》
[2]《昌江县志》新华社出版社1998年
[3]《海南东方昌江文氏族谱》
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课题“海南哥隆节日民俗文化研究”(编号为hjky14-24)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