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与《三垣笔记》

2015-07-10栾孟留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李清崇祯笔记

栾孟留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10)

李清与《三垣笔记》

栾孟留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10)

李清著述颇多,《三垣笔记》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书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任三科给事中时亲身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典章制度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该书持论客观公正,无门户之见。同时具有正明史之误,补明史之缺、语言生动,叙述形象等特点,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三垣笔记》;特点;影响

李清,字映碧,一字心水,南直隶兴化人。崇祯辛未进士,仕崇祯、弘光两朝,历官刑、吏、工科给事中,大理寺丞等。明朝灭亡后不再为官,隐居家乡枣园凡三十八年,以著述为乐。主要论著有《南渡录》、《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等。《三垣笔记》是李清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该书所记,大都是作者任三科给事中时亲身经历或耳闻的有关朝章典故和当时朝廷重要官员的言论行事,故名之《三垣笔记》。李清生平事迹可在《明史.李春芳传》后的附传中、《清史稿.遗逸》中、康熙时《皇明遗民传》中、《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中和新编《兴化市志.人物》中查询,对其进行详细了解。

《三垣笔记》为记载“明季史事,牵及朝局,足为后世炯戒”的著名史料专著。作者李清为当时官员,历任刑、吏、工三科给事中,政务取舍,多与参决,因将其所见闻之事记录成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举予所闻见,以笔之书,非予所闻见,不录也”。故所记史事详实,可信度高。明末党派林立,各党派之间相互倾轧、各立门户,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门户之见甚深,他们所发言论不免失之偏颇,而李清在时人中算是比较没有门户之见的人之一,故其言论比较平实,不做偏颇之言。且所记史料“不见于他书,或他书言之简略,此独言之详悉”。因此此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晚明史料众多,《三垣笔记》之所以能在种类繁多的史料中得以保存并流传,并非偶然,而是凭借其记述史事真实、史观客观、语言生动才受到大家对其书的重视。笔者以为《三垣笔记》的特点主要有:

1.正明史之误,补明史之缺。全祖望曾说:“明末纪述,自甲申以后,荧光爝火,其时著述者捉影捕风,为失益多。兼之各家秉笔,不无所左右袒,虽正人君子或亦有不免者,后学读之如棼丝之不可理。”因此那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在内容上往往不真实不完整,有的存在严重脱漏或歪曲事实真相的情况。加之因统治者利益需要,清修《明史》忌讳歪曲史实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如“方域无建州之传,清之先世,语焉不详”。对明末尤其是南明历史的记载更是寥寥数语,以致我们无法真正了解明末以及南明历史的全貌。《三垣笔记》中真实记载了明末崇祯与弘光两朝将帅跟清军的作战情况,赞扬了卢督师象生“此来不能尽孝,也须尽忠”最终力战而死的忠君为国;同时也记叙了普通妇女誓死反抗北兵,保持贞节的洁身自爱。

2.叙事客观公正,且无党派之见。正如李清自己所说:“于己恩,故不敢饰瑜,即于己怨,亦不敢益瘢,惟存其公且平者”。以其座师阳羡为例,就可窥探一斑。阳羡即崇祯朝首辅周延儒,在记载周的事迹时,李清并没有盲目的给予赞誉,而是对周延儒招权纳贿、朋党比周的情况秉笔直书,绝没有因为周是自己的座师就为之掩讳。再如对于钱谦益的记载,作者明确表明自己很不喜欢钱的为人,认为他是背叛国家,屈膝投降的小人,但同时也对其博览群书、潜心修史予以赞扬,欣赏他治史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并对其研究成果后来毁于火灾的情况感到惋惜,“后国亡,史稿皆付绛云楼一炬,殊可惜也。”再如对郑 的记载,严重鄙视郑 用计投慎行孙宗伯所好的卑鄙行为,贿赂宗伯身边人,告以宗伯每日阅读之书,私下事先准备,故“宗伯帐中之密, 皆口诵如流”,宗伯不知其中原委遂大服之。但同时也对郑 “每宴座,必入询母数四,或膳或药,皆躬亲”的孝顺进行赞扬。

明代后期,东林党与阉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立门户,朝廷上下官员受此影响党见甚深,凡事以门户为是非标准,记叙不免带有个人利益,失之公正。李清在官僚士大夫中算是比较没有门户之见者之一,举一例便可证明:他与姚思孝都曾因事被贬谪,姚“送者倾都”,作者与之截然相反“送者寂然”,作者因此受到皇帝的再度提拔。清朝的全祖望曾评价说:“映碧先生《三垣笔记》最为平和,可以想见其宅心仁恕。”

3.语言生动,叙事记人真实形象。《三垣笔记》中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周延儒政治上的投机讨好,左懋第与清兵谈判时的大义凌然等等。最典型的是对崇祯皇帝的记载,一个全方位的崇祯展现在我们眼前:(1)多疑不仅对大臣们疑心重重,对其宠爱的妃子也不信任。因一日偶然听到田贵妃抚琴,遂问其师从何人,贵妃答曰其母,明日便诏贵妃母入宫,其母“与妃对弹始释然。”(2)气度小吴 一次面奏崇祯,想奏疏请求免除楚地的赋,以此来安定当地的百姓,显示朝廷的仁义,崇祯虽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却把奏疏留中,原来是与臣子争功,不想“恩归于臣下也。”(3)刚愎自用(4)孝顺崇祯生母在其小时候就去世了,皇上经常以不能尽尊养为遗憾,又因无太后遗像而悲痛万分,后“命瀛国太夫人口授之,三易粉图”才得以保存太后的画像,安置于奉先景神诸殿,上经常“痛哭拜伏不能起。”(5)仁慈与王体乾、魏忠贤问及立枷事,认为虽大奸巨恶者用此刑亦太惨,遂传免。(6)勤政语言与刻画人物形象的生动有利于书籍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广泛的流传。

作为一部历史价值较高的著作,他的出现必然会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

1.精神可嘉。记载了崇祯、弘光两朝官民英勇的抗清事迹,以及壮烈殉国的场景,鼓舞了后来一批学者对殉国功臣的记载。详细记载了左懋第以北使身份与北兵议和时,忠于明朝,绝不屈膝“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魂”的英雄气概,与之同去的洪范则畏祸“欲全国以全身,必屈膝乃可”,“遂 通摄政左右,以求南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记载江南沦陷后陈用极誓死不跪摄政王,“捶其颊”用极亦大声呼曰:“士可杀不可辱!”,后摄政王以承诺委以官职、给予财富等利诱,用极亦从容不迫,大呼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后同左懋第等五人慷慨就义。这种史料的保存为明末清初一批学者提供了颂扬抗清志士的史料。

2.客观评价弘光。《明史》编纂者记载弘光帝明显不公,他们笔下的弘光荒淫、昏庸、轻信依赖马士英和阮大铖、屡兴大狱,俨然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真实的弘光虽为亡国之君,但也绝非是一个一无是处之君,而是一个瑕瑜互见、是非参半的人物。《三垣笔记》中“力为弘光洗雪,言其娈童季女之诬,又言其仁慈胜而决断少等事”对弘光皇帝重新评价,让我们得以客观的认识弘光,也引导历史研究者要去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3.阶级局限。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官僚,由于其利益所在以及其本身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不可能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说话,因此他强烈反对农民起义。书中详细记载张献忠破成都后的杀人事迹,将张献忠描写成一个极尽杀人之能事的恶魔,“尽断男子左手积如山”“行特科,先以保甲法试文士,一人不赴试,戮及十甲”等惨状的记载比比皆是。作者不仅记载张献忠、李自成攻占城市后对市民的烧杀抢掠,而且也通过表扬官民抗贼拒贼死的悲壮,更是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极度反对。

4.态度极端。李清虽没有门户之见,不依附于党派,但受夏允彝《幸存录》影响较深,深信东林党在明朝灭亡这件事情上付有很大的责任。对东林党持贬低的态度,认为东林党与东厂一样,虽“素矜节义,以劾宦官为名高”,但私底下却是和东厂一样行贿受贿,甚至还“扬扬居功,不以为愧”。作者用一千七百多字专门论证党派纷争,门户之见如何误国,最终得出了“朋党之能亡人国也”“去河北贼易,去朝中党难”的结论。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东林党有误国的消极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忙于党派斗争,客观上就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但是,在明朝当时的情况来看,党派已经形成,而东林党在众多党派中毕竟是相对正直、坚持正义的一派,也做了许多挽救国家利于社稷的事情,属于较正义的一方。作者一味指责东林党,态度未免极端,有失公允。

5.书中有很多灾异现象的记载,把明朝的灭亡归结为气数已尽,天意所为。例如书中记载诸臣入朝,本皆服不一色,自毅宗即位后开始命令专服玄色,而玄色是北方人所穿的颜色,人皆以为是不详之兆,后果被北兵所灭。这当然是本书的糟粕,不可信。

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明朝灭亡前崇祯末年社会各方面状况的记载,如经济上,国库空虚,曾出现因国用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与“发万历中所储辽参出外贸易”的窘迫现象。政治上官场风气不正,贿赂成风,买卖官职,互相倾轧。如此这般朝廷官员只顾忙于敛财不可能尽职尽责,于是行政效率十分低下,以言路诸疏为例,往往数月或半年一年才能下发,甚至曾闹出了“北兵已退半载,而边臣诸告急疏犹续下传者,以为北兵再至也”的笑话。军事上更是不堪一击,力量散漫,战斗力极差,出现“北兵入犯,连破数城,无敢撄者”的局面。不仅不敢杀敌,而且反倒杀良冒以为功,用 草鞋 去掉头部纲巾的印痕,然后蒸使其涨大以冒充敌人的首级,因此“赏虽费,敌无损焉”。另外军纪败坏,军队中命令上不传下不达。如刘宇亮至军中督兵,诸将皆不奉约束,“总兵不能令偏裨,偏裨不能令士卒”。这样的记叙,很明显表明作者已经清晰的了解当时朝廷的衰落之像,看到了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可还是附会了一些荒诞不经的怪异现象,以气数来解释明亡原因,这是为何?以我愚见,作者这样记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没有形成客观的历史唯物观,不能正确认识到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国家衰败如此,凭他一人之力已无力回天,即无法挽救国家于危难的无奈之情,所以宁愿逼迫自己相信明亡是天意所在。

《三垣笔记》作为一部私人笔记,有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可以借助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以补充正史的不足和校正正史的错误。

栾孟留1990年出生女汉族河南省濮阳县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

[1]李清:《三垣笔记》“自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2]李清:《三垣笔记上.崇祯》,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3]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李清:《三垣笔记附识.弘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

[5]全祖望:《 亭集》外编,卷12《沈隐传》。

猜你喜欢

李清崇祯笔记
发光的招牌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火烈鸟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魏忠贤安排美女色诱崇祯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略论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
纸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