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浅析在革命纪念馆讲解中如何利用“藏品说话”
2015-07-10戚华屏
戚华屏
(新四军纪念馆 江苏 盐城 224000)
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浅析在革命纪念馆讲解中如何利用“藏品说话”
戚华屏
(新四军纪念馆 江苏 盐城 224000)
革命纪念馆的众多藏品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在藏品成为各纪念馆陈列重点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藏品的沟通的桥梁功能,用“藏品说话”成为纪念馆宣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本文从笔者工作实践出发,从对用“藏品说话”的认识、深入挖掘藏品内涵和用“藏品说话”的新探索三个方面,对革命纪念馆中如讲解中如何利用“藏品说话”作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行们商讨。
革命纪念馆;宣教;藏品说话
“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是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强调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各代人与他们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让现在和未来的各代人更好理解他们的根源与历史。革命纪念馆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陈列着大量珍贵的藏品,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陈列的主体。利用藏品来烘托展览氛围,诠释展览主题,是展览陈列的重点,也是我们讲解工作努力的方向。那么在讲解中如何充分发挥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挖掘藏品内涵、用“藏品讲话”?成为革命纪念馆宣教工作者努力和探索的方向。笔者在革命纪念馆从事宣教工作近20年,在如何利用“藏品说话”作过一些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有着许多体会、感悟和得失,本文试图在革命纪念馆中充分发挥藏品的沟通桥梁作用加以分析,与同行们商讨。
一、革命纪念馆藏品由陈列展览的附属,成为讲解工作中的重点
革命纪念馆藏品中主体是革命文物,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重要实物见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业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珍贵的革命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在讲解工作中用“藏品说话”,是不是指仅引导观众看藏品,甚至是让观众自己看?回答是否定的。从观众参观心理分析,走进革命纪念馆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接触,并从中得到知识获得启迪。革命纪念馆的藏品直观真实,是历史的见证,他们虽被蒙上了岁月的尘埃,但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见证的革命岁月使得更多的观众为之感触和动容,他们往往被深深吸引,更易走进历史,更想倾听藏品背后的故事。
其实,在革命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中,无论是多媒体演示、“声、光、电”,还是场景还原等,这些都是展陈中通常用的辅助手段,真正能反映历史原貌的,是历史图片和文物。而在展览中,历史照片一般都有了文字介绍,而藏品一般仅作简单说明,标注捐赠人、使用人和文物年代等简单信息。大量的历史,甚至在征集过程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生动感人的故事,只有靠我们在讲解时传递给广大观众。这也使我们讲解工作,用“文物说话”有了用武之地。
二、讲解中利用“藏品讲话”,关键在于挖掘文物内涵
讲解员与观众面对面的讲解,会加深观众对陈列的理解,进一步揭示陈列主题。在讲解中,各纪念馆所展现的藏品是讲解员的讲解重要内容,讲解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参观者的参观质量和对参观内容的认知。讲解中如何更好地用“藏品说话”,笔者粗浅认识要做到以下三点:
1、熟悉藏品,全面了解文物相关内容。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的藏品少则数十件、多则数千件,他们或记录着意义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或记录着革命人物的革命生平,或记录着不同寻常的革命历史故事,拥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而讲解员要把这些内容传递给观众,首要前提就是要对陈列藏品充分熟悉,对藏品背后的故事作全面真实的了解,从而挖掘出藏品深刻的内涵。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展厅中第二部分“皖南事变重建军部”处的展柜中,陈列中一张1941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报纸四周有着被烧焦的痕迹,报纸上刊登着陈毅代军长的就职通电。笔者在讲解前首先查询了原始征集档案,了解到这张报纸是抗战期间新四军托盐城一位老乡保管,后未取回,老乡一直珍藏,文革浩劫中,原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受到冲击,保管的老乡怕受牵连,就把当年新四军托付的这张报纸和其他文件一起塞入炉膛烧掉,看到熊熊燃烧的烈火,老乡心中不忍,于是从火中抢出了这张报纸,但报纸的周围已被烧焦。知道了报纸的来历,笔者又开始了解《江淮日报》和这张报纸上的内容,得知《江淮日报》是华中局机关报,1940年创办,刘少奇兼任社长,在这张《江淮日报》上第一次刊登了陈毅代军长的就职通电。这份唯一一张仅存于世的1月24日的《江淮日报》,就像是一份宣言,一种昭示,新四军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征途。正是通过深入地了解,《江淮日报》的讲解不仅内容真实准确、内涵更为丰厚,有力的烘托了皖南事变重建军部的陈列主题,更为重要的是观众通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理解了新四军的崎岖与艰难的历程。
2、精心组织,编写藏品解说词。解说词,是对展览、历史文物、影视作品的影像、摄影图片、名胜古迹和生产实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2)它是通过解说员的讲解来感染观众,目的是使观众了解被解释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展示意义。然而,统一印发的讲解词,也带来了不少弊端,缺乏个性和针对性,观众听了索然无味。
不同藏品有着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经历,他们留给观众的也是不同的印象,这种印象就像是一个个无声的提问,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在这陈列?他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些提问就是观众在幻想中与藏品的交流,而讲解员要做的就是用生动精彩的文字将藏品背后的内容整理出来,再以有声的语言的方式表达,用“藏品讲话”来回答这些疑惑。一篇好的讲解词往往是一场成功讲解的一半,一位优秀的讲解员也必须有自己的讲解词,甚至是每一场讲解都必须有自己不同版本的讲解词,这样即使同一个观众,多次来馆参观,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笔者在工作中多次讲解一辆“满”牌自行车,这是由新四军缴获的,后分配给新四军民运干部李春华使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86年捐赠到纪念馆。就这段经历,笔者进行了组织:各位观众,这辆自行车是1931年由东北“满铁株式会社”制造的,说起“满”牌,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占我国东北的日寇,炮制的伪“满洲国”的一个满铁公司生产的产品。这辆自行车跟随着日军的侵华步伐,来到了华东地区。1943年,在战场上被我新四军缴获,因工作需要,上级把自行车分配给新四军女战士李春华使用。李春华用这辆车传递命令情报,为部队驮运给养,甚至运送伤员,李春华同志极其爱惜它,把它看成“无声的战友”,而这位“无声的战友”伴随着她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的岁月,伴随着她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又伴随她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1986年,李春华同志把伴随了数十年人生岁月的“无声战友”捐赠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想通过这部自行车向人们述说抗日战争那令人难忘的岁月。从此,纪念馆中多了这件珍贵藏品……这段讲解词不仅感染了观众,也使得自行车的故事广为流传,多家媒体进行报道,成为纪念馆参观的一个亮点藏品。
3、切合时宜,选择藏品因人施讲。2008年以来,国家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实施免费开放,如潮的观众涌进了革命纪念馆,他们当中,有抗战老兵、有红色后代、有旅行团队、有零星散客、有政府机关团体、也有院校学生……参观对象不同、参观需求也不尽相同,而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内容丰厚、文物众多,那么在因人施讲的同时,选择合适的藏品介绍会在讲解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新四军纪念馆为例,每年接待众多党员学习团体,走进纪念馆,他们的参观目的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牢固党员宗旨。1942年到1945年,全党曾深入开展整风学习运动,在历时四年的学习中,新四军的整风运动开展的比较出色。2007年,新四军纪念馆征集到一本由新四军老同志、开国少将罗有荣子女捐赠的一本整风笔记,翔实的记载了新四军三师整风学习的情况,这为研究党史军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为我们讲解提供了珍贵素材,新四军整风学习的教材和罗有荣记录的整风笔记就成为了党员学习团体讲解中重点介绍的文物。众多的观众在藏品前伫立、端详,他们由衷感慨当年新四军干部学习的认真和严谨,是今天新党员的优秀的榜样。
在重大纪念日、节日或主题活动中,笔者的藏品讲解体会是:“清明”突出烈士事迹和藏品故事;主题教育活动,突出笔记、书信等文物;而“七一”、“十一”则突出叶挺、陈毅诗词,强化观众理想信念的教育……所有这些,在实际讲解工作运用中,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观众的赞誉。
三、积极探索用“藏品说话”的新途径
为了更好的发挥“藏品说话”的功能,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藏品宣讲工作的创新,使革命纪念馆藏品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1、举办专题馆藏藏品展览。为了让更多的的藏品不在沉睡库房,进一步丰富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不断适应免费开放后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历史、了解藏品,很多专题藏品展纷纷举办。在讲解文物展的过程中,笔者感受与日常阵地讲解不同的是,阵地讲解强调版面内容与文物的相互补充和配合;专题文物展则是以藏品为主体,通过藏品背后不同寻常的经历展示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大量的藏品凝驻了历史,它们见证的烽火岁月通过他们得以再现,用“藏品说话”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体现。
2、讲解馆藏藏品小故事。文化服务于大众,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藏品编成5分钟的小故事,无论在社区、在学校、在军营、带上一张图片或打上一张幻灯片,就可进行藏品的宣讲。这种形式简单可行,深受观众喜爱,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很多馆藏藏品在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为更多人所了解,如湖南韶山纪念馆的“毛泽东的‘百衲衣’”、延安纪念馆的“延安小纺车”、淮海战役纪念馆“刻着88个地名的小竹竿”、新四军纪念馆的“一辆伪‘满’自行车的传奇故事”等。
3、创新讲解馆藏藏品。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革命文物讲解的创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创新,主要指在讲解词上下功夫,讲解词要有新意,能够吸引观众。二是形式上的创新。在文物讲解过程中,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可邀请观众互动,让观众真实的感受文物。也可借鉴快板、歌曲等艺术形式宣讲文物,
总之,用“藏品说话”,不仅是革命性纪念馆展陈工作中的重要理念,更是讲解工作中的重要实践和探索,相信愈来愈多的人,在工作实践中,会更加理解体会用“藏品说话”的深刻含义,并自觉的加以运用,使得革命纪念馆藏品的作用日益显现,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我们的讲解工作,才能得到社会各届的真正意义上认可和赞誉。
[1]2008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
[2]《解说的职业艺术》杨小东文物出版社
戚华屏,文博馆员,盐城市三八红旗手,2005年度盐城市最佳讲解员,从事革命纪念馆宣教工作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