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

2015-07-10安丽荣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姑姑异化政策

安丽荣

(1.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2.伊犁师范学院文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人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

安丽荣1,2

(1.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2.伊犁师范学院文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本文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和之后两段来分析姑姑的形象,两段的姑姑都被异化了,前者是天使后者是魔鬼。同样的人却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的野蛮和疯狂。在人口和资源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得不这样。

人;异化;姑姑;悲剧

莫言的《蛙》这部长篇小说通过书信和剧本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赤脚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一位既让人爱又让人恨,令人同情的姑姑形象常会浮现于面前。姑姑的一生,我们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前后的姑姑所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之前是为村里人接生孩子,后者是坚决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禁止村里人生孩子,从根本上来说,姑姑的工作性质都是一样的---为党而工作。当然前后并不存在必然的鸿沟,从姑姑的一生来看是连续的。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姑姑的所作所为是为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服务的,姑姑和父老乡亲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这时的姑姑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剧式人物。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姑姑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决执行者,这和当地村民的价值判断是背道而驰的,姑姑认为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杜绝超生是有价值的,而村民们认为生个儿子才是有意义的。于是姑姑遭到群众的痛恨,甚至亲人的背叛,这时的姑姑是个悲剧式人物。整体来看,姑姑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下面就将这两部分分别加以论述。

天使的姑姑:在高密东北乡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的姑姑正如书中所记录的:“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一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姑姑就这样为乡里人接生,从十七岁开始,经历不凡,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她是高密东北乡影响巨大、众人仰慕的重要人物,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被人尊敬的感情。姑姑很能干,无数婴儿都经过姑姑的手来到这个人世,姑姑被神化了,是活菩萨,是送子娘娘,是人们心目中的天使。很多光环都罩在了姑姑的头上,有人甚至相信姑姑能决定生男生女呢。天使的姑姑是被大家高看的根正苗红的党的工作者。“社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好时期,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们吃得饱、穿得暖,心情愉快,妇女们争先恐后地怀孕、生产。”姑姑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为党工作就是为高密东北乡的人们工作,人们感激她,她也沉浸在这种被尊崇和尊敬的氛围里。姑姑才十七岁就去为乡里人接生,可以说她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一种朦胧的社会责任感驱使她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忙碌着。她非常具有爱心,在接生牛崽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姑姑的大胆、心细。姑姑具有我们普通人的情感,那就是对新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爱情在这一时期也暂时顺利,作品中的“我”——一个重要的角色、剧作家小蝌蚪常常因为开飞机的未来的姑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送姑姑英纳格手表的空军飞行员—王小倜,这个具有小资色彩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和姑姑不是一条道上的人,注定了他和姑姑的爱情就是悲剧。据说他是由于迷上了声音娇媚、富有磁性的“夜空玫瑰”而叛逃到台湾,后来由于他姑姑还受到了留党察看的处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面的、立体的,书中对她的初恋没有涉及,她和王小倜之间有没有爱情,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似乎姑姑就是为党工作的工作狂,致使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所以她在后来的血书中写道:我恨王小倜。这时的姑姑没有爱情,对王小倜只有恨,因为她自己曾经说过,我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可谓真正把自己嫁给了党。没有自己的爱情。亲情、友情、爱情在姑姑的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亲情,小说更多地写到她对工作的热爱,近乎一种疯狂的热爱,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体会到满足,体会到幸福,体会到存在。在姑姑心目中为党工作就是天,天高于一切。这同时也为她悲剧式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魔鬼的姑姑:作者在反思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把笔墨放在姑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是疯狂和野蛮的,结果也是令人发指的。这时的姑姑令人痛恨,是刽子手,是魔鬼,杀死了很多无辜的母亲和婴儿。中国为什么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下是我们找到的证据:

人口太多或太少对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发生一些不良的结果。人口学者有人口适中点的理论,也就指这社会结构完整和效率的配合。人口适中点是以整个社区的人口为对象而说的,似乎是一个理论问题,其实,当人口离开适中点时,在社区中生活的人所受到的不良结果就会表现在继替过程中,子息太多或太少的的困难中。在一个生产固定的社区里,子息太多,立刻会发生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生活资源的问题。抚育本来就包括了给予后来者足以独立负责生活的社会地位和财产的责任。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能容许负有抚育责任的人不能完成他们的任务。若是有一个社区,进入社区的许多分子大部得不到他们足以独立负责生活的条件时,这个社区必然不能安定。它不是入于扰动不安,就必须改变社会结构,或扩大资源。换言之,社会多少要保证每个为父母的人不致因子女的长成而发愁。若发愁的话,那就表示这社会的结构还没有达到可以安定的程度。

从人口和社会结构的调试上看,以人口去迁就社会结构比以社会结构去迁就人口更方便。因之,一个不在经济膨胀过程中的社区,多少总是在人口控制上下一点功夫的。[1]

这些足以证明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农民为什么总想超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呢?在农村,尤其在中国的农村,机械化程度较低,男性劳动力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这是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仍占主导地位。主客观原因使高密东北乡的农民铤而走险,违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总想生个男孩,和姑姑们进行了长期的“游击战”。但是在姑姑们执行的过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又显示了某种荒谬和非理性。作为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姑姑就是在计划生育到来时,让男人结扎,让已经怀孕的妇女流产,到处都是血淋淋的,链轨拖拉机、钢丝绳,加大马力的声音,拉倒大树,准备点火烧房,姑姑的侄媳妇王仁美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的死,张拳老婆的死,侏儒王胆的死,一幕幕惨剧对每一位读者来说都是相当震撼的。“游击队”的英雄们都战败在姑姑的手下。这时的姑姑显示了经验丰富和老练,姑姑的所作所为与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反,期待姑姑不要找到那些“游击战士”,期待那些挺着肚子的孕妇和尚未出生的婴儿平安。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无论这些“战士”躲到哪里,姑姑都能找到,就连那个看上小狮子的帮凶也在帮姑姑。正如她的侄媳妇王仁美说的:姑姑是共产党的忠实“走狗”,党指向哪里,她就咬向哪里……真正做到了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决不让一个漏网。这与人道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当人伦情理与国家意志发生矛盾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小说中充分得以体现。

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被异化了,异化后的姑姑只有工作,变得冷漠、无情、铁面无私,就连自己的亲侄子小蝌蚪也不会放过。在这个过程中姑姑到晚年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的各种野蛮行为,没有过反思,只是觉得自己手上戕害了许多小生命。到了晚年姑姑通过郝大手的手把以前她引流过的那些婴儿,一一再现出来;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

晚年的姑姑并没有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深深的忏悔中。通过姑姑为小狮子听诊的时候,那个神态,似乎小狮子真的怀孕了,分明在欺骗自己,也许在姑姑的潜意识里希望人人都能怀孕生子。

姑姑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最后,我想说说该小说的两种形式,书信和剧本的形式,剧本的形式固然增大了文章的表现空间,但是我读完后总有一种突兀的感觉。

参考书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P200

[2]马丁·海德格尔[德]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P143

猜你喜欢

姑姑异化政策
政策
政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爱漂亮的姑姑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春姑姑走啦
助企政策
政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