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随笔
2015-07-09王永奎
王永奎
雅号:南极渔人,《海派赏石》杂志副主编,自嘲“孤独的思想者”。致力于艺术回归石界,相关论文累计30余篇。认为赏石和宇宙人生观有着同等的哲理。退休前供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曾涉足国家南极考工作。
《悟道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艺术也是有禅意的,赏石之道需要去悟,也需要去辩。三月初收刘弟寄来的新三期《中华奇石》。阅后也似乎嗅到赏石艺术之道春的气息。
石界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壶永远煮不开的水,怪异得很。不该热时热,不该凉时凉。去年兴冲冲撰成的拙稿《纠决定论的赏石观,正奇石艺术之金身》(刊于《中华奇石》2014年5月)。似乎也未引起正反两方面的反应。我总以为是我的文章遭编辑打了“补丁”(即有修改),故而观点的鲜明性打了折扣的缘故。当看了新三期杂志后,才打消了我对石界现状的原判断,并非想象中的毫无生气,也涌动着春的气息。就让我们同去嗅一嗅这气息吧!
一期中的视点:
马平川——《文人赏石的孤独感》:“人不读庄子,不可与论石。因其不知石之孤独之大美也。”我想此感悟也许主要出自于庄子的《逍遥游》篇。我同样陶醉于中国古典老庄美学的哲思中。此时却引起我更多的联想:逍遥篇中的美学思想,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元素是相通的。比如艺术的非公利性,即犹如篇中惠施的那棵谓之“樗”的大树,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所以才能成全“不夭斤斧”(而我们赏石艺术的遭遇,无时不受到怀揣绳墨者的算计和伤害),才能供人“逍遥乎寝卧其下”,获得审美的愉悦。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进入一种“无为而尊”的“天之道”,而非“有为而累的”“人之道”。不能不说是对康德的自由审美之路的比肩甚至是超越。
杨靖——《他看得懂,你看不懂》:“石头有终极的解读吗?大约没有吧!”真切地回答着赏石是何物的哲理思考以及科学和艺术所属范畴不同的区别。亦即我所表达的:赏石艺术是赏石人心灵的万花筒,稍一转动就是一幅美丽异样的图画。
二期中的视点:
温庆博——《美和形式美及用现代绘画艺术引领画面石赏玩》,杨靖——《第三个十年,艺术的时代能否到来》。这二则都关注赏石皈依艺术的脚步。用我的说法即是摆脱“决定论”的赏石观,重塑艺术之金身。
张华——《喜忧参半新常态》,是一位艺术专业人士对石界和外部世界的文化视野。当然有着不一样和振聋发聩的作用。
不说别的,就说“美学”,一词也是在上世纪初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尼采说“你们的光荣不是你们从何处而来而是你们向何处去。”
再阅十年前赏石前辈春成溪水的撰文《日本石界的现状》,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在用“决定论”的赏石观来看待和取笑人家“艺术论”的赏石观,所以处处呈现着南辕北辙。比如春成老文中介绍“1988年《爱石之友》第7次调查,爱石协会发展为427个。但在爱石群中有一些是凑热闹、赶时髦的,这部分人不久就离开了爱石队伍,1975年左右就退出了很多,这样一来爱石界倒安定了,许多人能静下来专心于雅石趣味的研究”。又如“在日本从古至今没有雅石的商业街”,“大部分的爱石会与政府没有关系,独立组织各项活动”,“石展大都不进行评分评奖,因为石展不是比赛会,而是请观众欣赏的文娱活动”,“展销会这种形式在日本也完全没有”,“也完全没有正式的拍卖”。这也引发出又一个新视点,即:
马平川——《新文人赏石时代的到来》:“依靠贪官和土豪来玩赏石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其实需要思考的还要多得多。因为还真的不好说,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呢!归根到一点,这就如古人所言:“面向东方,何以见得西墙”了。
三期中的视点:
杨靖——《寻找陌生感》,赵德奇——《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其实上述二者所要表述的也许都是“形式表现在审美中地位”的思考。对以上文本我一口气反复拜读了多遍,似乎有了点感悟:一个拘泥,一个灵秀。这个又为那个的文本作了展示性的表达。所以我预感着这回石界艺术的春天确实应该来了。不过伴随而至的将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得多的一场石界美学启蒙运动。
这是一场学术层面真正切实“接地气”的探讨。我也尝试对其进行如下的预判和期待:
一、沾染“决定论”习气者其受教育面和进步面会更多更大;而“艺术论”素养较高者则更有探讨进程的掌控权和话语影响力。
二、掌握探讨评判的视野制高点是存在着的(它不是一种知识、不是概念,也不是规定和标准,更不是体制性的职位和权势),正是浸透着人类智慧积淀的一部哲学、美学史。以鄙人实用主义的窥孔之见,它的最简便接触还是有好读本的。这就是波兰美学家塔达基维奇《六种观念的历史:一篇有关美学的论文》(中译本名也有为《西方美学概念史》),另一本就是英国哲学家、美学家鲍桑葵的《美学史》。一切关心石界美学修养提高的石友们,有条件的都可以去抽空读一读这两本书。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赏石艺术人生,也可以减少你在艺术思辨中的失误。你的言行也将更合艺术的节拍(在这里我要再三强调,这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思辨中的获得,康德的言语叫做:“判断力”)。
三、目前探讨的进行式已经启动,这就是从同城兄弟赵德奇先生的文本开始。我却把关注的目光转投第三期第130页台湾林英男先生的撰文《宇宙结构:挖掘石头的艺术》。尽管通篇中并未提及“形式” 两字,但不正是在彰显“形式表现是审美的本质” 吗?只是委屈怠慢了林先生,国内石界的现状对林先生的曲高毕竟还只能是和寡。上述作品中关键情感的诠释亮点是,把现代主义流派的至上主义鼻祖马列维奇的代表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块”置于了更大的黑色方块之中。由此加重的叠加联想又能打动引发多少石友的共鸣呢?但我还是要为林先生加油鼓劲,因为石界“曲高和众”的局面也一定会来临。大学生在为小学生开班上课,至少我愿意去听。
最后,讨论一开始,争辩双方(或是多方)互打“补丁”(观点的“针尖对麦芒”)这一定是免不了的,对此我也很期待。因为奇石又被称之为“雅石”,我期待这种讨论的雅致和宜人的氛围呈现。最终是石界进步的呈现,赏石艺术“金身”的呈现。前几天我和一位知己聊天时谈及:“打补丁” 很好呀!补丁打在牛仔裤上叫“时尚”。补丁打在哔叽毛料裤上叫“瞎珍惜”,因为实在“穿不出”。你们说是否有理和有趣?
注:引用别尔嘉耶夫所言:“美不属于决定论的世界,它脱出这个世界而自由地呼吸。”泛指艺术和审美不属于认识论和工具理性所涵盖的概念性、他律性、逻辑演绎的线性对应性和功利性特征。艺术和审美有别于科学认识论的范畴。而当今赏石理论的构建,特别是赏石标准的文本化有悖于艺术和审美的主旨。故而泛指这类现象是“决定论”的赏石观。其对立面就是“艺术论”的赏石观。即艺术和审美是人类情感心灵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