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十年:艺术的时代能否到来
2015-07-09杨靖
杨靖
如何探索自身的规律,建立当代奇石独立的完整的审美体系,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当代赏石的发展,到现在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赏石市场体系的建立,也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总结石界的前二十几年,我们发现市场的发展、赏玩风尚和潮流的走向,基本上都是靠资源推动的。什么石种集中开发,大量出现,便成为市场的主流,甚至一些所谓赏石理论的建立,都依赖于石种的出现、更新和变化。
第一个十年:浮丽时代
第一个十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是以红水河石为主力石种的时代。说婉转一点,叫做“华丽时代”,如果直接一点,我会把它叫做“浮丽时代”。以大化、彩陶等光鲜亮丽的石头为代表的主力石种,影响了整整十几年的市场,也影响了整个石界的审美方向。这十几年,最成功的是柳州的市场,柳州的石友。他们的成功,我认为是掌握了这一时期赏玩的话语权,他们把这个时期的审美取向阐释成所谓的“宝气”。这个“宝气”,左右了中国当代赏石相当长的时间,影响直到现在还在持续。
这恰恰符合当时国家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状态。中国人刚富起来,大家普遍喜欢这种富丽堂皇的东西。用今天流行的一个词,就叫“土豪”。以大化石为代表的红水河石的出现和风靡,不仅是市场上的垄断,同时也是审美上的垄断。
我想说的是,什么才最终能经历时间的检验,留存下来,可能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时候我和石友交流,现在我们石界存在一个误区,高价的石头就是名石,就被认为是好石头,又会被市场当做样板去模仿,去跟风。实际上,如果我们把整个的时间线放得更长一点,那么有些石头,恐怕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就像一个华丽又浮躁的时代终究会落幕一样。那么你要想一想,那个时候,你手里留下的是什么呢?
当然,柳州市场的影响力还在,红水河石的影响还在。今年展会,很多石友都到了柳州,大家更多的想去发现点什么,获取点什么,有些人抱着无限的期待。那么看完了,离开柳州时,得到的是什么呢?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要对第一个十年的思考。
第二个十年:趣味时代
第二个十年,是以戈壁小品尤其是小品组合为代表的时代,可能大家都有印象,2005年,左旗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展会,名家云集,掀起了左旗市场乃至戈壁石市场的一个高峰。加上最近几年石家庄展会,包括山西展会对戈壁石小品的推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玩家,比如我们杂志曾经讨论过的“陈老二现象”中的陈老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
我把2005至今的十年叫做“趣味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石友开始讲故事,不管是说民俗还是话家常,毕竟开始了一种主动的创作,这是比前一个时代进步的地方。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创作的优劣和艺术性的高低,它毕竟有了一种主动性在里面,有一种参与的热情。小品组合这几年基本上在石界产生了全民狂欢的一种局面,大家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但我觉得遗憾的是,我们不仅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还有小品组合创作上的“瓶颈”。
寻找象形的石头,然后组合起来讲故事,这种方式的局限已经显现得越来越明显。实际上我们曾经出现过一些相对比较有艺术性的创作。比如石兵先生在十年前的几组作品,单块的石头,象形度都不高,以一般石友的要求,可能都不够精彩。但我们看到把每块石头组合起来后,是非常“有意为之”的一种方式。这种简而化之,这种形式上的韵律感,形象上的变形夸张,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艺术创作的意味。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非常少见,包括创作者本人可能都没有有意识地进一步跟进和拓展。
现在小品组合在小手段上的花样很多,但创作本质上的开拓几乎没有,进入了一个“石头不够,木头来凑”的阶段。接下来,组合创作除了匠气的堆垒,我们在创作的空间和艺术表现力的开拓上,究竟该怎么走?
第三个十年:艺术的时代能否到来
红水河的“浮丽时代”,戈壁小品的“趣味时代”过去之后,第三个十年,我们要面临什么?要选择什么?这是我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的,因为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第三个十年其实已经到来了,我们用什么样的资源来支撑市场,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来玩石头,这是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这样一个很大、又很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传统石赏玩,现在许多有资源优势的地方都在重视,包括市场上,拍卖场上,真正能够受到业外人士认可的,目前也基本是传统石。可我个人的疑虑是,这些传统石不管在拍卖会上如何成功,其实也只是作为文玩的一个支系存在的,而不是作为赏石这样一个独立的门类被认可。所以,如何探索自身的规律,建立当代奇石独立的完整的审美体系,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这是我的理想”。但这个任务如此庞大和艰巨,不管强大的官员意志还是简单的民间热情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接下来的十年,我们这些人能完成吗?
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办法回答的。我只能举几个小例子。
一块画面石和达芬奇自画像的对比。你会发现它们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力是如此相似。但这种看画面石的方式,是和以前传统看画面石的方式不太一样的。黑白结合,高光,阴影,传统上不这么去看画面石。
第二个例子。右边是画面石,左边是我偶然在画廊看到的绘画作品,现代水墨,稍微有些吴冠中的味道。两者的表现形式多么相像!实际上和石头相比,这张画显得简单生涩得多。这就是自然杰作的艺术魅力。但是这种看石头的方式,也是和传统的“具象、主题”思维非常不同的。
第三,我收藏的一块烫画石。画廊的主人在我手机里看到这块石头,使劲儿把图片放大,他下意识地把石头上面的点状纹当成了传统绘画的题款。
举这几个例子,我想跟大家探讨,以后我们欣赏石头的时候,是否能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再比如,当代赏石,总是讲“形质色纹”几个要素。每一个要素真正好的标准是什么?有那么机械吗?有石友和我交流画面石的时候,说画面不错,可惜就是质地不好。那我能不能反过来说,大化石质地很好,可惜就是没有画面?——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特色,怎么能不顾石性去作机械的生搬硬套呢!再进一步说,难道只有玉化的质地是好的质地吗?古拙的呢?粗粝的呢?——全看你要表现什么。包括形、色、纹也是一样的。只有红的绿的这种鲜艳色彩是好的吗?宁静的色彩呢?灰暗的中间性的色彩呢?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去定义和认识。
今后十年的赏玩,我们是否从艺术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有一些进展,突破?
再说宣传推广。现在石界可能每年有数百个展会,也总有几个大型的展会。但我们这个展同样也只是热闹了内部,同样面临瓶颈问题。2013年9月,长江石友组织了一个儒家文化主题石展,在曲阜孔子文化节上展出。可能这个展在我们石界内部影响不是太大,但它是一个新的方向和方式,在石头圈外产生了影响。今后的石展能否和一些文化展,尤其是和一些艺术展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走出去的途径。
再说更具体的方式。我们石界有家居企业主办的展会。我曾和主办方建议过,以样板间的方式来展演石头,中式的,西式的,书房,客厅,让参观者真正看到石头放在生活中的样子。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达成。但我知道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北京一个石友做房产广告。他就把类似展望的那种不锈钢石头放进了样板间。我们是不是能多一些这样的途径和很“落地”的方式去创新?我们不要太钻在石头圈子里面,不要太局限于石头本身。
这是我的一些很不完整的想法。我说了,第三个十年已经来了,至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它会如何发展?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