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38例

2015-07-09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5年8期
关键词:血氨茵陈肝性

赵 容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肝性脑病(HE)俗称肝昏迷,是指急性、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期性肝硬化门体静脉分流,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神经异常,如性格、行为异常、烦躁,睡眠倒错,嗜睡,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主要涵盖下列6种学说:氨中毒学说、神经递质学说、胶质病学说、锰中毒学说、β-内啡肽诱导学说以及r-氨基丁酸/苯二氮复合体学说[1],氨中毒学说被认为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随着HE病情的加剧,EEG的异常程度越严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2]。

2011年1 月~2014年5月,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HE患者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6例为2011~2014年在我科住院患者,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6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6~9年;脑病最长时间96h,平均13h;其中肝硬变29例,慢性重型肝炎9例。对照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5~8年;其中肝硬变30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脑病最长时间87h,平均11h。治疗组肝性脑病Ⅱ期25例,Ⅲ期11例,Ⅳ期2例;对照组肝性脑病Ⅱ期20例,Ⅲ期16例,Ⅳ期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 (实用内科学)[1]中肝性脑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合并心、脑、肺、肾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精神病患者、近2周内出现消化道出血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患者。

治疗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休息、低蛋白饮食及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消化道出血与感染等,口服乳果糖注射液0.5~0.75g/(kg·d),保持每日大便2~3次;支链氨基酸(3AA)每日250~500mL,静脉滴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加门冬氨酸鸟氨酸20g静脉滴注,1d1次;5%或10%葡萄糖液250~500mL加乙酰谷酰胺1g静脉滴注,1d1~2次,肝昏迷纠正后可维持2~3d。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为4型,若见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烦渴引饮,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大为热毒炽盛证。治疗以清热解毒,泻火退黄为法,方用茵陈蒿汤和黄连解毒汤或应用清瘟败毒饮加味:苦味叶下珠、败酱草、野菊花各30g,黄芩、黄连、车前草各10g,茵陈150g,蒲公英60g,连翘20g,栀子12g,淡竹叶5g。若见深黄如金,高热昏妄,或神志恍惚,舌红绛,脉弦数为热毒内陷证,治疗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为法,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丹皮、连翘、石决明、蒲公英、野菊花各30g,栀子、钩藤各15g,羚羊角、黄连各10g,茵陈120g,大黄20g,水煎灌肠,1d2次。若见黄疸深而颜色不甚鲜明,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恶心呕吐,腹胀身热不扬,喉中痰鸣,舌苔白腻或黄垢,舌质暗红,脉沉或濡为痰浊蒙窍证,治疗化湿泄热,泄浊开窍为法,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菖蒲、藿香、白蔻仁、厚朴各15g,茵陈60g,丹参30g,郁金12g,清半夏10g。若见神识昏蒙,身目黄染,黄色暗滞,或入夜身热,口干欲饮,饮水不多,皮肤赤丝朱缕,或朱砂掌,舌暗或有瘀斑,脉弦证为痰热上扰型,治疗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为法。方用茵陈四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茵陈、赤芍、炒麦芽各30g,茯苓、泽泻、炒白术、生地、地骨皮各15g,桃仁、当归、陈皮各10g,红花5g。

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组成:蒲公英、野菊花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生大黄10g,水煎200mL,100mL保留高位灌肠,1d1次,7d为1疗程。

疗效标准 观察患者精神意识、扑翼样震颤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氨,脑电图变化。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脑电图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脑电图改善判定标准[3]1级无明显异常,2级出现异常的慢θ波,3级出现明显异常的慢θ波和三相慢波,4级出现Δ波,治疗后改善Ⅰ级即为有效。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电图比较 见表1,治疗组脑电图改善率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患者脑电图改善率比较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精神意识、扑翼样震颤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NH3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氨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表3。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见表±s)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见表±s)

注: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组 别 n 清醒时间(h) 扑翼样振颤消失时间(对照组h)38 16.4±1.7 7.6±1.8治疗组 38 11.5±1.2Δ 5.3±1.9Δ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氨水平变化见表±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氨水平变化见表±s)

注:与治疗前比较ΔP<0.05

组 别 时间7d 15d对照组 治疗前162.9±32.8 72.8±16.9(n=38) 治疗后 93.8±16.4 71.5±15.3Δ治疗组 治疗前 163.7±39.3 51.6±14.2(n=38) 治疗后 91.5±15.9Δ 50.3±12.8Δ

讨 论 中医药无肝昏迷这一术语,而在教科书中列入《昏迷》篇,其含义是指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病证。文献中有“不省人事”、“不知与人言”、“昏蒙”、“昏不知人”、“神昏”等,而在时行热病、中风、痰证、疫毒痢、鼓胀等发病的不同阶段,均可出现昏迷,特别是“黄疸”中的“急黄”、“瘟黄”中表现的热毒炽盛完全相同。

本病病位以心、脑受累为主,而病变涉及到肝肾;多由痰湿、痰浊、痰热蒙蔽心窍,心神失用而引发昏迷。病机多为痰阻血瘀,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肝风内动,上蒙心窍。陕西名老中医支军宏主任医师根据临床辨证,分热毒炽盛、热结胃肠、痰浊蒙蔽、痰热上扰4型,分别用茵陈蒿汤和黄连解毒汤或应用清瘟败毒饮加味以清热解毒,泻火退黄;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用菖蒲郁金汤加减以化湿泄热,泄浊开窍;用茵陈四苓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明朝著名医家李梴《医学入门·脏腑》。其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故临床同时采用高位灌肠液保留灌肠。应用取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具有缓泻,抑制氨的吸收,促进排泄,减少内毒素血症的吸收;金银花、连翘均清热解毒,具有消除内毒素血症的作用[4]。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大黄能够迅速降低尿素氮水平,减少NH4的肠道重吸收[5-6]。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中药内外合治HE能显著缩短患者清醒时间、有效降低HN3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将肝性脑病的整体有效率提高至82.3%;优于对照组65.7%,经过临床观察,使用该方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扑翼样震颤症状、缩短苏醒时间,并在血氨、脑电图等监测指标上也有明显的改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观察中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1]Chi,Tang YF,Yao TJ,et al.The use of single-agent sorafenib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ed hepatocelluar careinoma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Child-Pugh B live cirrhosi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fficacy,safety,and survival benefits[J].Cancer,2012,118:5293-5301.

[2]高 妙,魏伦收,汪国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2014,22(31):4840-4843.

[3]倪 瑛.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547.

[4]沈丕安.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8.

[5]张斯时.大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12-14.

[6]郑素平,万莉红,周黎明.大黄素抗炎作用及对急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4):175-177.

猜你喜欢

血氨茵陈肝性
春来茵陈最为鲜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瑞甘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研究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