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现代畜牧业建设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的“双赢”
2015-07-09于康震农业部
于康震(农业部)
努力实现现代畜牧业建设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的“双赢”
于康震
(农业部)
要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工作摆在现代畜牧业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
长期以来,畜牧业加快发展,对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改善营养膳食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畜产品市场供给基本得到保障之后,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地区甚至触目惊心,生产问题解决了,环境问题出现了。随着畜禽养殖总量和养殖场(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污的产生量不断增加。据行业统计,2014年规模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049万吨和58万吨,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45%和25%,占农业源排污总量的95%和76%。
当前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这种局面若不彻底加以改变,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就将动摇。因此,必须举全行业之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
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应把握好几个重点问题
近年来,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解决畜禽粪污处理问题,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始终坚持保供给、保生态的根本任务不动摇。保障肉蛋奶等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来一段时期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畜牧业保供给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方向不能改变,保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调不能偏离。要准确、科学把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的力度和节奏,畜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但更不能片面强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超越现阶段畜牧业发展实际,提出过高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影响畜产品供给。目前,个别地区片面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简单限制甚至禁止畜牧业发展,畜禽养殖量大幅下滑,猪肉等主要畜产品自给率显著下降,应当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那些作为生猪主产区和调出区的水网地区,承担着主要大中城市的猪肉供给任务。针对水网地区的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并重、环境优先的基本思路,工作中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据了解,有的地方生猪养殖快速萎缩,总量调减超过50%。对这些环境敏感区域,划定禁养区,调减养殖规模,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简单化,更不能一禁了之、一减了之,还要科学规划重点发展区域,确保畜产品自给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第二,要始终坚持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根本出路不动摇。畜禽粪污不同于工业污染物,是可降解、可利用的宝贵资源,不能简单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思路和方法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实践表明,一些大型养殖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按工业化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期望实现达标排放,最后因投入和运行成本太高,最终不得不放弃。目前,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低与土壤有机质持续下降并存,养殖有肥料,种植有需求,要把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作为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难题的重要手段,努力打通畜禽粪污还田利用通道,促进粪污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第三,要始终坚持扶持引导、疏堵结合的政策导向不动摇。我国畜禽规模养殖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有实力、有条件,中小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能力不足,改造升级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总体看,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迫切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保护其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一禁了之、一关了之。
第四,要始终坚持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工作方法不动摇。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针对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开展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养殖污染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畜禽粪污处理有效模式、实用技术和体制机制。
努力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畜牧业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畜禽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总体部署,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为基本要求,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畜禽养殖。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力争2020年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畜禽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为此,要全力以赴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根据消费需求变化,推进畜产品结构调整。其次,要根据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推进生猪区域布局调整。第三,要根据饲草料需求,推进粮饲结构调整。
二是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水平在现有“量增”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飞跃,在发展内涵上体现“四个”(即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更加注重。
三是探索改进养殖工艺和粪污处理技术。围绕源头减量,重点是支持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推广干清粪方式和节水工艺,推进畜禽清洁养殖,实行固液分离、雨污分离,最大限度减少粪污特别是污水产生量,降低后端粪污综合利用难度。围绕过程控制,重点是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加快研发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技术,全面总结提炼投资少、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围绕末端循环利用,重点是加强典型示范,提高有机肥使用的积极性,推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同时积极探索养殖废水深度处理、安全回用技术,节约养殖用水量。
四是加强试点示范引领。要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场辐射引领作用。继续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积极争取扩大项目实施区域,围绕生猪、奶牛等主要畜种,加强典型示范引导,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的商业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
五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今后一段时期,政策支持要从单纯注重产量增长向生产生态并重转变,突出稳定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两个主攻方向。一方面,要加大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规模养殖场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努力构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政策框架体系。探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手段,支持养殖场(户)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以水网地区畜禽养殖密集区为重点,积极探索采取PPP模式,建立专业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粪污综合利用。加大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的设施化水平。要推动建立有机肥生产和使用补贴制度,激励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
六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要加强部门合作。二要加强技术指导。三要加强舆论引导。
(摘编自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污综合利用现场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