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县域教师培训“四环四步”质量管理体系

2015-07-08白卫香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县域校本计划

白卫香

当前,随着教师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教师培训由量的需求上升到了质的提高。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密切关注的重点与焦点。县域教师培训质量关系着全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提升县域教师培训项目、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在内的培训质量,我们构建了基于PDCA理论的县域教师培训“四环四步”质量管理体系,以此促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的特色发展,满足县域教师培训需求,为教育行政部门、县域培训机构及各校提供现实参考和建议,更能为县域教育“优质发展”“均衡发展”提供教师资源保障。

一、PDCA理论分析

(一)PDCA理论的内容

1954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了著名的PDCA循环法,因而PDCA循环法又被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法包括P、D、C、A四个阶段,P指Plan(计划),D指Do(执行),C指Check(检查),A指Action(处理),P—D—C—A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要发现并解决问题,下一循环要针对上一循环发现的问题重新制订或修改计划;通过反复循环,使质量管理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事实上,PDCA循环理论的内涵就是提高管理质量的循环过程。

PDCA循环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包含了4个阶段、8个步骤,如图1所示。

计划(plan)阶段。该阶段分为4个步骤,即分析质量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引起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应用质量管理分析方法,找出影响管理质量的主因;分析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执行(do)阶段。执行已经制订的计划,检验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计划实施的稳定性。

检查(check)阶段。根据计划要求,检查执行效果;与计划目标进行对比,找出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处理(action)阶段。分析、总结前3个阶段,如果计划不合理,就重新制订计划进入新的循环;如果执行与计划之间存在偏差,就制订纠偏措施,通过新的循环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PDCA理论的特点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如图2所示。

(2)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如图3所示。

二、基于PDCA理论构建县域教师培训“四环四步”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四环”质量管理体系

基于PDCA循环理论,构建县域培训“四环四步”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内涵是:县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县域总体培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大循环,大循环内包含县级培训质量管理小循环、各类学校校本培训质量管理小循环、外出培训质量管理小循环,每个循环均包括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等4步,如图4所示:

(二)设计大循环的4个步骤

在统筹大循环4步质量管理循环中,我们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4步建立相应的培训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分层负责,同时逐步建立了从教育局到教师进修学院和中小学校的层级培训质量监控管理网络(如图5),并起到对其他三个小循环的统筹兼顾作用。

计划阶段分为4个步骤,即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信息分析,得到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培训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培训师资组成需要挖掘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与理论化、未考虑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等。经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主要是:培训机构培训组织者配备中,学科专业教师名额分配严重不均,导致部分项目的开发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培训实践工作中,聘请教育专家、学者、优秀骨干教师等来讲学指导比较困难,平时的培训还是以本土专家为主,但县域教师培训机构缺乏自身的培训师资;等等。针对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采用“理论+实践+反思”的培训方式;建立培训专家资源库,根据专家特长与本县需求设置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

县教育局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中心领导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执行效果。处理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它是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一个培训项目的结束并不等于培训工作的结束,处理阶段是对前三个阶段的总结、反思与分析,是促使培训工作不断深入的又一良机。如果发现执行与计划之间存在偏差,找出原因,就制订纠偏措施,重新制订计划进入新的循环,通过新的循环解决出现的教师培训问题。如每学期召开学校分管师干训工作的领导及管理员会议,总结布置选课和审核相关工作,平时通过QQ群、微信等途径作重点指导。

三、构建县域教师培训“四环四步”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县域培训的“四环四步”质量管理小循环

1.计划阶段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分析县域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县域5年培训规划研发培训项目,并成立项目研发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教育局师干训领导小组成员、学院4位管理干部和师干训处成员。成立培训方案研发小组和培训方案审核小组。方案研发小组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等。方案审核小组成员包括:专家、教育局领导、教研中心与教师进修学院领导等。在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培训方案,并开展培训方案论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完善培训方案。

2.执行和检查阶段

首先,以学期为单位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规范项目具体操作流程,明确具体职责,顺利执行已经制订的培训计划。其次,抓培训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为加强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工作,制订项目负责人工作流程图。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及跨学段都有专人负责的学段负责制,协助项目负责人落实各项工作。

3.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实施培训情况反馈制。定期召开项目负责人工作例会,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把对参训人员和部分学校领导座谈后获得的意见、建议等反馈给各项目负责人,对评价好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与推广;对于反响不好的项目进行修改,制定出整改方案,在下一循环的培训中加以改进与完善。如在2013年的培训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岗位教师的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于是,我们就在2014年重点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层分类地开展了三支队伍的培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增加了见习教师岗前多角色体验式培训,以期新教师更快适应教师角色,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以“个性化培养”和“双导师制”方式,开展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培训工作;以“分类分岗”为途径探索干部队伍培训,对校级正职、校级副职和中层干部实施分期、分类、分岗的挂职培训,帮助干部提升岗位实际工作能力。

再如,针对一线教师更需要实践的操作技能提升的需求,我们打造了基于教学现场的专项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如针对高中英语教师的24学时培训项目制定了2014年高中英语学科教师微课制作、PPT艺术设计与精华技巧24学时专项技能培训方案。通过专家引领、优秀作品示范,全体参训教师在三天培训中结合理论知识,在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有关PPT制作的很多问题在现场得到了及时反馈矫正,大多数学员都能制作出自己的教学微视频作品。

(二)构建校本培训的四步质量管理小循环

1.计划阶段

基于校本培训在教师、校长心目中的较高认可度,我们还制订了校本培训管理者培训计划,尤其是加强对新上任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员的专门培训;设计《中小学校本研训评价自评表》,调查教师需求,分析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主要有:学校规模偏小、缺乏引领教师、方式内容缺新意、过于流于形式等;指导学校制订新的年度校本培训计划及申报项目,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对计划与项目予以审核。

2.执行和检查阶段

按计划培训各类学校的校本培训管理者,尤其是对新上任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员。实施“校本研训分片蹲点负责制”和随堂听课、随机抽查制。对校本培训项目进行随机抽查执行情况,各蹲点负责根据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安排,深入学校,通过随堂听课、发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本研训过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查看档案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阶段性调研。同时,每年进行校本研训年度考核评比活动,评选出县域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3.处理阶段

总结分析校本培训前三个阶段,发现某些学校由于规模小导致校本培训经费不够,邀请专家受限,教师培训受影响比较明显。教师进修学院通过“学习共同体”等培训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学校的经费问题。加大对基层各校对于培训经费利益最大化的使用指导,同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各校校本项目培训经费的投入。

每年进行校本研训年度考核与评比,表彰先进,推广先进理念与经验。对问题突出的学校或主动提出改进的学校进行专题研讨,调整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与项目设置。

(三)构建外出培训的四步质量管理小循环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县域外的培训项目的效果。学校按月统计教师外出培训情况,了解培训质量。根据基层学校反馈回来的问卷调查结果,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对全县所有学校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将培训项目受欢迎度及存在问题再反馈给学校,作为教师选课和学校审核的参考依据。

基于戴明博士PDCA循环法建立的“四环四步”县域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推广在制订教师培训规划与计划、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培训环节中的先进经验,同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为提升县域教师培训质量提供参考体系。

猜你喜欢

县域校本计划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