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档案工作创新之管见
2015-07-08邓伟
邓伟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一项重要事业。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性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为标志,基层档案工作也进入到了一种新常态。基层档案工作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究竟该如何适应新常态?从现实看,我们认为,唯有全面整体创新才是出路。其创新,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机制。
一、更新观念
所谓更新观念,就档案工作而言,其实就是要解决好“价值观”的问题,要彻底地从档案工作无“为”、无“位”、无“味”的误区中走出。要使档案工作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本地区的中心工作服务,我们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思路,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使档案工作走出现行的圈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档案工作才能有活力,有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真正造福于社会。
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有位”,什么叫“有味”呢?首先我们要从新的观念上认识到:“有为”——就是要求档案工作者能够做出成绩,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用强有力的事实去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位”——它实际上就是让社会认可的一种地位,那么,就要让我们的成果走向社会,体现价值,要使人觉得若离开我们的事业,很多历史便无从查考,成就便无人记载。“有味”——它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乐于其事的良好心态,是人在得到社会赞美、社会认同时的一种自我感受。“有为”、“有位”、“有味”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融洽,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有为”是“有位”的前提,“有位”是“有为”的必然,我们只要有所作为,就一定能够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而这种认同与赞美就会使我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当然就会感到“有味”,因而更进一步促使我们奋发有为,产生一种积极的工作效益,工作“有味”也就更能“有为”。既然如此,我们档案工作者何不自己去努力,何不从新的观念出发呢?比如,我们可以去思考,究竟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在哪里?既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档案工作定位为一项崇高事业,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事业”二字上大做文章?能不能把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效益?或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去积极走向社会?总之一句话,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并积极为档案工作的发展蓄能造势。时代迫切地需要我们有一个积极的活跃的超前的思想观念,紧随着时代的节拍、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各行各业的变化去大胆地思维,努力地追求。唯如此,我们的事业才会赢得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工作内容
档案工作内容的创新实际就是要求我们把档案编研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档案编研价值的最大化。
(一)档案编研要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实现档案编研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进行档案编研必须弄清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需要我们做些什么?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档案编研工作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提供服务的手段,忽略了其信息的传播功能,忽略了档案信息和本地区经济建设及各个时期主要工作的关系,所以编研工作不能紧扣主题,编研成果不能发挥作用,也就很难看到经济效益。作为几十年处于半封闭状态的档案工作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就必须转变陈腐的观念,拓宽思路,密切关注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寻找和发现档案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切入点、着力点,把编研工作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把编研工作从过去的埋头编研转变为编制多种档案的全社会服务。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透过现象去研究社会的本质,能够使档案工作者进一步准确理解把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实质,能够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档案工作者应当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政治鉴别力,对尘封的历史认真加以审视,加以宏观把握,分析整理,使我们的编研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拿出有价值、有份量的参考材料,供决策者参阅。
1.要结合历史题材档案,编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编研主题
我们党成立90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涵盖了大量重大的史实档案,通过整理和研究这些重大史实档案,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结合大跃进时期,新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开展一些让人冷静反思的档案课题研究,认真总结不良工作作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阻碍作用;可以根据“土地改革”历史档案的研究,挖掘出改革与社会环境的重大关系以及它与社会思想观念的关系,从而增强对改革的认识,帮助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理性的思维大胆地去改革创新;还可以开展对关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留下的珍贵档案研究,进一步理清计划与市场开放的辩证关系,给人们一些观念上的启迪。此外,还有许多能够揭示现实意义的历史档案,需要我们去作深层次的挖掘。
2.利用现行文件档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完成重大课题编研
立足现实,充分挖掘地情和重大活动资料档案,围绕本地区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选题。由于每个地区各个时期的工作侧重点不同,编研工作就要围绕和紧贴本地区工作的侧重点选题,编写出与其相适应的档案信息资料提供参考。编研工作只有抓住本地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才有针对性,编研工作才有实效性和实用性,也只有这样编研工作为现实服务的作用才能凸现出来,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才能够形成有价值的资政材料。就现实而言,档案工作应当关注党委、政府的各种重大活动以及社会各行各业、人民大众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要做好对以下几种档案题材的重点编研:一是关于对工农业生产领域档案的研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重点项目开发、农业经营发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档案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各项、各环节所表现出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能够让决策者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对社会稳定工作方面档案资料的研究。从现实社会环境及历史根源多方面入手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规律,找准问题症结,以便及早排除不稳定因素。三是百姓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等民生档案研究。如:学校教育中的入学、招生矛盾,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劳动就业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险问题,居民生活环境、城市噪音、三峡移民搬迁中的安置补偿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认真研究,及时给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优势,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1.用好馆藏档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各级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住区域的重大活动,紧贴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的热点。按照“依托馆藏、立足本地、教育为本、注重特色”的思路,选好主题,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好历史档案“名片”推出档案精品展览,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开发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档案和档案工作资政育人、传承文明功能,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展览,其内容以档案资料为基础,突出地方文化特点、历史文化特色和改革开放成就,让社会各界群众加深对传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认识与了解。加深人民群众对工农业生产、移民搬迁、企业兴建、安稳致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领域等工作成就的认同,从而激发群众热爱家乡的热情,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使档案深入人心。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实现档案资源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要获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与本地区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了解社会的需求方向,并且在开发上要做到具有超前意识、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馆的社会知名度。一是和有关部门共同开发一些与本地区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产品,共同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二是将档案工作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旅游等结合起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抓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把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人文景观、旅游景点,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拥护和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强化民生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民生档案服务平台
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民生档案工作:一是转变观念,塑造档案服务民生新形象。以群众需要为导向,以强化民生档案建设为中心,搭建民生档案服务平台,突出为民、亲民、便民、惠民的主题。转变单一的档案资源建设观念,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档案结构体系。围绕服务民生,调整馆藏建设思路,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现行公开文件和专门档案、部分基层单位档案。注重接收群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文件。转变单纯强调业务观念。围绕服务民生需要开展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建立企业破产档案、扶贫搬迁档案、城市拆迁档案、公证档案等专门数据库,编制医疗改革、消费者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等民生档案专题目录。二是抓住源头,打造民生档案管理新格局。民生档案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等涉民单位从事社会管理和内部管理活动的产物,专门档案是其构成主体。针对民生档案的特点,要从源头抓起,建立民生档案规范化管理机制,推动民生档案工作协调发展。积极开展民生档案专题调研,掌握民生档案的基本情况。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房产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单位的交流合作,理清民生档案家底,规范民生档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三是抓好基层,建立基层民生档案服务新机制。推进民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从基层单位实际出发,坚持走调查研究之路,通过摸情况、订规划、搞试点、出政策、抓重点,实现稳步推进。同时,围绕民情、民需、民意,积极开展档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四进”活动,积极探索民生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建立基层民生档案服务新机制,推动基层民生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3.建立档案信息查阅网站,实现档案信息利用便捷化。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档案全文数字化建设步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公布已公开的档案信息和政务信息,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促进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业务建设规范化;强化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的保护管理工作,尽快实现电子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实现档案目录检索自动化、重要档案和照片档案查阅数字化。加快档案信息网建设,优化网站页面,合理设置内容,并及时按照鉴定、划控范围更新内容,扩充容量,充分发挥档案网站在档案宣传、业务指导、查阅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档案信息利用便捷化。
三、创新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的好坏,决定工作效率、成就。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必须加以革新。
(一)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对各级各部门档案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的职责,对地域重大活动和重大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
(二)创新档案管理新模式
档案行政部门要坚持把服务大局放在档案工作的首位,拓展档案服务工作的领域,提高档案服务工作的水平。要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主动提供查阅利用服务,改进查阅方式,简化利用手续,免除利用收费,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需求。要更加注重三农、移民、房产、社保、医疗等民生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提高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充分挖掘展示地方发展历程、历史人物、各类荣誉、档案馆藏精品等档案文化资源,努力把“档案库”变成“智慧库”,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机制
在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前提下,规范、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把社会力量参与档案整理加工、信息化、档案托管等事务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档案工作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和服务企业参与档案事务,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设立档案事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建立家庭档案,支持个人保管、展示其收藏的档案,并向国家综合档案馆捐赠或寄存档案,对捐赠重要、珍贵档案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家庭或个人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应当保密的档案,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完善档案工作队伍的学习培训机制
坚持以“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为要求,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强化档案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各级档案部门要有一套完善的自上而下,层层学习培训、考察交流的机制。其措施为:
1.学习培训
可参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规划部署,每年轮流安排对县级及县级以上档案部门负责人或骨干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学习。省、市及地区一级档案工作部门每年都应组织下级档案工作部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以保证对各级各类档案工作者逐年“充电”。还可以抽调年轻干部上派到本系统挂职锻炼。
2.考察交流
作为省级以上的档案工作部门,每年可组织一次外出考察交流、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现场观摹等活动。通过各种交流学习、业务培训和专题研讨等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进一步激发档案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培养一支新型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积极开发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现代管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层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新常态下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要站在转变政府职能的高度,不断改变现状,充分激发地方档案工作部门的内部活力,进一步创新做好档案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重庆市巫山县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