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15-07-07周建文
周建文
摘要:本文试图以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名人的理论为指导,以操作为突破口,探求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在导入、探索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操作环节的建构及操作功能的放大,开发学生的操作潜能,展示指尖上的智慧。
关键词:操作;探究;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81-1
一、导入中操作,唤醒空间想象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操作对于小学生感知物体、建立表象、理解概念的重大意义。我们实践了这一理论,在新课导入中注重了操作,唤醒了空间想象,促进了表象的建立。例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角》时,一上课就让学生静心闭眼,跟随老师在大脑中画“想象画”:先画一点,再从这一点开始画一条直直的线,换个方向,仍从这点出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观察老师出示的三幅图:,师问:“老师也跟你们同时画好了图,你们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幅?”同学们都认为是第一幅图。“那你们画的是和哪一幅比较相像呢?”学生们也确认是和第一幅相同。师追问:“那这幅图叫什么呢?”师可以有三种预设:预设一,直接得到了老师想要说的“角”,就可以板书揭题;预设二,学生没有回答,可以让学生给画起个名字,启发学生来引出课题;预设三,可以开门见山告诉学生,再板书课题。
通过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了操作对于学生建立表象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知了钟面上的重要内容和知识要点,也揭示了角的本质特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索中操作,体悟建构元素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操作无疑是探索知识的一把钥匙,我们要精心设计操作,可以操作的要尽可能利用操作进行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倍数约数、自然数、分数各部分名称和角的名称时,因较难处理采用较好的方法来教学,往往叫学生看书后再交流,其实也可以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尝试了一种叫搭配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既探索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印象。在教学认识角的名称时,已经在板上画了由一点引出的二条射线,这时老师出示了三个词语:顶点、边、边,告诉学生,这三个朋友就住在“角”里面,你能否给他找到适当的位置?带有挑战性的题目,学生的思维激发了,给合画时先画的点,和顶点的点的联系找到了顶点的位置,并且理解了顶点的意义,画时画了两次线,而“边”有两张卡片自然又想到了画的线叫角的边,于是重新创造获得了成功。其实像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也可以用这种叫做搭配的方法,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学生在回答为什么叫分子、分母时,说出了:因为把“1”来分的总分数肯定是“分母”,母亲是大的,其中的一份只能是儿子,叫“分子”,儿子是小的,是母亲生出来的,多么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的回答呀,又富有童趣,也给同学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放大操作功能,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数学元素,从而建构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操作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操作”方法也将终身受用。
三、运用中操作,锤炼思维品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时,也要注重操作,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和思维的批判性等等。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开放,展示学生智慧时,也运用了操作。在教学《认识角》的课末,老师准备好了用明胶片做的两个相同的角,让学生拼出不同的角,并去发现、捕捉、找出“角之最”,可以是最大的角等等,能找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更棒,在规定时间内找的越多越好,你一发现就来告诉老师,因为这是你的专利。话音刚落,同学们兴趣昂然,展开了操作,一会就有学生上讲台告诉老师,稍时学生们争先恐后有了发现,有一些同学因晚了一点点而深感遗憾,时间到了,全班交流答案,先报出了发现者姓名,再展示出拼出的角,如果认可要给掌声。两个角应顶点重合是前提,平接在一起的是最大的角,全班响起了掌声;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是最小的角,响起了掌声;重叠在一起的也是最小的角,也响起了掌声;部分重叠在一起的是最多的角,老师追问了是几个角?3个、4个,当有人说出是6个并解释了原因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正当大家群情振奋时,老师说某同学有意见。这个同学站了起来说:“两个角重叠在一起不是最小的角”,话音刚落,引来了一片责问声,“我还可以拼出最小的角,先把两个角重合,顶点对齐不动,把其中一个角的边移动一点点,最最最最少,就可以发现拼成了最最最最小的一个角了……”自然响起了掌声,而且很久很久。于是,这个同学多了一个外号叫“最最”,不过同学们叫时具有一颗崇拜的心,当然这个同学听时具有一种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