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四维超声应用于子宫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07-07张红梅
张红梅
(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特检科400039)
三维/四维超声应用于子宫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张红梅
(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特检科400039)
目的探讨三维/四维超声在子宫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该院收治的子宫占位病变患者26例,对其分别进行二维、三维/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病变位置的周围组织关系、病变数量、病变位置等,并对2种超声方式的检测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6例患者子宫占位性病变情况检测发现,异常阴道出血(占42.3%)、盆腔包块(占26.9%)是子宫占位病变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三维/四维超声显像检测子宫占位病变准确率为76.9%,传统二维检测准确率为69.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05)。结论三维/四维超声显像技术的占位性病变诊断率同二维超声相当,又因其经三维检测可建立起病变整体结构模型,对占位周围组织、血流情况的显像佳,可为临床医生制订确切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诊断,鉴别;子宫疾病;子宫占位病变
子宫占位病变包括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等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子宫内膜癌对患者的危害程度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收集本院2014年1~10月26例子宫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三维/四维超声应用于子宫占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子宫占位患者年龄24~65岁,中位年龄49.7岁,其中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癌10例(38.5%),子宫息肉6例(23.1%),子宫腺肌症2例(7.7%),子宫肌瘤8例(30.8%),其中包括壁间子宫肌瘤4例(15.4%),黏膜下子宫肌瘤2例(7.7%),浆膜下子宫肌瘤2例(7.7%),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IU-Elite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腹部探头C5-1,探头频率1~5 MHz;容积探头V6-2,探头频率2~6 MHz;容积探头3D9-3V,探头频率3~9 MHz。检查前1 h要求患者饮水400 mL,必要时可向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充盈的膀胱能保证腹部超声清楚显示患者子宫底部。患者平卧,用凸阵探头从腹中线自左右两侧进行纵向、自耻骨联合上并横向平行移动探头和斜向等多种角度扫查[1],分别检查子宫两侧,对比获得子宫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占位结构同周围组织及附件结构关系。超声检查病变过程中,适当调整检查中患者的体位,以便配合探头检查并方便操作者持续向探头施压。检查中先行二维腹部超声检查,统计各种占位病症现象;接着进行三维/四维腹部超声检查,同样对患者腹部征象进行检查。比较2种超声方式检测准确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子宫占位性病变情况 26例患者中异常阴道出血11例(42.3%)、排尿不畅3例(11.5%)、盆腔包块7(26.9%)、腹痛、痛经5例(19.2%)。异常阴道出血、盆腔包块是子宫占位病变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2.2 不同超声方式检测子宫占位病变准确率比较 2种超声检测子宫占位病变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05),见表1。
表1 不同超声方式检测子宫占位病变准确率比较[n(%)]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越来越重视幸福感。子宫占位病变是威胁女性现代幸福、健康的主要疾病,女性患者对其临床早发现、早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二维超声检测已无法满足现代疾病诊断的需要,三维超声以其真实、立体、形象的显像方式得到迅速推广与应用[2]。体元模型法是现阶段最具临床使用价值的三维成像技术,通过获得整理数目一定的体元,在空间上排列出相对位置,最终形成三维立体影像。三维超声成像技术通过3个步骤实现,依次为图像获取、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临床检查时采用三维容积探头探扫,其发射的超声束呈金字塔形,获得空间数据更接近实际,最终重建三维图形。三维重建有2种模式:表面成像和透明成像。表面成像较多应用于含液脏器;透明成像则可分成四类模式,包括最大回声模式、最小回声模式、混合模式与X射线模式,便于不同回声实质性脏器探扫时具体选择[3]。四维超声则是由动态三维超声依靠高帧频三维容积数据库呈现三维图像所得,因此其时间维度、硬件高速度、软件智能度均优于三维超声。四维超声在容积模式下可以扫描患者子宫容积,通过实时显示3D容积切面。实时四维图像包括显示同时间段3个垂直平面与1个3D图像,临床可直观显示组织解剖特征,具体病变部位,病变同周围组织关系,在多普勒血流成像中,可呈现病变占位结构内部血流情况并收集其血流信号,最终通过肿瘤浸入子宫肌层深度及周围脏器肿瘤浸润与否等表现,呈现更多病变位置信息。图像转速可提升图像显示立体感,设备角度旋转便于肿瘤扫查与显像,同时扫查后可任意角度呈现病变部位血流情况,不仅利于临床诊断,也为手术提供更真实的依据[4]。
子宫实性占位性病变常见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1)子宫肌瘤:宫体、宫颈均可见,肌壁间肌瘤最多见。二维影像学上可见肌瘤存在假包膜,内部回声图像呈漩涡状弱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浆膜下肌瘤可因突向膀胱而产生压迹现象,黏膜下肌瘤则需结合临床症状进行鉴别;三维/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肌瘤边界清晰,有球体感,部分可见漩涡状结构,周边可见彩色信号,可见向病灶内延伸、呈彩球状。(2)子宫腺肌症:二维超声表现子宫呈轻至中度增大,形态饱满,前后肌壁比例明显失调,局部肌层增厚回声呈栅栏样改变,三维/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病灶边界不清,无球体感,呈扇形放射状,血管分布散,呈星点状[5]。(3)子宫内膜息肉:二维超声表现常呈高回声,运用多普勒可见其内部血流,利用三维超声可直观表现出息肉低回声区,具有暗淡光环和旋涡状回声[6]。(4)子宫内膜癌:二期以上(包括二期)的二维图像主要表现为内膜线中断,病变处的子宫内膜出现增生、增厚,且呈肿块状突向宫腔,可见回声紊乱的内膜样组织浸润至肌层,内膜同肌壁分界不清,肌层厚度增加,宫腔出现液性暗区,动脉血流信号可呈相对高速低阻力型表现。三维/四维超声在二维基础上,同时显示内膜与肌层交界处不规则回声,基底线模糊不清;如伴肌层浸润,则可见外部肌层变薄,肌层回声不均,病变部位以“蟹足样”浸润肌层[7]。选择表面或透明成像模式对子宫内膜进行扫查,多方位观察肿瘤形态、肿瘤同肌层联系。结合多普勒超声,呈现血管整体走向、管壁弯曲情况和动静脉吻合支情况,通过360°探扫肿瘤,呈现占位周围血管全貌。本组子宫内膜癌患者只有相对高速低阻,RI<0.4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维/四维超声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准确率均高于传统二维超声,而检测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准确率与传统二维超声相当。在子宫肌瘤检测中,1例因子宫肌瘤变性被误诊为宫体增大合并功能性出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二维超声和三维/四维超声诊断意见统一,但相对而言三维/四维超声图像更直观,可多角度探扫患者病变位置,图像易读,更利于明确诊断。当然对于实质性的脏器,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三维/四维超声成像模式,结合患者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可有效提高病变诊断率与恶性病变临床分期的正确率。本研究结果与传统报道中超声对子宫占位病变的诊断率(94.0%)有一定差距[8],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原因如下:(1)本研究患者数量较少,且时间跨度较短;(2)受本地区女性工作状态、生活习惯的影响。
子宫占位性病变作为妇科常见病症,其明确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应的超声检查。同时,超声检查可准确测量其大小与位置,在三维/四维超声水平更可提供立体影像甚至是影像动态片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加之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可重复,使得其广泛运用于各个科室。但其“一像多病”等客观问题的存在,则需要超声医生进一步结合临床经验和更高水平的影像技术进行鉴别。
[1]谭笑,陈桂荣,尼建平,等.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胎儿体表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华夏医学,2006,19(4):712-714.
[2]白洁,张华芬,杨桂生,等.四维超声在女性患者大量腹水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3):313-315
[3]钱晓芹,夏泽.三维(四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介入穿刺术中的应用现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0):614-616.
[4]罗福成.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J].人民军医,2001,44(7):423-426.
[5]曾云,倪雪燕.三维超声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宫腔内病变的临床价值[J].贵州医药,2011,35(10):951-952.
[6]范宇,曾云.宫腔声学造影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黏膜下肌瘤[J].贵州医药,2009,33(11):1025-1026.
[7]张艳荣,赵志军,吴俊,等.四维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6):796-797.
[8]王学坤.超声对子宫不同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0,16(15):39-4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6.035
B
1009-5519(2015)16-2496-03
2015-04-23)
张红梅(1969-),女,重庆荣昌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超声诊断工作;E-mail:1549121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