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名家学习写景抒情

2015-07-06马静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悲秋写景北平

马静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受高中语文教材各类版本青睐的选文,一篇好的教材,既是阅读的范本,也是写作的范文。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写作上能给我们诸多启示。在教学中,我感受颇深。

一、在对比中写景抒情

在文中,作者为了表达对北方秋的喜爱,在文章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两度把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进行对比: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对比中,表现了北方的秋味十足。从中,我们获得了巧用对比来写景抒情的启示。

二、写景要为抒情服务

一篇散文,写什么样的景,要看抒什么样的情。北方的秋景,既有秋高气爽。麦穗金黄的明丽景色,也有秋雨绵绵、落叶满地的肃杀之景。而当时的作者,个人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以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内心是无比忧虑的。为了配合这种心情,他选择了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等景色来配合清、静、悲凉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平时的散文写作中,也应选择那些能恰当反映自己心境、情感的景物来写。

三、要适当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宕开一笔,谈古今中外的文人们对于秋的感受,这一方面表达了悲秋,并不是作者个人的感受,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说——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另一方面,各种引文的介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从而让这篇散文超越了普通写景抒情的层面,进入了对于悲秋这种情感更深意义上的探索。这也启示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在素材积累上扩大范围,并对材料进行深度挖掘,有意识地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性,从而让写景抒情的散文超越仅仅是写景抒情的层面,上升为对一种情感、一种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

四、要在文章的题目上下点工夫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故都的秋》就其内容而言,是写北方的秋天,具体说是写北京(当时叫北平)的秋天,那他为什么在“北方的秋”“北平的秋”“故都的秋”中选择了“故都的秋”呢?在笔者看来,“北方的秋”相对于文章内容而言,范围过大,因为作者只写了北平的秋天,而“北平的秋”这个题目,没有突出北平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它曾经是中国很多王朝的都城,一个“故都”有几多留恋、几多伤感啊!

创作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历经岁月的考验而成为经典之作,愿它在未来的岁月里能给更多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悲秋写景北平
北平的秋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想北平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