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生”课堂教学设计的有益探索
2015-07-06张新桂
张新桂
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能够可持续发展。可是当前的中国教育,由于一部分人难以改变的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习远离生活、枯燥而最终丧失了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政治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探索“三生课堂”即生命、生活、生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就提上了教学改革的日程。我认为的“三生”,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三个理念:(1)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和生命发展以及学习规律;(2)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3)实行生态课堂,让课堂充满文化与探索的氛围,呵护学生原始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在“三生课堂”探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下面以“民主决策”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三生”课堂教学探索的收获与反思。
一、研读课标,三维定位
本课是人民民主实现形式“民主决策”,内容不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民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意识。所以我认真研读教材,明确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民主决策的四种形式,理解民主决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民主决策的例子;分组扮演角色;合作探究完成表格,从中获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主政治意识、参与意识,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的热情。
为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做了大胆整合,内容顺序作了较大调整,把社会听证制度放在第一个讲,这样更符合学生生活,注重社会时事性,生活化。同时,民主决策的意义不单独讲,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参与形式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活动环节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在新课导入上,首先播放总理与网民交流的视频,由此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政府民主决策理念。引导学生注重社会生活,体现生活化,感受政府的民主决策。
第二个环节——搜集材料,展示成果——提供活动舞台,展示学生风采。这个环节学生展示了收集到的资料并谈了自己的感悟。
在课题的设计上注重贴近生活,我选取学生感兴趣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例如,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提出三问你为何选了这个材料?为什么一个很多人反对的方案,还是会错误出台?如何防止决策失误?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并引入民主决策的主题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并思考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政治生活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政治离我们不远。体现生活化、生存化的“三生”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
第三个环节——以社区和学校周边的案例,分组模拟决策方式(社会听证制度)——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既认识到政治就在身边,又能更深刻地体会民主决策的作用和意义。
这个环节我打破教材编排,把社会听证制度提到前面。为了突出生态化,生活化和生命化的“三生”课堂要求,我选用了学校边上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学生都关心的、熟悉的、正在考虑如何处理的事件——明德中学旁一块土地到底建什么?城市规划局就此地用途不知如何决定。共同探究这个问题会引起哪些方面的关注?你认为规划局怎样决策好?这个问题学生熟悉、关心,也有话可说。学生很全面地提到了家长、教育局、学校、学生、社区居民各方面。自然需要分组,然后让不同组的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社会听证会。首先是分配角色,为听证会做准备。讨论主题是“该建社吗”有关问题,第一组为家长方,二组教育局,三组为学校,四组为学生代表,五组为社区居民代表。而在此教师该充当什么角色呢?这个环节很难把握,为避免出现分散混乱的局面,往往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我的定位是主持人,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转换为记者或专家顾问。
在讨论发言环节里,学生按照各自代表的身份把他们的观点表达出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这一案例来自于学生生活中,学生了解,有话说,体现了生活化。这个案例中的问题涉及民生问题,教育问题,体现了生态化、生存化。这些观点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自己所代表的身份后提出的见解,一方面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政府决策的过程,提高了政治参与能力,增强了对这种决策方式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设计和实际教学,充分体现了“三生”课堂的要求,符合生活化、生态化、生存化的要求。
第四个环节——学生看书,共同归纳四大决策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第五个环节——通过学生前面的模拟和自我归纳,让学生谈体会,谈民主决策的积极意义。这避免了“灌输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三生”课堂要求。
三、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政治的兴趣被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被挖掘出来,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锻炼。挖掘出了学生身边的实例,也是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现象。学生有话说,愿意说。这就改变了以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实现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态化,关注人的生存。让学生在参与中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这个主角真正“动”起来。这个“动”,既是外露于形表的“动”,更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度的“动”。这就是生命化课堂,生活化课堂,生存化课堂。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让师生的参与、互动成为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才生机勃发、诗意交融、生命流动。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