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勤探索,自有活水入清渠
2015-07-06朱吉婷
朱吉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的这两句诗常常被用来强调学生写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素材。然而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这一点却常常是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强调写作要有素材的积累,可另一方面却是学生面临“无米之炊”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从文本挖资源是不二方法。”课本资源是提升作文的良药。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引导、归纳、总结,最终让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下面我就作文的选材、语言、情感、立意等方面谈一谈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写作水平。
一、选材要“小”,要“精”
《背影》从选入中学课本以来就被奉为叙事散文的经典,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背影》所选择的材料仅仅是年迈的父亲爬上月台给远行的儿子买橘子,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背影》是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表现父子亲情可选的材料也很多,但是作者精心选择了父亲在特殊环境之下给我买橘子这样的材料,精心选材,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台阶》选取了父亲倾尽一生盖一间高台阶的房屋这样一件事情去表现如父亲一般的农民的辛劳、执着,立意深但选材很小。《五猖会》中刻画刻板严厉的父亲也是选择父亲让我背书这样的事情去表达文章主题,同样是写父亲,选材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选材小而且精。
初中课本选取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少,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与思念,但是文章没有铺陈开去记叙事情而是精心选择了七件小事,有详有略地表达出文章主题;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精心选取了藤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以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学习这一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自己熟悉的人物中选取典型材料表现文章主题。比如有学生就写到《藏在绿豆汤中的母爱》选材很小,但是非常感人地表现了母亲炎炎夏日熬绿豆汤给我解暑的关爱。
二、语言要“顺”,要“亮”
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语言不流畅,不优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向书本要方法。比如《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习这样的片段大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选取一个特定的角度,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在进行作文语言训练时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仿写,片段训练进而运用到文章中去提升语言魅力。
三、情感要“真”,要“美”
中学生习作中存在虚假、说空话的现象,所写内容假、大、空,抒发的情感大多也是无病呻吟,大段的空洞抒情。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有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用这些课文进行写作训练。比如于漪的《往事依依》,在讲述这篇课文时,我着重于扣住文中的情感线索“依依”,在进行每一个片段赏析的时候让学生细心品味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比如文中写到自己幼年读书时徜徉其间,很是陶醉。读到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书的故事,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并且说一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这一个切入点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堂上发言积极,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效果很好,我趁热打铁课后布置了《读书于我》这样的作文训练题,学生的习作写得有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在学习《我的母亲》的时候,我着眼于“元宵节母亲一次又一次进来看我想让我去看灯但又怕吵醒我睡觉,直待我睡醒以后才背着我去观灯”以及“我背书背不会被父亲打,母亲的心痛”这两个场景去揣摩其间的情感,学生在品味母亲背我观灯时,能够品出母亲内心的矛盾所体现出来的对我的关爱,并且能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比如,有学生写到自己生病,母亲一方面担心孩子的身体,一方面又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内心的焦急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课本的资源才是活水,只要教师有意挖掘引导,学生的写作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四、立意要“新”,要“深”
仿写文章会让很多人认为难以出彩,立意不新,殊不知能够把握住教材资源的精髓,文章立意也能深刻。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文章立意方面我所下工夫较深,文章由紫藤萝遭遇不幸还能够辉煌的盛开联想到生命长河中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应该如紫藤萝一样生生不息,以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学生由这篇文章进行的仿写创作非常精彩,有写到家中并不起眼的绿萝花的,有写到风雨中的小草的,有写傲雪绽放的梅花的,并且由这些事物引发了对于生活的感慨,有新意,有深度。
教材的挖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引导、归纳、总结,就会让学生在写作中领略更加独特美丽的风景。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