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荒”助学,播种绿意,爱在路上

2015-07-06林觉怀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

林觉怀

摘 要:着重阐述泉州市南安华侨中学十一年来在助学中育人的探索,集中介绍“拾荒”助学模式的缘起、做法、成效,旨在厘清学校助学工作内涵,建立助学帮困与学校德育融合的长效机制,对日益增多的助学项目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校德育;经济困难;捐资助学

一、“拾荒”助学模式应运而生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精神,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切实解决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福建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同时,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从制度上解决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随着国家助学金体系的扩大以及社会重教兴学风气的浓厚,助学项目日益增多。但因对助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助学行为的育人功能不足。学校助学行动不应只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功能。所以,我校坚持十几年“拾荒”助学。其意义有四点:

1.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根据人的道德发展规律,德育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包括:(1)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2)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责任感;(3)实践层次,就是将意识转化为具体行为,并形成习惯。“拾荒”助学,人人可为,举手之劳献爱心,细微之处促使全校学生知行统一。

2.“拾荒”助学的受助人也是献爱心人,他们从积极劳动成果中受益,从而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促进他们在“他助—自助—助他”中转化。

3.调动全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劳动最光荣、绿色环保、感恩博爱等道德意识转化为全校学生的内在需要,内化为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文化迁移扩散效应。

4.从输血型向造血型助学模式拓展。原有的“输血型”助学模式需要加强资金的不断投入,“拾荒”行动,挖掘了学校现有资源,从外援式依赖到自救自助模式的补充。

二、“拾荒”助学模式推新篇

南安华侨中学始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充分表达学生的利益诉求,探索出具有侨中特色的“拾荒”助学模式及升华助学内涵,从帮助学生经济济困到促进其成长成才,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特色助学帮困育人体系。

1.“有责”,同心同德同行共“筑梦”。2003年起,学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大胆创新将助学工作主阵地建设在学生当中,依托学生会希望工程部,全校学生参与开展助学活动。希望工程部扎实推进“学校指导、学生主导、全员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带领、宣传、组织全校各个班级回收废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及时做好汇总登记工作,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妥善管理资金收入,以用于学校的爱心助学活动,帮助更多的困难学子。

2.“有爱”,同心同德同行共“追梦”。记得开展工作的初期,并不是非常顺利,希望工程部部门成员上上下下都经历过身心的煎熬。不少学生对这项工作都非常不解,投来异样的目光,一些初中生更是直呼这个部门是“捡破烂”的,不配合工作。部门成员都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教室、走廊、楼梯、草坪、操场等,现场进行回收,坚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不放弃任何一段时间。”通过广泛宣传与发动,越来越多的学生抛弃了偏见,也投身到为同学服务的行列中来,爱心队伍不断壮大。现如今,新一届希望工程部的学生干部共有六十余人次,全校3000多名学生都是这项爱心助学活动的成员,将回收物品作为每日的必修课,班级之间争先恐后,校园环境更加整洁。

各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回收废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累积到一定量时,以班级为单位,汇总在回收袋里,缴交学生会希望工程部。希望工程部安排专职人员值班,工作包含登记各班级缴交的数量,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把塑料瓶的瓶盖一个一个拧下来,瓶盖可以分开卖,一斤一块钱;接着称重量,压缩瓶子、罐子,捆扎废纸等。定期评选周“回收工作先进班级”,表彰周“回收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利用星期一升旗仪式集会上给予表彰,并作为每周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回收达到一定数量时,部门会联系专门回收站进行义卖,与回收站工作人员砍价格,打心理战,为的是多累积一分收获,多帮助一名同学。所筹资金由爱心助学机构进行专项管理,用于学校的爱心助学活动。

3.“有为”,同心同德同行共“圆梦”。2007年12月,南安华侨中学正式启动实施“12.22”爱心助学工程,把每年的12月份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定为“爱心助学”日。当天学校举行专门的捐款仪式,将一学年来的师生爱心捐款、“拾荒”义卖资金统一汇总,张榜公示。事先对全校困难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每学期选择60名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学生,将所筹的爱心善款分发到困难学生手中。每学期分发1次,每人次500元。其中的助学资金很大一部分是回收废品所得,此外还有广大师生、校董、校友、侨亲的捐资,至今已幕捐助学款五十多万元,帮助四百多位学生圆梦,渡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有源”,同心同德同行共“展梦”。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拾荒”助学工作体系,在助学实践中有效渗透德育,实现感恩互助精神的薪火相传,发挥爱心助学循环效应。学校德育课题领导小组,总结提炼包括拾荒助学在内的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编制撰写了《青春的起点》校本课程,作为高一、初一入学必修课。在当前全社会上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我校“拾荒助学”模式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观的有效实践。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通过榜样的教育、示范、引领,团结带领更多的善心人士加入到爱心助学队伍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

三、“拾荒”助学模式见成效

南安华侨中学“拾荒“助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取了助困与育人的双丰收,校园文化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助学济困,寒门学子圆梦。学校每学年都会有60余名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拾荒”助学特殊通道获得资助,也唤起贫困生自我意识之觉醒,使之觉察和重塑个体尊严且关切自我价值之实现,激发贫困生的创造性潜能,发挥其助学自助的主观能动性,从解决贫困生困难转向帮助其自我发展,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良好品质。迄今为止,在资助的几百位学生中有72.8%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其余的也均就读于本科院校,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颇有建树。

2.特色助学显活力,学校德育创品牌。南安华侨中学爱心“拾荒”助学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是培养栋梁之才的希望工程,已成为学校德育发展的长效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也有更多的侨亲、校董、校友、社会贤达加入到这支爱心助学队伍中。因表现突出,2013年学生会希望工程部获评泉州市中小学“百佳学生社团”,《中国德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南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华侨中学“拾荒”助学模式进行了大篇幅的采访报道,多家网站转载“拾荒”助学模式,有效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侨中品牌工程。

3.乌鸟反哺思恩情,引凤归兰风声起。在校受资助的学子十分懂得感恩,也自觉投身到这个“爱心行列”中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在学校、班级、师生中自觉形成氛围,并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回收工作,用实际行动反馈他人的帮助,帮助更多的人圆梦。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此项特色助学模式犹如一潭活水,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大批受资助的对象在事业成功之时,不忘回馈母校,慷慨解囊,办学兴教,亲手传递着爱心接力棒,或成立奖教基金,或捐资助力校安工程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我校2003届高中毕业生许鹏国先生,少年英俊事业有成,设立鹏国专项基金,每年资助20名高考优秀生,每人3000元,该资助项目已颁发第3年。三年来,校友捐款2300多万元,完成校安工程新建校房11900平方米,设立1000万奖教助学基金。

学校一切工作以育人为中心,学校德育工作是个纷繁的系统工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从细微处入手,找准切入点,持之以恒,必定会有收获。活动不怕小,活动求实效。我们身处社会变革时代,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爱在路上,我校德育工作也在路上,愿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胡勉强,邓树勇,胡勉裕.我校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助学模式优化的探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01).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体系建构的知识逻辑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与班主任专业成长》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饮水思源 立德树人——关于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德育创新研究
对当前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方略的思考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