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川家康:日本国的东照神君

2015-07-06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日本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英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原姓松平,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狭间之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同盟,本能寺之变后先与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敌对,后又迫于形势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被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政权下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之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自此一步步摧毁了丰臣家势力。庆长19年至庆长20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进入暂时的和平。元和二年,在骏府城死去,享年74岁。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

德川家康语录

·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时。

·心怀宽容,则能无事长久。

·视怒如敌。

·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责人不如责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

德川幕府的王者

@野狐禅

几乎很少有人真正从心里喜欢德川家康。就像人多喜欢项羽而不喜欢刘邦一样,人更多喜欢那个要事事与传统、历史、世道、规矩作对的织田信长,因为织田信长有着英雄人物所备第一要素:勇。日本年轻的一代则更喜欢丰臣秀吉,因为他身上有乱世枭雄所具备的第一要素:智。德川家康有什么?他有二人之长,他还有二人所不具备的许多“长”,最终,他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却似只因为他活得比别人长,将一个一个的敌人都“等”死了。况且,他还那么诡计多端,甚至瞎话张口就来,还说得振振有辞,等等。其实,历史绝不会眷顾懦夫,不会施舍贫弱之人。

却说德川家康在长子信康遭到织田信长“赐死”前夕,信康偷偷来看望父亲,也算是临终永别。信康哭诉甚多,但德川家康唯一的反应是:沉默。待信康最终见无望免死,大哭而去后,德川家康方放声大哭。德川家康此时已领有三河、远江、骏府等五国全境,已是非凡人物,是雄狮。但是,此时的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已是大名盟主,手握天下权柄,是“天下人”,同时也是德川家康背靠背的盟友,是与他“平定天下、开创太平”之信念志同道合的“同志”。信康虽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但毕竟是德川家康长子,是他与在他做人质时陪他多年的正室夫人的第一个儿子。但,德川家康除了在儿子去后一哭,还能说什么?做什么?此后多年,直到德川家康逝世,他始终忘不了长子信康。但他总不说出,只是独自承受其痛,默默咀嚼自己的疏忽与罪过!关原合战前夕,他视察战阵时,想起信康;合战即将开打,布置军阵时,想起信康;四子忠吉负伤时,想起信康;甚至在75岁高龄跃马大坂时,依然想起信康!甚至关原合战开打,也正是信康之死20周年忌日!

德川家康乃是一个非常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但他为何在大战前夕屡屡想起那个作恶多端的信康?他分明知道,大战时总提信康,稍有不慎,恐会引起大乱,但他仍然控制不住地想念儿子。因为德川家康是一个父亲。

德川家康一生敌人无数,几乎与天下为敌。但,他将一个全国分为68州的乱世,统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他要杀多少人,灭多少人?但,他几乎无一个私敌。可是有一个人,可以说就是家康的私敌。此人是为德川氏成为德川幕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四天王”之首的德川第一家老——酒井忠次。三方原大败后,德川家康令画师画此画,日日观摩,以励心志。酒井忠次从德川家康几岁为人质时,就已开始筹划松平(德川)氏复兴;德川复兴之后,他帮助年轻的家康完成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军政任务。但自从信康死后,尤其是自兵变本能寺之后,酒井忠次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

因为酒井忠次面对织田信长的问罪无所作为,最终致德川家康被迫杀妻灭子,这一人,造成了家康一生之痛,不杀之已是仁至义尽,还想加封?德川家康是一个真实的凡人。

再说说夺嫡之苦。松平成氏,后更为德川,逐渐成一方之雄,直至成天下之主。德川家康平定天下的一生,几乎也是确立哪一个儿子为嗣子的一生。

信康无德而遭信长公赐死,余下的十来个儿子,其实都有成为嗣子的可能。但,二子做了丰臣秀吉的养子,多爱嫖娼,不可。四子忠吉,孔武有力,但待他成人之后还有多少仗可打呢?五子信吉身体不好,早早死去。七子、八子未成人而死。剩下九子、十子、十一子,姓倒是姓了德川,但他们实在太小,不足承担大业。事实上,真正争夺嫡位的,也就是三子秀忠和六子忠辉。

但,家康给忠辉寻了一个夸夸其谈又野心勃勃的大久保长安为家老,使忠辉先是夺去功名,次遭禁锢,最终流放圈禁。因为忠辉雄心勃勃,有几分如当年的信长公,此英雄之主,又为乱事之主。天下已然太平,他焉有立足之地?此中苦楚,几人能忍?又为何要立秀忠为嗣?

他对织田信长在本能寺兵变后迅速家亡国灭有深深的忧虑,故他要选择一个能独立应付局面的主,一个不爱生乱的主,一个能明白自己创建太平盛世心意的主,一个对天下苍生有德行的主,一个自己放心的主。此主只有一人,便是秀忠。况且,秀忠还有一个绝好的嫡长子,一个在家康身边感同身受多年的儿子——家光。德川家康始终在犹豫,在狐疑,在愁苦,始终忧心忡忡,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乱世子民。德川家康一生身历百余战,面对气势汹汹的武田氏真,他主动出击;面对了无败绩的丰臣秀吉,他在小牧长久手之役时主动出击,大打出手;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合战时,他主动出击;至于最后的大坂两战,虽只能是八分游戏,一分玩乐,只剩一分真打,他还是主动出击。但每次出击,他绝不盲目。

德川家康有一群令天下胆寒、忠诚可依的三河武士,支持他们的主君冲锋陷阵,血战疆场。主君平时待遇不厚,议事言语不恭,战后赏赐不丰,他们为何如此卖命?正是因为德川家康善于驭人,正是因为德川家康必能掌握唯一的胜机。endprint

德川家康擅等。三“等”之后,天下唯我独尊。这才是真正的乱世王者——德川家康。

(选自《德川家康》,南湾出版社)

【操千曲而后晓声】

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德川家康

@柏 杨

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王朝(江户幕府)第一任君王(征夷大将军),他在日本混乱的战国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260余年的长期政权,而以75岁高龄逝世。

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已矗立起大和魂的精神堡垒,然而1867年德川王朝被西方世界英、法、美、荷四国舰队的巨炮摧毁,还政天皇,明治维新时,曾一度受到日本人的憎恨,认为日本所以受到屈辱,都由他们造成。心理状态跟中国在辛亥革命时,人人厌恶清王朝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失败,尊严扫地,过去所有累积下来的光荣和骄傲,全成梦寐,日本人发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竟跟三百年前德川家康所处的那个时代——诡诈、斗争、生死间不容发,简直没有分别,于是激起再度反省。我用专门形容英雄豪杰石破天惊的“崛起”二字,形容山冈庄八,是因为他用一支笔,重新唤起迷惘中的大和魂,使日本人再建信心。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当盟主织田要求德川家康杀妻灭子的时候,德川家康毫不犹豫地立即动手,只有懦夫才会轻率地拔刀而起,血流五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使烈士动容。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而等待有一天,把碎了的璧玉,恢复原状。

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

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大仲马在他出神入化的巨著《基督山伯爵》中,最后一句话,就是:“等待!”

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当作跳板。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豪杰辈出,包括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这个奥秘。

孤立的忍耐没有力量,而必须发自明智的抉择。熟读《三国演义》的中国读者都记得“让徐州”一幕,刘备是徐州州长,当吕布狼狈前来投奔时,刘备把他安置在小沛,而在不久后一次对外战争中,吕布袭击徐州州城,刘备遂被敌人击败。任何人的反应都会是从此跟吕布不共戴天;刘备不然,他反而向吕布投降,而被吕布安置在吕布原住的小沛。这项满面蒙羞的决策,需要无比的智慧。桶狭之役后,德川家康不但不为盟主今川复仇(为故主复仇,是日本武士最崇高的情操,否则将被人唾弃)反而跟盟主的敌人缔约,这项一反武士传统精神的剧烈反应,跟刘备一样,都出人意外,忍人所不能忍,终于才能艰苦地达到既定目标。

德川家康的风范,也影响日本。德川家康深受丰臣秀吉的信任,丰臣秀吉推心置腹,坚信德川家康是道义之士,因之托妻寄子。德川家康终于负义,把丰臣秀吉的后裔杀尽。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司马懿。不同的是,司马懿是被迫自救,走上不归路,且由下一代动手。而德川家康却是主动地扫荡所有潜在敌人。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对美国人过度的恭敬卑屈,曾使人警觉到不是一个祥瑞兆头。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不是只会高叫激情口号,自陷灾难的民族所能比拟。

德川家康几乎全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科举制度,他写中国汉字、作中国汉诗、吃中国汉药、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问题是,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朱元璋则是一个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终于颁布“锁国令”,中日两国遂开始共同命运,直到19世纪,但结果却大大相异。19世纪几声舰炮,日本解除枷锁后,短短时间,迅速成长。有人认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川家康的精神使日本复兴。

(节选自《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德川家康》,有删改)

【问渠那得清如许】

等待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或许不真实但能够揭示德川家康成功的秘诀:

人问战国三雄,何以能听杜鹃之啼。

织田信长曰:“吾使之啼。”丰臣秀吉曰:“吾诱之啼。”德川家康曰:“等。”一个“等”字应该是最能评价德川家康的一生的。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日本“二战”后的崛起就是一个“忍”的延续。一个能忍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一个能忍的民族更是可怕的,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极有可能日后成为我们对手的民族高度重视。

承受重负

弘治元年,在今川义元家作为人质的德川家康年已十四,在冈崎家臣的再三坚持下,今川义元终于答应替家康举行元服仪式。家康剃了额发,改名松平次郎三郎元信,正式跨入成人行列。他的婚姻大事已经由义元安排妥当,结婚对象就是义元性情乖张的外甥女——阿鹤(即后来的筑山夫人)。家康对这桩婚事并不满意,但他还是答应了。家康自己所爱的阿龟已经嫁作他人妇,一想到不得不迎娶令他厌恶的女人阿鹤为妻,他就努力克制自己,控制情绪,告诉自己说必须把这门婚姻当作荣耀,悲情不能变为鲁莽的怒火,而应该深深地埋藏在内心。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发怒!肩上的负担越沉重越好,你是一个可以承受重负的男人。

大局为重

信长死后,原为信长部下的丰臣秀吉剿灭叛乱的明智光秀,并趁机排除异己,取代了信长,执掌大权。当时的家康虽已有相当的实力,却仍主动与秀吉议和,并答应将长子于义丸送到大阪当人质。但秀吉对家康仍旧不放心,深恐有一天家康会造反,决定以联姻为由逼家康到大阪,再想办法制服家康。但秀吉只有一个43岁的妹妹朝日姬,一个已为人妇、生儿育女且渐入老境的女人,秀吉却强迫她与丈夫分开,改嫁给家康。家康虽已历经沧桑,步入中年,但听到这个消息仍感到惊讶和愤怒,居然让他娶一个43岁的有夫之妇,真是奇耻大辱,因而坚决不从。没过多久,家康就病倒了,在经历死而复生以后,家康觉悟到自己之前过于骄傲、目光短浅,才欣然接受了这场联姻,决心与丰臣秀吉打一场持久战。丰臣秀吉本想以这种不合理的要求逼家康反抗,好以此为借口灭了德川氏,没料到家康却对其要求百依百顺。小牧长久手一战,本来家康可以杀掉秀吉(论军略,秀吉根本不是家康的对手),但他害怕杀了秀吉以后本来稳定下来的天下大势又会动摇,重回乱世,所以最后家康在取得优势之后撤兵。这需要莫大的为天下着想的胸怀。endprint

抓住机遇

进击小田原大胜以后,秀吉把家康苦心经营的骏河、远江、三河三国收走,改封关八州。这在常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家康却咬牙接受下来。(有一句话是“十年做,两年休”,就是说在时运好的时候要大展宏图,时运不好的时候要蛰伏起来度过这段时间。此时对家康来说就是时运不好的时候。他的蛰伏使得他成为了未来的天下人)这次的改封,使得家康带着一批最忠心的家臣来到江户(这算是抓住机遇吧)。正因需要治理江户,家康逃脱了带兵出征朝鲜的厄运(后期秀吉派兵出征朝鲜)。正因如此,他保存了拥有8万骑本大将的实力。秀吉逝去,家康凭借关八州的300万石收入称霸群雄,此时正是家康时运最好的时候。虽然后来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但是最终在江户创建幕府,称霸天下。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运用德川家康这个人物素材,围绕“忍耐”“抓住机遇”“等待”三个话题,各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

参考示例:

1.忍耐 “忍”字心上一把利刃。小时候常见江湖上的混混将“忍”字纹于手臂上,当时觉得此行为很时尚、神秘,但是也没多在意。青少年时期血气方刚,虽常以此字告诫自己,可在“关键”时刻却抛之脑后。只有伟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忍耐,怎样去忍耐。他们常常一边忍耐,一边心揣理想。德川家康就是这样的人。显然,后来的日本也受到德川这种精神的激发。在二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不是高喊口号奋进,而是忍人所不能忍,最后日本从战后的废墟里迅速复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抓住机遇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最终成就大业。

3.等待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等待,有人等待机遇,有人等待幸福,有人等待爱情,也有人在等待某个人的归来,更有人在等待戈多……然而并非所有的等待都会有结果,如果没有结果又何必去忍耐?明白了等待的价值才会使等待变得有意义。德川家康明白他自己等待的意义,并且这份等待很有盼头,于是他选择了忍耐,也等来了结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期待,也许还会一如既往地等待,也许会出现新的等待,但只要这份等待是有意义、有盼头的,那么这份等待带来的孤独或是寂寞、单调无聊,又怎么会是不能忍耐的呢?

(供稿/荆锋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