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2015-07-06何兴华
何兴华
摘 要: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德育对激发学生创造力及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小学语文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德育;方法;渗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工作者就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倡议,自2001年素质教育开展以来,收效甚微。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信会有极大改善。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教育体制约束,制约德育发展
即使素质教育已推行十几年,应试教育仍占主流,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家长也存在对成绩上升德育水平自然提升的误区,教师自然对学生的德育关注度下降。
2.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存在差异化,部分教师缺乏对德育的深刻理解,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得到和预期相反的效果,导致德育进程缓慢。
3.缺乏有效的具体评价机制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上是很难具体评分的,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较难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而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也不符合教育学的核心思想,德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策和方法
1.寓教于乐,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道德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通过模拟各种情境,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道德困境。
2.在阅读中发现真知,引发思考
德育的熏陶不仅出自优秀的教材,也来自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建立学生思考的习惯和培养独立的精神,阅读是精神食粮,需要教师提供精选的养料供学生汲取闪光的德育精髓。
3.教师结合家长的德育示范是德育之重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教师是第二家长,因此家长和教师的深入探讨和合作尤为重要。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达成高度一致,否则易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言传身教使学生将诚信、互爱、慎读、谦虚等高尚品德铭记于心。
总之,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全方面发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审美情趣到创造力,再到完善健康独立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潘武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中旬,2014.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