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佳”是怎么荼毒这个时代的
2015-07-06吕峥
吕峥
何勇是我小时候最崇拜的音乐人,如果有喜欢摇滚的可能会知道这个人,“魔岩三杰”之一。为什么要提他呢?因为我感觉在我的有生之年,可能再也听不到像他的《垃圾场》,还有《姑娘漂亮》这么纯粹的呐喊以及这么清澈的眼睛,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崇拜的是另外一类人,譬如马佳佳。
我们这个时代像马佳佳这样的布道者还有很多,他们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就是靠一张嘴,很多人还自以为在启蒙这个时代,但我觉得所谓的启蒙,应该是让人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现实。
而反观马佳佳,我们可以看到她不断强调自己同50后和60后之间的一些区别,但是在我看来,她强调的那些所谓资源置换的一些理论,就是怎么去跟这些有资源的人去做交换,其实只是传统政商关系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
话题又说回来,其实逐利是没有什么错误的,我今天要讲的“知行合一”,它的提出者王阳明,是在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第一个给商人题写墓志铭的大儒。但是我想说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只有索取的那一类人,请尊重一下另外一种立场和态度,那就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只是体验,只是经历。我对这个世界不做任何改变,既不把它变得坏,也不把它变得我自认为好的。
关于现代人的痛苦,有一句箴言:人的痛苦本质上是源于欲望大于能力,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而在古希腊,人们的生活目标是追求人的完美,但是到了今天,现代人则一味“追求物的完美”,甚至把自己变成了物,把生命别变成了财物的附属,于是“存在”就被“占有”所支配。说到底,你占有了物,失去的却是自己,故存在主义说,“拥有就是被拥有”。
去年有一本书叫《信息简史》,这本书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定义了所谓信息疲劳。什么叫信息疲劳呢?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暴露在过量的信息当中,而导致的漠然、冷淡或心力交瘁,尤其指由于试图从媒体、互联网或工作中吸收过量信息而引致的压力”。
信息其实不是智慧。在互联网时代,我认为能够看到事物的不同,其实就是很重要的能力,譬如乔布斯,我们知道苹果打败了一个最大的手机厂商是诺基亚,其实我们不要小看诺基亚,诺基亚是在苹果出来之前,所有的手机厂商里面对用户体验研究最深的一家。
但是苹果出来以后,乔布斯就说:我就一個iphone。惟精惟一,它把一件东西做到极致,做到简约,做到极限,所以打败了一个做了那么多手机的诺基亚。
这个就像一个人的目光。人的目光总是朝着外界的,对自身的了解反而很少,囿于三千世界的假象之中。有鉴于此,王阳明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让人跳出意识的层面,站在心体的层面来俯察意识。
我们今天经历的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迁,本质上是人的目光从关注外界到关注自身,关注内心这样的一个转变。电脑和你的距离在一尺开外,手机和你的距离是贴身携带。
这种物理距离的缩小,其实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状态的改变。那么在此背景下,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绝不是所谓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思维,而是反身而诚,真实无妄不自欺。这真实无妄不自欺正是《中庸》的核心思想。
如果说互联网推崇的是分享和免费,那移动互联网的价值就在于内容和体验。越是了然于心,越是了然于人,因为天人合一,人同此心,构成你我以及构成这些桌椅板凳的微观粒子都是原子,那你把它分到无限细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佛把人的心境分为大我、真我、名我和身我四个层面,也就是告诉大家,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才能看清较低层面的事,然后理解,知心然后用心。由此可见,在心力上用功越多,外在事功的增长空间也就越大,最后不是你跟着用户跑,而是用户跟着你跑。
产品经理是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职位,产品经理往往最了解用户需求,需求的背后其实是人性。我再讲一个关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故事。
贝索斯小时候经常在寒暑假去爷爷奶奶家玩,爷爷奶奶在加州参加了一个房车俱乐部,经常很多人组成车队到处旅行。有一次贝索斯随队旅行,爷爷开车,奶奶在副驾驶上吸烟。贝索斯看着吸烟的奶奶,突然想到一个戒烟的公益广告,内容是说如果你每多长时间抽一口烟,人生将被缩短多少年。贝索斯穷极无聊,开始计算奶奶的抽烟频率和折寿年数。他花了一些时间计算,算完之后很兴奋,脱口而出:奶奶我算出来一个数字,如果你继续再这样抽烟的话,你会少活9年。
爷爷听完贝索斯的“高见”后,把车停了下来,让贝索斯下车。爷爷很严肃地对他说了一句话:杰夫(贝索斯的昵称)慢慢你就会明白,其实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也更直抵快乐的本质。这种由人格完善带来的快乐其实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它本自具足,基本不需要外界条件的支持,被王阳明称作“真乐”。就像斯宾诺莎所言:“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光明也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但是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社会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样分为几个层次,他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自我实现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有一个共同而显著的特点,即打破了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能够把游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事物整合进一个统一体。而这个,其实就是王阳明口中的“万物一体”。
回到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知行合一是检验互联网思维的唯一标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一想到马佳佳,脑海中就浮现出梁武帝萧衍的故事:萧衍这个人当时非常崇拜佛学的皇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四百八十寺很多就是在梁武帝手中修建的。梁武帝他精研佛理,甚至亲自登坛讲经,还动不动就跑到寺庙剃度出家,自以为功德无量。
有一次,达摩祖师经过他的领土,他自以为功德无量,就夸示于达摩。孰知只换来达摩一句:“并无功德。”萧衍很震惊,问怎样才算功德?达摩说既净化自我,又净化他人。这种度己度人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为来求得的。
回到互联网,互联网不是工具,也不是思维,而是溶于你行走坐卧、待人接物的行事准则和价值信仰,它是对自由的向往、平等的热望,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一切真理都在你心中,不假外求,所有的学问和学说,如果没有经过和它同样的体验,没有自得于心的话,对你来说就毫无价值。
不用去倾听外界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更不用去倾听马佳佳说了什么,一切都在你心中,天理就在你心中。因此一切学问与人生哲理,都要自得于心,否则一文不值。
(本文系作者在新浪网“知行”栏目的演讲,作者系《互联网周刊》主笔,硅谷动力首席企业文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