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里的年轻人
2015-07-06
近期,中央办公厅机关团委举办了厅属各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践行‘五个坚持,传承优良传统”主题宣讲活动。
这次宣讲活动,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娓娓道来,讲述的都是中办的日常工作,都是身边人身边事……
秘书局某单位
双肩担国运 一会挽狂澜
6月的一个星期天,凌晨4时许,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中央老领导弥留!
我们立即启动应急程序,不到半小时,处里8位同志到达工作岗位。
6时,中央领导同志陆续赶到医院看望。
7时许,老领导不幸逝世。
从这个早晨开始,直到送别当天,全处都是以这样的工作节奏高效运转的。
在此期间,全处几位同志还在厅领导带领下,服务总书记外出考察调研,承担着其他领导同志出席重要活动的随行服务。
此外,还有多名人分散在不同的专项工作小组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状态——只要中央有重大会议活动,就有我们在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们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大幅精简中央领导同志出席的一般性、事务性活动,提出取消元宵节联欢晚会,将几场活动合并为一场军民迎新春茶话会的意见建议,得到了中央批准。
“双肩担国运,一会挽狂澜”——这是今年6月份,我们随行服务总书记考察调研时,在贵州遵义一户农家院门上看到的对联。这“一会”,指的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推动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办是党中央的综合办事机构,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联系各方面最广泛、保障党中央工作最关键、在党政军群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
中辦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中央会议活动的服务组织,每一次重大会议活动,都出不得半点差错。
警卫局某哨位
战士劝母勿过警戒线 礼兵将鼻血往肚里咽
新华门,是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的象征。
我们的身后是中南海,我们的眼前是长安街、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尺哨位,凝聚着警卫战士的品格和奉献。
“儿子!”
“请留步,请您不要越过警戒线。”
“儿子,是我,我是妈妈呀。”
“妈妈,您只能站在马路对面。”
这是新华门一名哨兵的妈妈,千里迢迢来部队看望儿子时的一段对话。
“妈妈看你来了,可妈妈不能靠近你,只能离你很远……”
这位母亲的话,也说出了大多数卫兵的母亲看望儿子时的情景。
卫兵是国家的卫士,站在哨位上,就要“站出国威、站出军威”,不允许有任何私心杂念、儿女情长。
“礼兵注意,今天下午瑞典首相佩尔松会经过新华门进入中南海,礼兵要维护国门形象,精神饱满……张小群,怎么刚站一会儿,就满脸虚汗?”
“报告,他刚退了烧,身体弱,我建议把他换一换。”
“我不!轻伤怎么能下火线!”
礼兵就位,迎宾曲响起,外宾的车队朝新华门缓缓驶来,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突然,张小群感到一阵恶心,顿时觉得天旋地转,一股血腥味在鼻腔里蔓延。
血!鼻孔的血往外流,流过嘴唇,滴到了地面。
一口、两口、三口……为了国门形象,张小群目不转睛,默默地将血往肚子里咽!
机要局某单位
每年录入几千万字没有一个错别字
这是一个普通的值班之夜,习近平总书记正在俄罗斯出访。
我坐在机房里,工作台上摆着厚厚的文件资料,这些都即将发往前方,每一份都事关重大。
我静下心来,迅速登记、扫描、发送,直到前方的同志接收完毕,我长吁一口气,这才发现已经凌晨4点钟了。
我起身走出机房,静谧的夜,只听见街上偶尔有车经过的声音。我想,机要通信工作就像这条路一样,无声地存在,默默地承载,传递着中央的指示政令,连接着党中央和亿万人民。
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一位前辈指着墙上的奖牌,问我们:“你知道‘青年文明号是怎么来的吗?”
我们摇了摇头,前辈说:“以前技术手段非常有限,所有电报都要一字一句录入,有时很多是领导同志的手写稿,必须辨认准确,不能出丝毫差错。”
前辈接着说:“1998年洪水时,党中央、国务院发电紧急调兵抗洪,电报录入的重任落在我肩上,一字之差都会影响救援的进展,机房安静得只有键盘的敲击声,我手心里全都是汗。时间就是生命,电报必须马上发出去。就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我们每年录入几千万字,没有一个错别字,没有一个错标点,连续多年无事故、无差错,才获得了‘青年文明号这个荣誉称号。”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某单位
做好共和国的“守陵人”
从老北京的永定门到钟鼓楼,绵延着一条8公里的中轴线;在众多巍峨的建筑之间,矗立着一座殿堂。
这里,安息着毛泽东主席。
我在2005年成为毛主席纪念堂的一名讲解员。在纪念堂北门的一组群雕中,有一位手握《毛泽东选集》的青年,原型就是我的父亲。
1976年,21岁的他参与了纪念堂的警卫及建设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从那时起,这段经历连同对纪念堂的感情就注入父亲的生命,也渗进我的血脉。
我曾经是省电视台的主持人。2013年年初,我在事业上遇到了两个重要的机会:一个是去中央电视台当主持人;一个是通过考试来纪念堂当一名讲解员。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决定来纪念堂工作。
其实,在这个旁人看来并不理解的选择背后,是我从小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承红色基因强烈的责任感。如今,站在纪念堂宣教工作的岗位上,我要做一名革命历史的传播者,伟人思想的宣传者。
我们这个平均年龄不满25岁的年轻团队,被大家誉为纪念堂最亮丽的风景线。
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要做好共和国的“守陵人”。这让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