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休闲
2015-07-06何银基
何银基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42位亲朋,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当时,王羲之等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顺着弯弯曲曲的溪流,从上游浮水而下,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曲水流觞是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祓禊仪式,也是历代文人雅士的休闲活动。王羲之等人的这次活动不仅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成就了王羲之这个“书圣”,而且被传为千古佳话,形成儒风雅俗而流传下去。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举办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同年秋再次活动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并引发众多诗人唱和,竟然在山阴路上又踩出一条“唐诗之路”来。这是一种多么浪漫、多么富有情趣的休闲呀。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在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的月夜,和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们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任凭清风吹拂,任凭小船四处飘荡,浩浩然的样子,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飄飘然的样子,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针对客人的哀愁与羡慕,苏东坡欣然答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于是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最后只剩下桌上一片凌乱的杯碟,他和友人们互相枕藉、酣然入眠,不知东方之既白。苏东坡由此写下了千古佳作《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闲适飘然的心境。如此无拘无束的洒脱,真是一种极致的美妙人生。
唐代孟浩然有首名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里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小桥流水,只有普普通通的农舍,普普通通的田园场圃;主人招待他的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大鱼大肉,只有平平常常的黄米饭和鸡,纯粹就是一个普通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农家乐”。可见大唐诗人的幸福,就在平淡的山水间,就在无奇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一个人只要以闲暇之心怡养心神,哪里都是人间仙境。
古人将自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通过对自然物体的情绪转移来达到观望自身的目的,使人超越功利的层面而获得灵性感悟,这样才有可能把过于浓重的心事不断稀释和冲洗掉,从而透彻地参禅一切,了悟一切,不再为眼前的功名利禄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以达到超然物外、放达一切的生命情态。清朝小品名家张潮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别人挖空心思、忙忙碌碌去钻营的东西,你却视若敝屣;别人认定毫无用处的活计,你却乐在其中,这大概就是休闲的真谛。
所以,休闲不必刻意去追寻什么,远离污浊空气和声色犬马,只要实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注重对内心的关怀安抚,用澄澈纯净的心情、从容不迫的节奏梳理凌乱的生活,就能演绎看似简单随意实则饱满丰富的休闲方式。
选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