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悟(外一篇)

2015-07-06黄承林

东风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佛心

黄承林

更深夜静,家人静睡。窗外静月寒袭,室内台灯静照。幽静书房,静默而读,内心泛起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激荡之情,思绪于夜静更阑中悄然涌动,颇有几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这便让我自然揣摩起“静”字来了。这一揣摩还真是颇有所获、颇有所悟也。据汉语字典的诠释,我理解“静”大体有五种基本字意:一是与“动”相对,停止的意思,譬如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等;二是没有声音,比如安静、寂静、僻静、冷静、肃静、静穆、静谧、静默、静观、静听、静悄悄等;三是安详闲雅,譬如静心、静气、恬静等;四是古用同“净”,表示清洁,比如前面提到的“静月”意同“净月”;五是一个姓氏。尽管“静”姓,现在较为罕见,但以静为名的倒是颇为多。似乎百家姓中各个姓氏都有以静为名的,且多为女性名。譬如赵静、钱静、孙静、李静、周静、吴静、郑静、王静,等等。我觉得,这个看似重复率较高的简单名字里,实则蕴含着天下众多父母,对自己宝贝女儿、挚爱千金的一种美好祝愿和期望呀!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文静高雅、娟好静秀、仪静体闲。

由此可见,“静”首先蕴含动与静的内在逻辑关联与辩证统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特征和根本属性泛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则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变化或者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动与静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正是《孙子兵法》对军队攻防中动与静辩证的最形象、最通俗比喻与概括。开国领袖毛泽东则以诗人的浪漫情怀,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向我们揭示了静止(坐地)与运动的宇宙空间的辩证关系。

正因为“静”具有相对于“动”的特殊性、暂时性,所以更显弥足珍贵,这便有了“百动不如一静”之说。古往今来,世事多变,人间沧桑,当人们生活于动荡年代,混迹于动乱时期,置身于骚动人群时,难以“买静求安”,则都神往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能够偷闲躲静,让自己身心沉静下来,恭默守静,以求得六根清净、神闲气静。当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更加感觉到瞬息万变,处处皆为“动感地带”。欲动中取静、闹中取静,则需要更大的修为。

因此,“静”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无言的睿智。心静如水,方能平静做人,平静处事。人只有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才能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舒展地释放内心的情愫与潜质,才能真正触摸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歌德认为“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的,他并且从修养的角度说过“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静的阐释,更是成为国人修生养性的至理名言。亮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由此可见,真正的宁静是放逐贪念物欲,气定神闲,避开攀比追逐后的怡然自得。道教之师祖老子则认为“静为躁君”,主张“守静笃”,安闲静处、超然脱俗。静之境界、静之品格、静之力量,无语言表,无需渲染,于无声处,直击心灵。

带有“静”字的成语颇多,我最喜欢的是“静水深流”。我有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便是《静水深流》。从成语寓意看,静水,象征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深流,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我认为,静水深流的深意则是比喻做人做事的一种动静自如的态度与意境。静观默察中洞察一切,暗流涌动中突破桎梏与束缚,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欲望所捆绑,动静有常中,寻求生活之和谐,生命之激情、生存之快乐。如此之静,谁能堪比?

“静”富有诗意般的灵动和文化气息。静夜读诗,会惊异地发现,不仅仅有用于诗名的《静夜思》,更是从《诗经》开始,静字便悄然入诗。《诗经》曰:“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好一个“静女”,撩动心扉,令人彷徨猶豫。此后,“静”嫣然成为诸多名人赋诗中用来渲染某种独特意境的一个关键字。

且看,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崔颢“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白居易“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刘长卿“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朱景玄“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陆龟蒙“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项斯“静中无伴侣,今亦独随缘”;王安石“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司马光“清波见白鸥,静林闻啄木”;朱熹“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陆游“何时枕白石,静听辘轳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同一个“静”字,竟然穿越时空、跨越朝代,荡及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境遇的诗人们灵感中,巧妙地镶嵌于不同意境的诗行里,颇有“沉默如金”之感,彰显出丰富多彩、内涵丰硕的静之巨大感召力。好一个“静”字,岂能让人静得下来?怎不让人静静思之?

突然想起几年前,小儿初识“静”字时,曾问我:为啥“静”字是“青”字旁边加一个“争”字呀?说实话,此前我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当时略作片刻静思,忽然灵机一动,回答说: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人青年是要只争朝夕,不断争取进步,不断挣钱养家,老了才能安静无悔的生活;二是人老了,要与世无争,不争强好胜,才能受到年青人的尊重,才能保持年青的心态,这样方可静享晚年生活。印象中,儿子静默无语地看着我,似懂非懂,将信将疑。现在看来,那时即兴回答,依旧颇有几分道理,几分静悟哦!

静影沉璧,夜阑人静。我于幽静书房里,静静地写下这篇安静的文字。没有任何人打扰,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和我心脏的跳动声。此刻,我感觉自己在这声色犬马、热闹喧嚣的尘世间,守住了几分难得的宁静,守住了几分美好的情趣,更守住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佛心与俗念

我有一位朋友,已经结婚生子,然而却非常热衷于求佛念经祷告之类的修行,在我看来,算得是虔诚的“俗家弟子”吧!在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够潜心向佛,怀有佛心,着实难能可贵,也是一种执著,一种追求,甚至算得一种高雅清新、超然洒脱、阳春白雪式的奢望。但是这位朋友毕竟已有婚姻家庭儿女情长的维系,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还有来自外界的各种人情世故的打扰,以及人之本性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七情六欲的困扰,这就难免会有诸多俗念产生出来,弥漫开去,扰动心境,甚至迷惑佛心,无法释然、无法超脱。于是,我能够真切地感受这位朋友在佛心与俗念之间,时常产生矛盾与困惑、桎梏与挣脱。

我没有朋友那样的修行和道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的俗念与朋友之佛心,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畅谈交往的机会并不多。就我而言,我其实一直回避与这位朋友交流,特别是有关佛教与修行方面的话题。我自知,对于佛教的本源教义,我理解肤浅,对于佛家的经典经文,我知之甚少。即便偶尔浅学一下,也确实是“临时抱佛脚”,虚张声势,故作斯文,唯恐暴露我这“假教授的真面目”。譬如《心经》,这位朋友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融会于心,而我似乎只记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等屈指可数的几句,且完全不求甚解。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佛心与俗念,只是不同的人两者的比重不同而已。譬如,我与这位朋友,其佛心大于俗念,于是其潜心向佛,注重修行,不断地学诵经文,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念佛祈祷、消除罪业、修炼心性、提高修为。而我则是俗念大于佛心,于是我则忙碌于世俗杂务,心思于挣钱谋生,甚或沉浸于俗念庸事。工作中看似不断地忙忙碌碌,实则听命于长官,迎合于领导,业绩平平、碌碌无为;生活中看似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喝,实则负担较重,捉襟见肘,也就落得一个“穷快活”式的自我满足;仅有的文学写作爱好也始终处于业余水平,闲赋状态,甚至不敢声张,不敢得意,唯恐因此耽搁了仕途与工作。哈哈,君看我都俗成何等样子了?想起来就羞愧也。

或许,从一定层面讲,佛心与俗念是难以相容的。故而,念佛之人,都希望从脑海中不断地清除俗念。正所謂“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就连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有“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的诗句;更有《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写道:“聆卿佳音,令人宿酲顿醒,俗念俱消。敢再求一曲,望勿推却。”南宋末年道学名家丘处机,即长春子道长,自创一个词牌名就叫《无俗念》。该词名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其实,透过上面词句,不难看出,好似“俗念息、俗念消、无俗念”,恰是“另有所念”也。故而,这世间毕竟佛心与俗念同生同在才是一种完整,始终是一种圆满。

佛心与俗念同生同在,且能相互融合的最好佐证之一就是在西藏。众所周知,西藏几乎整个地域所有的藏族同胞都虔诚于藏传佛教。在西藏,活佛是最受人们尊重的人物。而活佛是可以成婚、可以生儿育女的。西藏的家庭组织是多元组合的,一切随缘。一个妻子可以有好几个丈夫,一个丈夫也可能有好几个妻子。一个家庭的孩子的爸爸可以是不同的,兄弟朋友可以共妻,都在一起生活,彼此相安无事。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在西藏很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个人理解,对于活佛而言,一定具有佛心和深厚的佛教修为;对于家庭而言,活佛也一定具有俗念和常人应有的生活情趣。

由此可见,佛心是一种境界,俗念是一种现实。佛心与俗念之间看似矛盾、看似对立,其实有时也就一步之差而相容或相悖。禅语云:“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禅语又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佛心禅语能够开启人们的心胸,念经拜佛能够慰藉人们的心灵。其实,佛心如人心,人心即佛心。正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自观自在,守本真心”;“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诚然,谈及佛心,我非潜心向佛之人,没有资格;说及俗念,我倒是满脑俗念,怕露庸俗。故而,一直没敢写就此文。然而,总觉得应当向我的这位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对此的理解和心得。或许这位朋友看来肤浅得很,粗俗得很,可笑得很。那倒无所谓,毕竟我尚未启悟、尚未开悟、更没顿悟,离佛太远,离俗太近,难有修为。倒是希望我的这位朋友能够有所领悟,时时动佛心,天天增佛性;同时更希望我的这位朋友能够保持“俗家弟子”的常人心态和应有的生活俗念,少却矛盾、少却困惑,快乐、幸福、健康。

同时,也祝愿天下所有的人都珍藏善良的佛心,拥有正常的生活俗念,保持中华传统的民风民俗,共创共享和谐美满的生活。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猜你喜欢

佛心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伫吟(外一首)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
佛心天下
腊八粥
“梵音永传·佛心常住”
铁匠
报恩塔
书道佛心两相宜——书法家得一先生漫笔
佛心艺境——平山郁夫的艺术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