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孩子的四个前提
2015-07-06覃宇辉
覃宇辉
家长该不该打孩子?以我个人的观点,无论如何我都不赞成打孩子。但现实中几乎每个家长都有过“动家法”的时候。
最近就听说了一个故事:一位爸爸扇了女儿一巴掌,原因是她教爷爷翻绳失去耐心,扇了爷爷一耳光——孩子已经十岁,却做出“打爷爷”这样出格的事,家庭教育肯定存在问题。
而接下来的发展,出乎我意料:爸爸并没有及时指责孩子不对,反而选择了隐忍,期待孩子能够自己认识错误并主动向爷爷道歉;未果后,他又暗示妻子去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妻子却选择了沉默。最后,失望的爸爸再要求女儿道歉却遭遇消极抵抗后,忍无可忍以非常暴力的手段打了孩子。
然后,他后悔了,写了这封“愧疚的来信”。
中国家长通常把体罚和惩罚混为一谈,认为惩罚一定要刻骨铭心,于是扇耳光、捶背、推搡、打手掌、打小腿……各种体罚手段轮番上阵。可体罚不能代表惩罚,尤其在家长没有做到以下几点时。
克制情绪。家长频繁使用暴力,孩子就会认同暴力,攻击性就会增强。这一点来信中的小姑娘已经做到了:当长辈表现得不符合她预期时,她就动手攻击。
父母的言传身教,第一步就是学会克制情绪,让自己冷静,不要立刻动手或者翻脸。第二步是要包容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弱势群体,比如孩子的想法。第三步是及时补救。比如那位爸爸,在动手之后立刻道歉,并向女儿解释原因:“不好意思,女儿,是爸爸太急了,一看到你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做,就动手了。”也许就不那么担心自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了。
一定要记住:盛怒之下的懲罚,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培养孩子的攻击性。
尊重孩子。手段激烈的惩罚方式其实是家长威权意识的一种宣泄。只有热爱暴力的家长,才会相信越重的惩罚越有教育效果。他们不会和孩子沟通,更不会释放善意和尊重。我相信,信里的小姑娘在遭遇父亲的惩罚时,心中肯定会有恐惧和愤怒,不过因为父亲有比她强的生理和体格优势才不敢还手——而暴力的种子已经种下,就等自己占优势那天的到来。
怎么在惩罚时还能体现对孩子的善意和尊重?第一,“规矩面前人人平等”,惩罚是对事不对人。其二是选择伤害度最轻但直击弱点的惩罚方式,只有直抵心灵,才能达到效果。
立即惩罚。超过90秒再进行惩罚,孩子是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犯错后及时进入惩罚模式,才能让她明白刚才的行为是不恰当的。
教育方的一致性。惩罚原因要一致,父母的态度也要一致。小女孩在犯错后难以与爸爸沟通,很可能就是从妈妈那里学习来的处事方式。她发现,妈妈不沟通的态度会让爸爸无可奈何,自然就会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待爸爸以逃避惩罚。
很多80后父母在自己小时候被打时,都曾默默发誓:我长大了,绝对不会这么对我的孩子。可惜真正操作起来很难。
如果打孩子是中国教育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传统,那我希望这种传统至少能在满足以上四点后再传承下去。而那位后悔的父亲,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向孩子道歉:
“孩子,爸爸打你是爸爸错了。一直以来,爸爸不是一个好榜样,一急就动手,给你的伤害真的很大很大,也让你学会了这一套行为方式。爸爸现在向你认错,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咱们一起改好不好?爷爷也像你一样,被打以后会感觉很伤心,咱们给他道个歉好不好?”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