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7-06潘忠勇
潘忠勇
摘 要:采用概念的原型、推广、身边实例、实验归纳等多种引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概念的文字做细斟酌、多角度比较、特例验证、限制条件等方面加以理解,加强一题多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手段对概念加以深化。
关键词:高中数学中概念;引入;理解;深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一、注重高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方式
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因此,教师要思考“怎样引入概念最好”。
1.以概念的原形引入
每个概念往往具有深刻的背景,它们有着各自的产生和发展。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引入向量概念时。问题:给定两个点A、B,以A参照物如何描述B的位置?以上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思考、议论,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出B点是在A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因此,教师要研究数学概念的原形是什么?特别研究高中数学中的核心概念原形是什么?比如,集合、函数、概率、分布、斜率、曲线方程等核心概念的研究。
2.以概念的推广引入
高中数学有许多概念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引申和推广,教师应思考设计情境,使学生一见如故,很熟悉又不知道的感觉。引进“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所以笔者这样引入:复习提问:说出初中学过那些三角函数及如何定义?提出问题:你能求出sin50°的值吗?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如何定义?
3.以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由实例引入的概念,反映了概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一般由典型的实例让学生鉴别,然后抓住本质抽象概括一般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时,课本提供大量的身边的实例。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遵循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恰当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经过比较、分类、抽象等思维活动,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通过概括得出新的数学概念。
4.以学生的实验归纳引入
这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仔细观察,并能根据需要适当变换角度来抓住问题的特征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除了真实的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实验的设计不能只是作为教师来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二、理解概念
1.从文字上仔细领会
数学概念都是用文字叙述的且文字精练、简明、准确,所以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辨析,简直需要“咬文嚼字”。这样一个问题: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是一个常数,则此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句话是否正确?咋看起来,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似乎是对的。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应该将“常数”改为同一个常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指出描述概念的关键词,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体会关键词的作用,用彩色笔强调它,课堂小结反复强调它。
2.从多角度反复比较
对概念作进一步理解,还应该从正面和反面辨析比较。如,高中数学中的“角”在多种场合出现,有直线的倾斜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到直线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向量的夹角、二面角等。其实,有数学概念是相似的,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加以比较、区别。
(三)从特例中认真验证
对概念的理解往往要遗忘特例的存在,所以,在学习概念时我们注意特例。
在教学“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时,设计这样问题:已知集合A={x|-2≤x≤5},B={x|m+1≤x≤2m-1},若B■A,求实数m的范围。
学生容易遗忘“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句话。这就是子集的一种特殊情况,切记!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需教师的思考和总结。
4.从限制中加深理解
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的常见病“忽略条件”。其实很多数学的概念是有条件的,如果忽略条件,就会曲解题意,造成错误。对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注意它的限制条件,在条件的允许范围内,来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算得快、准、好。
三、深化概念
1.加强一题多解,提升概念的深化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是教学中的关键。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概念的深化。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概念的深化
数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浓缩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而飞跃的实现要依据数学思想方法,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而成。因此,教师应注意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化,对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学会思维,提高自我探索、发现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出版社,2006.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