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激兴趣 千方百计增效果
2015-07-06周春伟
周春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苏联教育学家斯卡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中政治课尤为如此。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轻松高效地完成学习政治课的任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妙语引趣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但“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马卡连柯语)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政治课,首先必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这一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时候,引用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面的片段作为导语: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谢谢!” “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旮哒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谢谢!”前面一句由男生表演,后一句由女生表演,运用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媒体激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有感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在教学中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实物模型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例如,在教学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精美片段,通过琳琅满目的美食展现,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上升到展示民族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感染力的高度,从而展示中华文明的强大穿透力与高雅的审美情趣,达到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的效果。《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把中华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三、数字导趣
在思想政治高一《经济生活》教材中贮存着大量数字数据信息(如,外汇汇率、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通胀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CPI、GDP、PPI、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这些数字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高中高考必考的内容(图文分析),“数字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功效。数据是政治课教材中说理的基本事实。常言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有数据好说话。”在教学中,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丰富教学、活跃气氛、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场择业应聘模拟现场活动,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从应聘者和应聘单位的角度认真阅读有关材料并举行现场应聘模拟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后,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体会和感受,对有独特体会和感受的学生进行了及时夸奖,若是应聘的代表,我就夸他将来一定是总经理的料子,若是应聘单位的代表,我就夸他一定能成为董事长,并给他发了一张荣誉证书,同时还让其他的学生也夸他。经过这样一系列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全体学生都从中受到启发,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知识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思想政治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语)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