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5-07-06颜廷艳
颜廷艳
摘 要: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从教师提问,激发学生探索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当前,我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创新、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其整体学习素养,这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创新精神前提是具有发现问题的精神,称为“问题意识”。当前的历史课程大多还以传统教学为主,还不能完全接受新的课程模式,改变需要一段过程。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教学,即向学生灌输自己所了解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消化,时间久了,学生就有“老师都是对的”的心理,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勇气和问题意识。由此,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做解析。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情况和原因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现状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学生不敢去想,不敢去创新,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情绪不高。
2.问题存在原因
(1)伪问题的存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书本、依赖教师的习惯。教师备课不足、自身相关知识缺乏等会造成教学效率低的现象,会向学生提出“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伪问题,此类问题往往会让学生质疑教师的能力,怀疑教师的知识是不是没有达到教师资格要求,另外会让学生出现沉默的情况,学生会有胆怯心理,觉得回答否定会被老师批评。这样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都处于沉默状态,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2)教师方面。大多教师往往原原本本地照着书上的知识教学,这样教学方式只会桎梏学生的联想能力,除书本之外的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教师将书中重点叙述出来,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体。例如,“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掠夺?”等这类问题,不如我们换个问法:“要是新中国不成立,现在会是什么局面?戊戌变法有黑幕吗?要是当时圆明园没有被掠夺,现在的价值是多少?”提出新颖的问题让学生去深入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活跃了教学气氛,像前者单单从书本知识来提问,只是一种让学生重复叙述的形式,让学生觉得枯燥懊恼不已。然后学生再记住这重点,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在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也是小心翼翼唯恐答不对,都是在完全重复老师给的知识来回答。
(3)学生方面。学生懒惰是造成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形成懒惰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认为老师都是对的,“唯师”心理严重,长此以往,学生就完全依赖老师,渐渐形成懒惰心理。这种现象在课堂上可以明显表现出来,一般老师提问问题时,学生都很担心会点到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更是罕见。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要背出来,而不是理解出来,当老师提问时,尽管自己理解意思,但是却不敢作答,因为怕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教师提问具有深度
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教学准备,杜绝临时抱佛脚的心理,提问的问题要紧扣教材,不向学生提出肯定或否定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指导学生去认真解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先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召开说起,提出“中共八大的召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先分析八大的重点内容,再更深一层地去分析。
2.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创新,反复告诉他们“很多事情都不是完全正确的”,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要向学生说一些关于质疑创新的实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阿基米德定律由来”“牛顿定律”等,让学生进入想象空间,结合高中历史课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改掉惰性
教师要了解他们形成惰性心理的原因,给他们一个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先讲解一部分课文,剩下内容由学生来讨论,强调答案可以多样化,教师不参与讨论,让他们自主去学。例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教师讲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由学生去探索形成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太依赖教师。
当前新课程改革教育使教育发展有了起步,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很弱,对发现问题没有勇气或者没有兴趣,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改变。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开导学生,带学生遨游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应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努力,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标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战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