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5-07-06李艳瑜
李艳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四能”列入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足以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堂探究活动的真正开展。然而,往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可见教师传统式的教学,课堂呈现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剖析
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思考,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没有机会思考,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听教师讲课、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布置的练习题,等等。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例如,有的教师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将本课主要的问题:三角形能否摆成与什么有关?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直接根据教师所给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没有经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已经把提问题归为直接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即使再成功也存在很大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没得到赞赏,慢慢的,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再者,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教师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不够重视,在课堂渗透不够。我们知道,新课程理念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教学的最大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足够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充分有效的引导和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识的转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知道发现提出的问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展开的,自然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
三、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明白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是创作之源,素材是思维之泉。”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去书店买书的画面(多媒体播放录音,即四种书的价格)。听了这段话,你想了解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想知道买一本《安徒生童话》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需要多少钱。”“我想知道我有30元,可以买什么书。”等等。可见只有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才便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创设操作式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必须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们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从2 cm、3 cm、4 cm、6 cm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问题: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围不成三角形,究竟为什么?同时,教师还有意外收获:学生对2 cm、4 cm、6 cm这一组小棒也有了不同的争议。这时,我们放慢脚步,让学生尽情说。之后出示这三条线段,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但能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并“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思维活跃的学生。学生往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困难,因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即使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再创造和扩展。学生的提问有时很简单甚至没多少意义,教师应当根据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例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出示一拓展题:现有两根长度分别是8 cm、5 cm的小棒,要求每个学生再找一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会有很多结果,这时,有的学生会问:这么多的答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会在什么范围内呢?教师应关注课堂的每时每刻,只要是能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之处,就要为他们创设条件,让学生善问,可以让学生随时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可专门设置质疑这一环节,也可以开展提问题比赛,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有价值。有意识地训练和无意识地培养,学生就会善于提问题,提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问”
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小组竞赛、学生板演、“小老师”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找到乐趣,体现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当然,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争取家长的支持,强化问题意识,学生放学回家,建议家长问一问,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提了几个问题?让家长对孩子提问题的情况进行口头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把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哪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对那些有创新性的问题,我就用表扬和鼓励的语气进行评价:“你真了不起!”“你这个问题与众不同。”“你和老师的想法一致。”这些话语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可以变得简单而有趣,使数学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同时,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扩大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会问、善问、乐问。
参考文献:
黄小萍.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2011(32).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