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2015-07-06田慧华
田慧华
摘 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历史的教育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依据。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其教学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还应完成情感上、道德上、意志上对中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方法;素质;以人为本
历史是一门表现人类对自身人文关怀的学科,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学科。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家长认为历史学无所用,学校轻视对历史学科的安排等。诸多现象表明历史并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么,中学历史教师要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呢?
一、提高自身素质
初中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感性化的,若教师有着良好的自身素质,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学生自然也会愿意学习历史知识。而教师的自身素质,既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又包括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性格品质,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由于人们生活经历与价值体系的不同,面对不同的历史事件的观点与疑问也不尽相同。历史教师能否宽容、理解学生并利用自身广博的知识为学生解惑,起好引导作用,体现了一名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要着装得体,亲切热情,以一种健康积极、饱满的工作状态面对学生,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炒冷饭”式教学,即教学始终死板、放不开,教师瞻前顾后,总是担心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不够全面,学生也都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机械地跟着教师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教师要摆脱这些情况,让课堂变得内容丰富充实,学习过程充满乐趣,那么就必须具备在课堂上有所知、有所讲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增加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工具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及时补充自身的知识空缺,进而得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理论水平。
二、科学严谨,合理启发
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是教师的必备品质。历史教学若失去了真实性,便会失去历史的魅力与价值。因此,历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切记讲大话,讲假话,讲空话。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教师要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准确无误,以免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述,教师应尽量避免添加主观色彩,尽量真实,要给学生一种历史的真实再现。然而,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激发人们自我反省的工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又不能不带领学生进行对事件、人物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发进行历史的评价,学生在对历史的评论中,可以有主观色彩,也可以有理性的分析,这时教师要对此进行合理的引导。历史中的德育,离不开史实的运用,它总是寓存于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之上的。在评价过程中,就充分发挥了历史的德育的作用。通过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评价讨论,达到知史、懂史、以史为鉴的效果。为了丰富课堂教育的灵活性与吸引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充分利用语气的变化与肢体语言,准确生动地将历史事件展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以人为本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历史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教育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能启发人进行思考的学科。教师不能强制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统一的标准,更不能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的教育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孟子,曾经就提过“因材施教”的方法,要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教师要认真分析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探索能力的培养,对基础较差但兴趣浓厚的学生要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而对基础较差、兴趣不浓的学生,则要端正他们的学习心态。无论对任何学生,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虽然在教育重点上要有所变化,但仍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总之,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其教学方式也很灵活。教学有法,教师要坚持科学严谨、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种工具及方法来丰富课堂内容,摆脱传统的死板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谭金秀.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研究之我见.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耿延波.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中国校外教育,2011(2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