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舞蹈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5-07-06聂允

俪人·教师版 2015年8期

聂允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机会和巨大的困难。现阶段精英型舞蹈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早期专业型教育方法是中国舞蹈教育最主要的培育方法,这是根据苏联的培养方式改编而来的。中国的普通院校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专注于舞蹈专业的招生方面,使得不少没有被专业院校录取的舞蹈爱好者抓住了这次机遇。与普及型舞蹈教育培养高瞻远瞩、知识渊博和情感优美的人才不同,专业舞蹈学校把培养整个舞蹈界专业素养健全的“高精尖”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该文认为,暂时用“一舞两制”来概括这两种制度再恰当不过了。我们必须去完善关注舞蹈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精英教育 普及教育 “一舞两制”

长春于2008年举办的全国研讨会暨“2008 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中提出了三大主题,其中包括有舞蹈高等教育的职业和非职业发展趋势、学科布局和创办以及创作跟教学的联系等。它在有关全国舞蹈高等教育的近况尤其是在精英与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僵持状况方面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教育部体卫艺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在谈话中就如何让两者互利互惠和谐发展的问题做出了舞蹈高等教育的准确定位:在培育高精尖顶级人才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国民舞蹈的培养,大师不是每个舞蹈教育专业都能培养出来的。

一、舞蹈教育模式的共生并存

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跟普及型舞蹈教育是现如今最主要的两种舞蹈教育方法。一种教育体制是从小就对舞蹈爱好者展开全面教育,它的目的是培育专业的舞蹈人才,这种教育制度叫做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同时又被成为精英型舞蹈教育。它以前苏联、英国和中国等国家为代表。而剩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把舞蹈教育和普通教育二者融合起来,旨在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舞蹈教育,体现出了强烈的人人平等。这种教育模式是普及型舞蹈教育,以美国等国家为代表。

追根溯源的话,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只培育极少数人学习舞蹈,即我们所说的精英教育。因为它对于招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考生在身材比例、体重、身高以及体能方面都必须满足舞蹈人才教育的标准。所以能满足早期专业性舞蹈教育制度标准的学生简直是九牛一毛。早期专业型教育方法在学习中把专业性和训练舞蹈技能技巧放在首位,并且训练时间长达六七年之久,通常情况下还要把大学四年的时间加上去,往常学生要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所以把高精尖舞蹈人才的称誉送给这类专业型舞者真是在恰当不过了。舞蹈教育家吕艺生先生因此发飙了自己的见解: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特点就是专业,它让学校教育出的人才虽然可以满足舞蹈表演和比赛时的需要,然而却只有极少数精英人才才能得到培养,它的普及范围太少,从而培养出了创造力和文化程度都较为低下的专业人才。

二、舞蹈教育的改革措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机会和巨大的困难。现阶段精英型舞蹈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早期专业型教育方法是中国舞蹈教育最主要的培育方法,这是根据苏联的培养方式改编而来的。笔者认为,拿中国的专业型舞蹈教育来说即是人们所常说的学院派。① 尤其是以长久被作为国内舞蹈高等教育龙头的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专业教育,让其他地方的专业院校纷纷效仿。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某些精英型舞蹈教育还在洋洋自得之时,中国舞蹈界一支普通高校的舞蹈队伍拔地而起,并树立起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旗子。这支舞蹈队伍充满活力,满载力量,成为中国舞蹈教育之中一道别致的风景。它让中国的普通院校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专注于舞蹈专业的招生方面,使得不少没有被专业院校录取的舞蹈爱好者抓住了这次机遇。在这之中涵盖了北大、清华等各大名校和综合性大学所属的各种艺术学校、二级学校。这些学校通常用艺术特长生为名来拉低录取分数线,从而将各种舞蹈人才纷纷收入自己旗下。以此来看,和以前精英型舞蹈教育“独树一帜”的局面相提并论,中国的舞蹈教育好像普遍为人们所知,并且已经将其知名度扩散到了普通院校。但是发人深省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方式使得其舞蹈教育的普遍程度还是不能脱离精英型教育的模型,以此看来,仍然是极少数学生可以成功进到特长生领域里面去,这种广泛性依旧不是很高,因此我们不可以莽撞的在普通高校特长生教育和普及型教育之间划上等号,因为它还在根本上还属于精英型教育的范畴。

三、我国舞蹈教育的未来展望

当今星鳞次栉比的专业舞蹈院校和蒸蒸日上的普及型舞蹈教育仍然是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的近况。我国舞蹈教育应当把国内舞蹈整合起來,让两种教育体制恰当的融合起来,让中国舞蹈教育在充足的阳光和雨露下开满硕果。普及型舞蹈教育培养高瞻远瞩、知识渊博和情感优美的人才不同,专业舞蹈学校把培养整个舞蹈界专业素养健全的“高精尖”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该文以为,暂时用“一舞两制”来概括这两种制度再恰当不过了。

首先,适当得进行课程设置。通常说来,自然、社会、数学和人文科学( 它包含美术、文学、哲学以及音乐)构成了知识的四大类。我们应该把舞蹈专业概括到人文科学类里面。虽然大家普遍认为课程是由这四个重要的知识领域所构成的,然而现在却不把它们作为课程设立的原因,反而,近来课程研究计划把单个学科作为自己的着重点,从而忽视了同类学科彼此的联系。所以,所有领域的学者进行各自的工作时都相对独立。如今舞蹈教育中也包含了整个教育界都具有的缺点,因为我们本身属于专业类学校,和综合类大学相比视野更加的狭窄。所以,舞蹈专业类的学生在对社会进行考察时,仅仅把焦点放在社会中的某一点上,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舞蹈专业类学生在观察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时的视觉盲点。因此,舞蹈教育界必须让学生了解在解释社会事件时使用单一学科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第二,学习并掌握一切我们所能了解的东西。学和不学导致了天才和愚者之间的差异,人想聪明就必须学习。舞蹈专业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切其所能了解的东西。在哲学范围内,人类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是并存的。理性思维是后天养成的,左脑的主要功效就是理性思维,人的判断力、分析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都是通过理性思维表现出来的,通常我们也称之为逻辑思维。感性思维却是先天形成的,右脑的主要功效就是感性

思维,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预测感知能力都是通过感性思维表现出来的,通常我们也称之为形象思维。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盘根错节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并且逻辑思维呈现最大值后,形象思维的开采工作也就更简单。反之亦如此。因此像文学、音乐、美术等这样的文科应该为逻辑思维周全的人所学,反之,像数理化这样的理科则应该为形象思维周全的人所学。

以上不难看出,人要想健全发展就应该学习并掌握一切其所能了解的东西。但是一些省份在前些年将数学考试从艺术特长生的高考中撤销,在学生总分里不计其数学分数,这在艺术生眼里是一个不好的消息。艺术想象力在没有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支持下会大幅度下降,阻碍了舞蹈专业学生的身心平衡。所以,对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为主的舞蹈专业学生来说,如果想成为“全脑人”,那么他们对于自己理性思维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严格的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才能让其左右脑都处于健全状态。

美国高等舞蹈教育家玛格丽特·道布勒所说的“身心一元论”其实就是指舞蹈专业学生的身心均衡,由于这是一份长期并繁重的工作,我们不奢望舞蹈教育家的努力有吹糠见米的成效,但我们迫切的盼望那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赵云艳.中国舞蹈教育现状中的问题反思——技术的高度发展与文化基础的低度徘徊[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4):48-51

[2]张筱彤.论芭蕾基训在中国舞蹈教育中的基础作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3,(3):117-120

[3]李琳.中国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J].艺术科技,2014,(5):355-355